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向茨威格致敬(節(jié)選)

 宇宙新邊疆 2007-06-11

斯蒂芬·茨威格,這個熱情贊美過托爾斯泰的奧地利作家,其實對人類所有不凡、卓越的人物都不吝嗇他的贊美。他贊美時總是加入自己的激情,以極藝術化的方式賦對象以詩意。每讀他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仿佛看見他張開雙臂的姿態(tài),就覺得發(fā)光最甚的其實是他自己。然而他又很理性,仰望歷史天空時頗具耐心,一旦新星出現(xiàn)就緊緊抓住將其放大。他認為“在一個民族內(nèi),為了產(chǎn)生一位天才,總是需要有幾百萬人。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的時刻出現(xiàn)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時刻無謂地流失過去”,因此表現(xiàn)星光時竭力克制——“我絲毫不想通過自己的虛構來增加或者沖淡所發(fā)生的一切的內(nèi)外真實性,因為在那些非常時刻歷史本身已表現(xiàn)得十分完全,無須任何后來的幫手。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過它。”不過,事實上他激情的想象有時會超越理性的冷靜??赡苓@兩者一直在他身上交纏,致使他的文字總有一種奇異的忽高忽低的溫度。

他就是這樣一個激情和理性并存的人吧??此恼掌?。他聰敏而警覺的特異表情。短髭下的嘴抿得很緊——仿佛一開口就會有激情噴涌,所以必得在此時閉上。雙眼(應該說很大)盯視著一側的某樣東西或某個人,似在觀察、識別、分析,又似傾注著深情,在傾聽。眼角和額頭的明顯皺紋(看上去他不老)無疑是經(jīng)驗和思考的積淀。清瘦的臉,高額頭,銳利的鼻,可以想見大腦在其后正疾速地轉動。頭部微微靠后,仿佛對這個世界他審慎地保持著距離。但眼里的熱切還是透露了他心底的秘密。這張臉讓我過目不忘。

我不是相術師??吹竭@張照片時我已讀過他的若干小說,以及他作為一個歐洲人、歐洲良心而留下的唯一與他本人有關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并知道他在二戰(zhàn)接近尾聲但還未見曙光的1942年就已經(jīng)死去——死于和妻子一道的服毒自殺。他說自己是“過于性急”的人,所以在漫漫長夜中等不及看到旭日東升就先離去了。終年61歲——還不到今天聯(lián)合國認定的老人年齡。他有自己離去的理由。“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隨我來說業(yè)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xiāng)歐洲也已自我毀滅,從此之后,我更愿在此地(指巴西)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從頭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由于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已經(jīng)消耗殆盡了。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地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在遺書中他重申了作為一個作家最看重的東西——“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他是這么認為的吧:既然失去了最純粹歡樂的可能,就該行使結束生命的自由權。是這么一個絕對按照自我意志行事的、注重理性和完美的人。我崇敬。

他的小說大多寫于他生命的成熟階段,即他受到尊重、他身處的歐洲也從一戰(zhàn)陰影中走出、暫時平靜安寧的時期。他自小受到濃厚藝術氣氛熏染的維也納(這座城市“關于正確節(jié)奏和情緒高昂的知識”幾乎家喻戶曉)一定很早就讓他養(yǎng)成“對自己的每一件藝術品提出嚴格的要求”的習慣,因而,盡管他自稱是抱著一種完全冷靜、不積極的態(tài)度寫了這些小說,他對文學藝術和人心靈的探索仍透出掩飾不了的激情。激情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小說的核心內(nèi)容上,也在小說的敘述語言亦即那些發(fā)高燒似的暈暈乎乎、焦躁不安、接近于瘋狂爆發(fā)的意緒特征上。他小說的全部注意力似乎都集中于那些被激情支配著的人的心理行為。所謂冷靜,是指這些小說多具有一個理性“套子”吧——敘述者置身于激情內(nèi)容之外,道聽途說,因而與激情故事中的人保持了距離。

 

 

 

 

 

 

 

 

 

 

 

 

然而,一個注重激情內(nèi)容的小說家,不正是一個對激情抱有極大興趣或認同感的人嗎?他不可能是完全冷靜和理性的。

 

初讀茨威格小說,我正是被這激情而吸引,盡管那近乎癲狂的節(jié)奏和語言質感弄得我很不舒服,心吊起來沒著沒落,沒有沉下來靜想的時刻,只有跟著他氣喘吁吁地一路跑。現(xiàn)在讀,還是這樣。小說家茨威格太喜歡用那些強鼓動性、強情緒性的長句子了(他所謂的正確節(jié)奏?),而他的鋪墊、渲染又過于周到而略顯冗贅。有時讀到深夜,眼和心都感到累,可還是不能放下,還是要暈頭暈腦地看下去,看個究竟。

 

 

