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結構和分類-TXK
動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中心課題,它是指在自我調節(jié)(自我效能、歸因等) 作用下,個體使自己的內在要求(需要、驅力等) 與行為的外在誘因(目標、獎懲等) 相協(xié)調,從而形成激發(fā)、維持行為的動力因素。 成就動機:學習是為追求較高目標完成新奇而有難度的任務,競爭并超過他人。 威信動機:把學習看作是贏得別人尊重與威信的基本條件,并能將當前學習與以后的社會地位聯(lián)系起來。 認知動機:為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認積,學習自覺性高,善于討論和鉆研學習中的認知類問題。 附屬動機:學習目標直接指向考大學、易就業(yè)、高分數、提高家庭社會地位等。 內部動機是指誘因來自學習者本身內在因素,即學生對活動本事發(fā)生興趣而產生的動機,活動本事就能使其得到滿足,無需外力作用,也不必施以外部的表揚和獎勵使之產生某種榮譽感。 外部動機是指誘因來自學習者外部的某種因素,即再學習活動以外,由外部的誘因而激發(fā)出來的動機。 布魯納把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而Biggs 和Moose 分為四類: 外部動機、社會動機、成就動機和內部動機;有的學者將學習動機分為: 認識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三種;我國有學者將學習動機又分為學習志向與學習興趣兩種。 學習動機主要由求知進取、回報社會、追求優(yōu)越、追求榮耀等四個因素構成;自評與他評結果的比較說明,學生和老師都高估了在求知進取因素上的動機強度; 學習動機分內在學習驅動力和外在學習誘因兩部份。學習內驅力分為心理內驅力和社會性內驅力。心理內驅力包括求知欲、焦慮、自我效能感;社會性內驅力包括依附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等。外在學習誘因指期望、競爭和懲罰等。 學習行為的兩種動機模型:一種是適應性動機模型, 即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因為智力、能力可塑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對學校、同伴的情感和態(tài)度積極,對自己的班級有歸屬感,在學習時多采用深度加工策略;另一種是非適應性動機模型,學生的目標是表現(xiàn)目標,即表現(xiàn)自己、獲得