就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是茨威格最著名的小說,也是他對女性心理的一次最極端的想象和表現(xiàn)。我不相信有這樣的單戀:因為從小就愛上一個住在隔壁的男作家,女主人公就不斷地觀察他,跟蹤他,明知他濫愛、不負責任、甚至召妓也還是愛心不泯,還假扮路邊女郎跟他進房間行歡(在她,是愛,在他,則是買歡),傷心之余卻也欣慰(“是我自己擠到你的懷里,一頭栽進我的命運之中。我永遠永遠也不會責怪你,不會的,我只會永遠感謝你,因為這一夜對我來說真是無比的歡娛、極度的幸福!”),而且絕不向他透露她愛情的秘密——因為知道他只喜歡輕松愉快、游戲人生、無牽無掛(“你生怕干預別人的命運。你愿意濫用你的感情,用在大家身上,用在所有的人身上,可是不愿意做出任何犧牲。”)。所謂寬容的愛,就是這樣的吧,愛他所有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管能不能忍受都忍受下來,包括愛的后果:這一夜使她生下的兒子。兒子像是他留給她的愛的禮物,為母子倆的生計,不,更主要是讓兒子過上像他那樣的生活,她不惜賣身掙錢。這個職業(yè)讓她有了改變生活和身份的可能,但對他的愛阻止了一切,這非現(xiàn)實的、只藏于一人心底、毫無呼應的、成為她整個生命支撐的愛!當她像一名交際花似的出現(xiàn)在夜總會里,他渴慕的目光投向光彩照人的她——當然他是不可能認出她的,有沒有把這樣一個女人哪怕一刻放在心里也是問題——她立刻放下一切跟他幽會去了。這個銷魂之夜仍是一場誤會,不過她已經(jīng)把他看得很清楚(“你的激情對一位情人和一個妓女是一樣看待、不加區(qū)別的。……我在陶醉于過去的幸福之中,又一次感覺到你本質的這獨特的兩重性,在肉欲的激情之中含有智慧的精神的激情,……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一個男人在溫存撫愛之際這樣貪圖享受片刻的歡娛,這樣放縱自己的感情,把內(nèi)心深處披露無遺——而事后竟然煙消云散,全都歸于遺忘,簡直遺忘得不近人情。”),卻還是希望他能主動想起她,認出她。然而他事后謹慎地向她的暖手筒塞了幾張大鈔票的舉動還是再次擊碎了她的夢想。甚至他的老仆人也認出她來了,他卻還是照例地令人心碎地失憶。如果不是他們共同的兒子死了,這場孽緣似的單戀也許還會繼續(xù)下去,她仍會數(shù)年如一日地默默注視他,在他生日時送去鮮花,然后默默地回到她自己的黑暗中。她會的,她一直就在這么無望地愛著,不知道為了什么。黑暗始終籠罩著她。除了一息尚存,她差不多已經(jīng)死了。兒子的死只不過加速摧毀了她的肉體生命,她臨死前寫了唯一的長信給他,告知了這個傷心的愛的秘密,而且竭力要他相信她死得很輕松(“要是我的死會使你痛苦,那我就咽不下最后一口氣。”)。天哪。而這封信仍然沒有引發(fā)那個男作家哪怕更清晰一些的記憶,只有微末的片斷在他腦中若隱若現(xiàn),似曾相識,——女主角也許并不是她。茨威格是要以此探究一個女人在愛的深度、廣度、承受度、包容度上究竟有多大可能嗎,以至可以失去自己、失去生命?我怎么覺得他也仿佛從另一角度剖析了情感或欲望世界中的某些男人?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寫的同樣是一種不可能的畸戀。激情發(fā)生在一個42歲的上流階層女士的24小時中,是一種同情、傾慕、母性、情欲、愛的渴求的混亂交織,——她把它統(tǒng)統(tǒng)傾注在一個外貌俊美的24歲的男小偷兼賭徒身上。她以為自己能改變他,憑著愛,憑著她的世界里那些高尚的教養(yǎng)、宗教的力量,憑著這俊美男子對改過的旦旦誓言。可是她大錯特錯了。這激情洋溢又瘋狂透頂?shù)?span lang=EN-US>24小時于是成為她一生中深埋在心里的傷口,直到67歲時才向一個可能理解她的人暴露。而在這個傷口中,最大的痛卻是,那個24歲的年輕人并未將她當作一個女人看待,“如果那位年輕人當時抓住了我,當時懇求過我,我定會跟著他去到天涯海角,……一般人所謂的廉恥和顧慮,我可以完全拋在一邊,他只須說一句話,只須向我走近一步,只要他企圖抓牢我,我就會在那一秒鐘里立刻將自己整個兒交給他??墒?#8230;…”哦,即使那個年輕男人并不嗜賭如命,他在那一秒鐘抓牢了她,接下去會發(fā)生什么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們都知道她很有錢。但這24小時的激情對她的意義,并不在于她對一個也許并不值得的年輕人產(chǎn)生了愛情,而在于她終于聽從了自己的心,煥發(fā)出自身潛藏的巨大的愛的能量——這不啻一種生命的能量。我是這么認為的。而女主人公似乎并不這么認為,其后25年中她始終把這24小時的激情看成荒謬透頂,看成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最恥辱的背叛。莫非茨威格也這么認為?可是小說中那個傾聽者,那個“我”,最后的態(tài)度真是微妙。他惟妙惟肖甚至有所強化地表現(xiàn)了67歲的女主人公講述往事時的激動心情,與她握手告別時更被她的儀態(tài)和神情所感動:“在她的蕭蕭白發(fā)下面,兩頰忽然泛起一層紅暈。她那么站著真像是一位少女,往事的回憶使她惶惑,自己的供述令她羞慚,她像新嫁娘一樣有些靦腆局促。我看出了這一點,更感到應該說一句話,表達我心上對她的崇敬。然而,我喉管哽塞,說不出什么來了。于是,我彎下腰,滿懷敬意地吻了一下她的枯萎的、秋葉般微微顫抖的手。”他想說的是肯定這激情、這生命煥發(fā)出的光彩的話?還是認同她敢于說出往日的恥辱?他的崇敬又是偏向于兩者中的哪一個呢?也許,對激情的肯定讓他覺出了這位老婦人少女般的美,對理性的認同又讓他對她的“羞慚”懷有敬意?總之這一吻大有深意,我甚至覺得那其中還包含著一個能理解并包容激情的理性男人對一個用最大激情去愛過、包容過男人卻受到傷害的女人的些微歉意。

 

最近我重讀茨威格在生命結束前兩三年,也就是19391940年寫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覺得這才是他生命中最富價值的作品,超過他所有的小說和傳記作品。不僅因為它真實。也無關他的隱私(其實并無隱私)。但有他靈魂和生命的全部軌跡,他對世界、人類、生命的所有熱情和理性。是的,看上去的確冷靜:在歐洲之外,一個被世界拋棄、被世人遺忘的小旅館里,他回顧自己作為一個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所經(jīng)歷的19世紀的最后十幾年,二十世紀中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遠因和近因,社會各種思潮的劇變,個人見證的歷史大事件的小細節(jié),并對這部歷史幻燈片作出自己的講解分析。但巨大的激情正在這回顧、講解、分析的過程中回蕩,——不是他小說中那些個人小世界里的源于性與愛欲的激情,而是關聯(lián)著對和平自由的熱愛、對踐踏、扼殺和平自由的野蠻殘暴行徑的憤慨的激情——我寧愿將這種熱愛和憤慨也視為激情。所謂激情,就是一種生命的火,驅動力,可以來自本性,原欲,也可以升華到更高層次。茨威格無疑是升華了,他俯瞰歷史之河不再只注重巨浪,對河床的狀況、水的流勢、整體的波動更加以細察。人類的命運始終是他的第一著眼點,卻不再僅是幾個人類精英,而是更多的人,一代人。如果沒有這升華了的激情,他這部有關一代人命運的回憶錄便不可能在沒有任何文獻資料的情況下仍以如此浩如江河的氣勢完成。這是他以最后的生命力量奉獻給人類的一曲悲欣交集的時代之歌。

 

一開始很平緩,甚至優(yōu)美。正如歌德詩句所描繪的那樣,“我們在一片安謐中長大成人”。19世紀歐洲的最后十幾年,至少在奧地利,是處在太平盛世中。富庶,有序,藝術至上,種種不和諧音并不能損害這安逸平靜的主旋律,陳規(guī)陋見對青年學生的壓抑也還沒到要命的階段,甚至社會對“性”的表面壓制實際縱容,現(xiàn)在看起來也是一種難以解決和根除的問題,總之,完全沒到摧毀整個人類文明的地步。但是反猶主義的種族理論的根基在那時已存在,野蠻和殘暴的種子并不總在沉睡,在歐洲表面的平靜下,到處充滿危險的暗流?!耐駮r而在高高的河岸俯瞰,時而又躍入河中與記憶之水一同浮游。

 

于是我看到他小說中那些“陌生女人”的背景。她們都關涉“性”,而這個話題在這里要比他小說里出現(xiàn)的坦率直接許多。良家婦女從小被家庭嚴加管束,完全與現(xiàn)實生活隔絕,身心的自由發(fā)展受到阻礙;賣淫女在那時的文學中總是被打扮成戲劇情境中的茶花女,事實上數(shù)量龐大的她們有的穿著好不容易買來的冒牌時髦服裝,化著糟糕的濃妝向過路人賣弄風情地笑,有的在貌似華貴沙龍的妓院里像社交貴婦人一樣接待有地位的嫖客;小伙子們迫于那種誰也不相信、誰也不遵循的社會道德,不得不背地去干偷偷摸摸的事。(我因此相信了那個癡心于無望單戀、致死不悔的陌生女人的故事。)茨威格認為,相對于后來的青年男女在戀愛方面獲得的較大自由,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也許會因為對忌諱之事抱有恐懼而享受到某種神秘的趣味,不過,后者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消沉沮喪并不值得肯定,無拘無束的感情和自信才重要。他因此肯定了時代在這方面的進步。

 

他原來自小就是一個格外追求自由的人。他對大學校園里戴著有色袖章的軍國主義年輕黨徒們從無好感,盡量規(guī)避,也看不出這樣的大學有哪一門學科會吸引他,勉強選了哲學專業(yè),四年里的前三年他對學習不聞不問,最后一年才草草對付一篇論文了事。真夠叛逆前衛(wèi)的。他更喜歡“人生大學”,于是寫作,四處漫游,結交優(yōu)秀文人。他所到的巴黎充滿自由氣息,人與人平等,使他如魚得水。他在巴黎遇到的里爾克是個極精致、安靜、節(jié)制的詩人,默默無聞地生活、寫作,對藝術懷有神圣感,遠離塵囂生活,注重內(nèi)心自由(這些特征一下子讓我想到中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散文家葦岸,雖然我沒見過他),與他相比茨威格倒像是過于熱烈、性急、有點大大咧咧了。這些往事帶給他的輕松愉快仍在,他甚至還對在巴黎被竊錢包的小插曲幽了一默。世界在好奇的他面前逐一展開,越來越廣闊,甚至一戰(zhàn)的開始和結束也給年輕的他帶來一種新希望:“一個新的世界已經(jīng)開始。……這將是我們的世界,一個我們夢想過的世界,一個更美好、更人道的世界。

 

但世界并不像他愿望的那樣。戰(zhàn)后的饑饉、價值觀的混亂、通貨膨脹等像毒蘑菇那樣四處生長,法西斯主義在這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有了更快冒頭的時機。他曾在威尼斯目睹了一個組織嚴密、行動迅速的帶有法西斯氣息的小分隊的活動。他詳細分析了希特勒掌權前后德意志相應的政治氣候和土壤——危險并不在一天之內(nèi)到來。而在這階段,茨威格本人的創(chuàng)作成就卻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回顧這個階段的成就時,他已充分看到它的表面性,危險性。歷盡劫難的他,對“成名”真是看透了。“一個人不管以什么形式成名,本身就意味著對他的自然的平衡狀態(tài)的破壞。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使用的名字,無非就象雪茄的外層煙葉一樣,只不過是一個標記,一個表面的、幾乎無關緊要的客體,它和真正的主體,即原本的我只有松散的聯(lián)系。然而一旦有了成就,這個名字就會身價百倍。名字就會脫離使用這個名字的人,開始成為一種權力、一種力量、一種自在之物、一種商品、一種資本,而且在強烈的反沖下,成為一種對使用這個名字的本人不斷產(chǎn)生內(nèi)在影響的力量,一種左右他和使他發(fā)生變化的力量。”——真“放之四海而皆準”也,適用于他曾熱烈贊揚的托爾斯泰,適用于他自己,也適用于今天時代的每個人。

 

不過,盡管這么說,茨威格仍然為他的成就感到高興。讀者買他的書,搬運工人搬運他的書,都會讓他的心情無比激動。他并不自命清高而不屑于談物質利益。書帶來的不斷增長的收入甚至似乎暫時消除了他對時代的憂慮。然而他心中最強烈的本能愿望仍然是:永遠保持自由和獨立。他對那種榮譽、公開講學、出席慶典幾乎有種不能克服的“病態(tài)的畏縮”。他說:“如果我今天還能從頭開始,那么我一定會用另外一個名字,一個杜撰的名字,用一個筆名來發(fā)表自己的作品,這樣我也就能一箭雙雕,既能享受文學成就所帶來的喜悅,又能享受隱姓匿名所帶來的愉快生活,因為像這樣一種兩全其美的生活,本身就以充滿魅力和無窮的樂趣!

 

在二戰(zhàn)開始之前那段相對和平的日子里,他仍四處漫游。去蘇聯(lián)拜訪托爾斯泰故居就在那個時期。那是高度緊張的十四天,他對蘇聯(lián)這個全世界爭議的中心滿懷興趣,既興奮地觀望,努力去理解,也在內(nèi)心發(fā)出疑問。那篇《世間最美的墳墓》就是這部回憶錄中《日落西山》里的一節(jié),在這節(jié)之前,茨威格其實對托爾斯泰的內(nèi)心矛盾有過懷疑和想象,他一邊參觀一邊還在心里想:“這位偉大的老人曾是怎樣自討苦吃啊。”茨威格看到托爾斯泰寫下過不朽著作的寫字臺,想到他偏要離開寫字臺到隔壁一件可憐的小房間里去修理破舊的鞋子,最后又穿門而出逃離這個家去擺脫生活中的矛盾,悲涼感油然而生。到了托爾斯泰的最后安息地,這悲涼才淡漠下去。

 

希特勒終于掌權。同行中有人獻媚贊揚。茨威格始終保持清醒。作為猶太人(尤其是不合作的猶太作家)他的著作被禁,家被抄。親近的朋友中每天都有人被非法拖走、被拷打、被侮辱。他八十四歲的老母親在維也納被占領幾個月后死去。他生活的一切基石都被無情粉碎。而這時他仍能從歷史高度與弗洛伊德談論戰(zhàn)爭和希特勒世界的恐怖。先茨威格而去的弗洛伊德(茨威格稱他為思想家)發(fā)表了一個后來被得到驚人證實的見解:“野蠻殘酷、自然的毀滅本能在人的心靈中是鏟除不掉的。”但他們的探討傷不了殘暴野蠻的一根毫毛,研究論文也挽救不了猶太人的命運。

 

德國侵入波蘭的那一天,193991日,幾乎在相同的時刻,上午十一點鐘左右,茨威格正在英國巴斯的民政局進行他第二次婚姻的登記,忽然聽到了這個消息,登記手續(xù)被拖延,兩天后收音機里傳來英國向德國宣戰(zhàn)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爆發(fā)。茨威格感到內(nèi)心的愿望成為泡影。“四十年來我把自己信念的一切力量都獻給了這個愿望:實現(xiàn)歐洲的和平統(tǒng)一。我害怕人類互相殘殺的戰(zhàn)爭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可怕景象再次浮現(xiàn)眼前,他感到這第二次戰(zhàn)爭將更可怕,遭到破壞的不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他的歐洲故鄉(xiāng)。他預感到一個新時代在真正到來之前,將經(jīng)過許多的地獄和煉獄。他深刻地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經(jīng)歷了光明和黑暗、和平與戰(zhàn)爭、興盛和衰敗,他是真正活過了。

 

他還能從頭再活一次嗎?事實證明他不再有這樣的奢望。他已借這部《昨日的世界》為人類留下了見證、總結和預警。在61歲遠離故土的巴西,他和妻子(她是誰?為何他沒有詳寫過她?)一起結束了各自的生命。在他冷靜的遺言里,仿佛仍回蕩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期望,他的激情是在這個生命的最高潮中突然凝止而歸于永恒的。

 

就地球人類的歷史而言,未來是否比過去好一些還未可知。我們總是這么希望并期待著。可我怎么有這樣的感覺:那些過去時代人類精華的理性和激情,已隨它們?nèi)馍磔d體的消失而永遠消失。再出現(xiàn)的,會是新的,與消失了的將不可同日而語。

 

他的小說大多寫于他生命的成熟階段,即他受到尊重、他身處的歐洲也從一戰(zhàn)陰影中走出、暫時平靜安寧的時期。他自小受到濃厚藝術氣氛熏染的維也納(這座城市“關于正確節(jié)奏和情緒高昂的知識”幾乎家喻戶曉)一定很早就讓他養(yǎng)成“對自己的每一件藝術品提出嚴格的要求”的習慣,因而,盡管他自稱是抱著一種完全冷靜、不積極的態(tài)度寫了這些小說,他對文學藝術和人心靈的探索仍透出掩飾不了的激情。激情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小說的核心內(nèi)容上,也在小說的敘述語言亦即那些發(fā)高燒似的暈暈乎乎、焦躁不安、接近于瘋狂爆發(fā)的意緒特征上。他小說的全部注意力似乎都集中于那些被激情支配著的人的心理行為。所謂冷靜,是指這些小說多具有一個理性“套子”吧——敘述者置身于激情內(nèi)容之外,道聽途說,因而與激情故事中的人保持了距離。

 

 

 

 

 

 

 

 

 

 

 

 

然而,一個注重激情內(nèi)容的小說家,不正是一個對激情抱有極大興趣或認同感的人嗎?他不可能是完全冷靜和理性的。

 

初讀茨威格小說,我正是被這激情而吸引,盡管那近乎癲狂的節(jié)奏和語言質感弄得我很不舒服,心吊起來沒著沒落,沒有沉下來靜想的時刻,只有跟著他氣喘吁吁地一路跑?,F(xiàn)在讀,還是這樣。小說家茨威格太喜歡用那些強鼓動性、強情緒性的長句子了(他所謂的正確節(jié)奏?),而他的鋪墊、渲染又過于周到而略顯冗贅。有時讀到深夜,眼和心都感到累,可還是不能放下,還是要暈頭暈腦地看下去,看個究竟。

 

 

就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是茨威格最著名的小說,也是他對女性心理的一次最極端的想象和表現(xiàn)。我不相信有這樣的單戀:因為從小就愛上一個住在隔壁的男作家,女主人公就不斷地觀察他,跟蹤他,明知他濫愛、不負責任、甚至召妓也還是愛心不泯,還假扮路邊女郎跟他進房間行歡(在她,是愛,在他,則是買歡),傷心之余卻也欣慰(“是我自己擠到你的懷里,一頭栽進我的命運之中。我永遠永遠也不會責怪你,不會的,我只會永遠感謝你,因為這一夜對我來說真是無比的歡娛、極度的幸福!”),而且絕不向他透露她愛情的秘密——因為知道他只喜歡輕松愉快、游戲人生、無牽無掛(“你生怕干預別人的命運。你愿意濫用你的感情,用在大家身上,用在所有的人身上,可是不愿意做出任何犧牲。”)。所謂寬容的愛,就是這樣的吧,愛他所有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管能不能忍受都忍受下來,包括愛的后果:這一夜使她生下的兒子。兒子像是他留給她的愛的禮物,為母子倆的生計,不,更主要是讓兒子過上像他那樣的生活,她不惜賣身掙錢。這個職業(yè)讓她有了改變生活和身份的可能,但對他的愛阻止了一切,這非現(xiàn)實的、只藏于一人心底、毫無呼應的、成為她整個生命支撐的愛!當她像一名交際花似的出現(xiàn)在夜總會里,他渴慕的目光投向光彩照人的她——當然他是不可能認出她的,有沒有把這樣一個女人哪怕一刻放在心里也是問題——她立刻放下一切跟他幽會去了。這個銷魂之夜仍是一場誤會,不過她已經(jīng)把他看得很清楚(“你的激情對一位情人和一個妓女是一樣看待、不加區(qū)別的。……我在陶醉于過去的幸福之中,又一次感覺到你本質的這獨特的兩重性,在肉欲的激情之中含有智慧的精神的激情,……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一個男人在溫存撫愛之際這樣貪圖享受片刻的歡娛,這樣放縱自己的感情,把內(nèi)心深處披露無遺——而事后竟然煙消云散,全都歸于遺忘,簡直遺忘得不近人情。”),卻還是希望他能主動想起她,認出她。然而他事后謹慎地向她的暖手筒塞了幾張大鈔票的舉動還是再次擊碎了她的夢想。甚至他的老仆人也認出她來了,他卻還是照例地令人心碎地失憶。如果不是他們共同的兒子死了,這場孽緣似的單戀也許還會繼續(xù)下去,她仍會數(shù)年如一日地默默注視他,在他生日時送去鮮花,然后默默地回到她自己的黑暗中。她會的,她一直就在這么無望地愛著,不知道為了什么。黑暗始終籠罩著她。除了一息尚存,她差不多已經(jīng)死了。兒子的死只不過加速摧毀了她的肉體生命,她臨死前寫了唯一的長信給他,告知了這個傷心的愛的秘密,而且竭力要他相信她死得很輕松(“要是我的死會使你痛苦,那我就咽不下最后一口氣。”)。天哪。而這封信仍然沒有引發(fā)那個男作家哪怕更清晰一些的記憶,只有微末的片斷在他腦中若隱若現(xiàn),似曾相識,——女主角也許并不是她。茨威格是要以此探究一個女人在愛的深度、廣度、承受度、包容度上究竟有多大可能嗎,以至可以失去自己、失去生命?我怎么覺得他也仿佛從另一角度剖析了情感或欲望世界中的某些男人?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寫的同樣是一種不可能的畸戀。激情發(fā)生在一個42歲的上流階層女士的24小時中,是一種同情、傾慕、母性、情欲、愛的渴求的混亂交織,——她把它統(tǒng)統(tǒng)傾注在一個外貌俊美的24歲的男小偷兼賭徒身上。她以為自己能改變他,憑著愛,憑著她的世界里那些高尚的教養(yǎng)、宗教的力量,憑著這俊美男子對改過的旦旦誓言??墒撬箦e特錯了。這激情洋溢又瘋狂透頂?shù)?span lang=EN-US>24小時于是成為她一生中深埋在心里的傷口,直到67歲時才向一個可能理解她的人暴露。而在這個傷口中,最大的痛卻是,那個24歲的年輕人并未將她當作一個女人看待,“如果那位年輕人當時抓住了我,當時懇求過我,我定會跟著他去到天涯海角,……一般人所謂的廉恥和顧慮,我可以完全拋在一邊,他只須說一句話,只須向我走近一步,只要他企圖抓牢我,我就會在那一秒鐘里立刻將自己整個兒交給他。可是……”哦,即使那個年輕男人并不嗜賭如命,他在那一秒鐘抓牢了她,接下去會發(fā)生什么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們都知道她很有錢。但這24小時的激情對她的意義,并不在于她對一個也許并不值得的年輕人產(chǎn)生了愛情,而在于她終于聽從了自己的心,煥發(fā)出自身潛藏的巨大的愛的能量——這不啻一種生命的能量。我是這么認為的。而女主人公似乎并不這么認為,其后25年中她始終把這24小時的激情看成荒謬透頂,看成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最恥辱的背叛。莫非茨威格也這么認為?可是小說中那個傾聽者,那個“我”,最后的態(tài)度真是微妙。他惟妙惟肖甚至有所強化地表現(xiàn)了67歲的女主人公講述往事時的激動心情,與她握手告別時更被她的儀態(tài)和神情所感動:“在她的蕭蕭白發(fā)下面,兩頰忽然泛起一層紅暈。她那么站著真像是一位少女,往事的回憶使她惶惑,自己的供述令她羞慚,她像新嫁娘一樣有些靦腆局促。我看出了這一點,更感到應該說一句話,表達我心上對她的崇敬。然而,我喉管哽塞,說不出什么來了。于是,我彎下腰,滿懷敬意地吻了一下她的枯萎的、秋葉般微微顫抖的手。”他想說的是肯定這激情、這生命煥發(fā)出的光彩的話?還是認同她敢于說出往日的恥辱?他的崇敬又是偏向于兩者中的哪一個呢?也許,對激情的肯定讓他覺出了這位老婦人少女般的美,對理性的認同又讓他對她的“羞慚”懷有敬意?總之這一吻大有深意,我甚至覺得那其中還包含著一個能理解并包容激情的理性男人對一個用最大激情去愛過、包容過男人卻受到傷害的女人的些微歉意。

 

最近我重讀茨威格在生命結束前兩三年,也就是19391940年寫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覺得這才是他生命中最富價值的作品,超過他所有的小說和傳記作品。不僅因為它真實。也無關他的隱私(其實并無隱私)。但有他靈魂和生命的全部軌跡,他對世界、人類、生命的所有熱情和理性。是的,看上去的確冷靜:在歐洲之外,一個被世界拋棄、被世人遺忘的小旅館里,他回顧自己作為一個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所經(jīng)歷的19世紀的最后十幾年,二十世紀中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遠因和近因,社會各種思潮的劇變,個人見證的歷史大事件的小細節(jié),并對這部歷史幻燈片作出自己的講解分析。但巨大的激情正在這回顧、講解、分析的過程中回蕩,——不是他小說中那些個人小世界里的源于性與愛欲的激情,而是關聯(lián)著對和平自由的熱愛、對踐踏、扼殺和平自由的野蠻殘暴行徑的憤慨的激情——我寧愿將這種熱愛和憤慨也視為激情。所謂激情,就是一種生命的火,驅動力,可以來自本性,原欲,也可以升華到更高層次。茨威格無疑是升華了,他俯瞰歷史之河不再只注重巨浪,對河床的狀況、水的流勢、整體的波動更加以細察。人類的命運始終是他的第一著眼點,卻不再僅是幾個人類精英,而是更多的人,一代人。如果沒有這升華了的激情,他這部有關一代人命運的回憶錄便不可能在沒有任何文獻資料的情況下仍以如此浩如江河的氣勢完成。這是他以最后的生命力量奉獻給人類的一曲悲欣交集的時代之歌。

 

一開始很平緩,甚至優(yōu)美。正如歌德詩句所描繪的那樣,“我們在一片安謐中長大成人”。19世紀歐洲的最后十幾年,至少在奧地利,是處在太平盛世中。富庶,有序,藝術至上,種種不和諧音并不能損害這安逸平靜的主旋律,陳規(guī)陋見對青年學生的壓抑也還沒到要命的階段,甚至社會對“性”的表面壓制實際縱容,現(xiàn)在看起來也是一種難以解決和根除的問題,總之,完全沒到摧毀整個人類文明的地步。但是反猶主義的種族理論的根基在那時已存在,野蠻和殘暴的種子并不總在沉睡,在歐洲表面的平靜下,到處充滿危險的暗流?!耐駮r而在高高的河岸俯瞰,時而又躍入河中與記憶之水一同浮游。

 

于是我看到他小說中那些“陌生女人”的背景。她們都關涉“性”,而這個話題在這里要比他小說里出現(xiàn)的坦率直接許多。良家婦女從小被家庭嚴加管束,完全與現(xiàn)實生活隔絕,身心的自由發(fā)展受到阻礙;賣淫女在那時的文學中總是被打扮成戲劇情境中的茶花女,事實上數(shù)量龐大的她們有的穿著好不容易買來的冒牌時髦服裝,化著糟糕的濃妝向過路人賣弄風情地笑,有的在貌似華貴沙龍的妓院里像社交貴婦人一樣接待有地位的嫖客;小伙子們迫于那種誰也不相信、誰也不遵循的社會道德,不得不背地去干偷偷摸摸的事。(我因此相信了那個癡心于無望單戀、致死不悔的陌生女人的故事。)茨威格認為,相對于后來的青年男女在戀愛方面獲得的較大自由,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也許會因為對忌諱之事抱有恐懼而享受到某種神秘的趣味,不過,后者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消沉沮喪并不值得肯定,無拘無束的感情和自信才重要。他因此肯定了時代在這方面的進步。

 

他原來自小就是一個格外追求自由的人。他對大學校園里戴著有色袖章的軍國主義年輕黨徒們從無好感,盡量規(guī)避,也看不出這樣的大學有哪一門學科會吸引他,勉強選了哲學專業(yè),四年里的前三年他對學習不聞不問,最后一年才草草對付一篇論文了事。真夠叛逆前衛(wèi)的。他更喜歡“人生大學”,于是寫作,四處漫游,結交優(yōu)秀文人。他所到的巴黎充滿自由氣息,人與人平等,使他如魚得水。他在巴黎遇到的里爾克是個極精致、安靜、節(jié)制的詩人,默默無聞地生活、寫作,對藝術懷有神圣感,遠離塵囂生活,注重內(nèi)心自由(這些特征一下子讓我想到中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散文家葦岸,雖然我沒見過他),與他相比茨威格倒像是過于熱烈、性急、有點大大咧咧了。這些往事帶給他的輕松愉快仍在,他甚至還對在巴黎被竊錢包的小插曲幽了一默。世界在好奇的他面前逐一展開,越來越廣闊,甚至一戰(zhàn)的開始和結束也給年輕的他帶來一種新希望:“一個新的世界已經(jīng)開始。……這將是我們的世界,一個我們夢想過的世界,一個更美好、更人道的世界。

 

但世界并不像他愿望的那樣。戰(zhàn)后的饑饉、價值觀的混亂、通貨膨脹等像毒蘑菇那樣四處生長,法西斯主義在這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有了更快冒頭的時機。他曾在威尼斯目睹了一個組織嚴密、行動迅速的帶有法西斯氣息的小分隊的活動。他詳細分析了希特勒掌權前后德意志相應的政治氣候和土壤——危險并不在一天之內(nèi)到來。而在這階段,茨威格本人的創(chuàng)作成就卻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回顧這個階段的成就時,他已充分看到它的表面性,危險性。歷盡劫難的他,對“成名”真是看透了。“一個人不管以什么形式成名,本身就意味著對他的自然的平衡狀態(tài)的破壞。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使用的名字,無非就象雪茄的外層煙葉一樣,只不過是一個標記,一個表面的、幾乎無關緊要的客體,它和真正的主體,即原本的我只有松散的聯(lián)系。然而一旦有了成就,這個名字就會身價百倍。名字就會脫離使用這個名字的人,開始成為一種權力、一種力量、一種自在之物、一種商品、一種資本,而且在強烈的反沖下,成為一種對使用這個名字的本人不斷產(chǎn)生內(nèi)在影響的力量,一種左右他和使他發(fā)生變化的力量。”——真“放之四海而皆準”也,適用于他曾熱烈贊揚的托爾斯泰,適用于他自己,也適用于今天時代的每個人。

 

不過,盡管這么說,茨威格仍然為他的成就感到高興。讀者買他的書,搬運工人搬運他的書,都會讓他的心情無比激動。他并不自命清高而不屑于談物質利益。書帶來的不斷增長的收入甚至似乎暫時消除了他對時代的憂慮。然而他心中最強烈的本能愿望仍然是:永遠保持自由和獨立。他對那種榮譽、公開講學、出席慶典幾乎有種不能克服的“病態(tài)的畏縮”。他說:“如果我今天還能從頭開始,那么我一定會用另外一個名字,一個杜撰的名字,用一個筆名來發(fā)表自己的作品,這樣我也就能一箭雙雕,既能享受文學成就所帶來的喜悅,又能享受隱姓匿名所帶來的愉快生活,因為像這樣一種兩全其美的生活,本身就以充滿魅力和無窮的樂趣!

 

在二戰(zhàn)開始之前那段相對和平的日子里,他仍四處漫游。去蘇聯(lián)拜訪托爾斯泰故居就在那個時期。那是高度緊張的十四天,他對蘇聯(lián)這個全世界爭議的中心滿懷興趣,既興奮地觀望,努力去理解,也在內(nèi)心發(fā)出疑問。那篇《世間最美的墳墓》就是這部回憶錄中《日落西山》里的一節(jié),在這節(jié)之前,茨威格其實對托爾斯泰的內(nèi)心矛盾有過懷疑和想象,他一邊參觀一邊還在心里想:“這位偉大的老人曾是怎樣自討苦吃啊。”茨威格看到托爾斯泰寫下過不朽著作的寫字臺,想到他偏要離開寫字臺到隔壁一件可憐的小房間里去修理破舊的鞋子,最后又穿門而出逃離這個家去擺脫生活中的矛盾,悲涼感油然而生。到了托爾斯泰的最后安息地,這悲涼才淡漠下去。

 

希特勒終于掌權。同行中有人獻媚贊揚。茨威格始終保持清醒。作為猶太人(尤其是不合作的猶太作家)他的著作被禁,家被抄。親近的朋友中每天都有人被非法拖走、被拷打、被侮辱。他八十四歲的老母親在維也納被占領幾個月后死去。他生活的一切基石都被無情粉碎。而這時他仍能從歷史高度與弗洛伊德談論戰(zhàn)爭和希特勒世界的恐怖。先茨威格而去的弗洛伊德(茨威格稱他為思想家)發(fā)表了一個后來被得到驚人證實的見解:“野蠻殘酷、自然的毀滅本能在人的心靈中是鏟除不掉的。”但他們的探討傷不了殘暴野蠻的一根毫毛,研究論文也挽救不了猶太人的命運。

 

德國侵入波蘭的那一天,193991日,幾乎在相同的時刻,上午十一點鐘左右,茨威格正在英國巴斯的民政局進行他第二次婚姻的登記,忽然聽到了這個消息,登記手續(xù)被拖延,兩天后收音機里傳來英國向德國宣戰(zhàn)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爆發(fā)。茨威格感到內(nèi)心的愿望成為泡影。“四十年來我把自己信念的一切力量都獻給了這個愿望:實現(xiàn)歐洲的和平統(tǒng)一。我害怕人類互相殘殺的戰(zhàn)爭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可怕景象再次浮現(xiàn)眼前,他感到這第二次戰(zhàn)爭將更可怕,遭到破壞的不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他的歐洲故鄉(xiāng)。他預感到一個新時代在真正到來之前,將經(jīng)過許多的地獄和煉獄。他深刻地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經(jīng)歷了光明和黑暗、和平與戰(zhàn)爭、興盛和衰敗,他是真正活過了。

 

他還能從頭再活一次嗎?事實證明他不再有這樣的奢望。他已借這部《昨日的世界》為人類留下了見證、總結和預警。在61歲遠離故土的巴西,他和妻子(她是誰?為何他沒有詳寫過她?)一起結束了各自的生命。在他冷靜的遺言里,仿佛仍回蕩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期望,他的激情是在這個生命的最高潮中突然凝止而歸于永恒的。

 

就地球人類的歷史而言,未來是否比過去好一些還未可知。我們總是這么希望并期待著??晌以趺从羞@樣的感覺:那些過去時代人類精華的理性和激情,已隨它們?nèi)馍磔d體的消失而永遠消失。再出現(xiàn)的,會是新的,與消失了的將不可同日而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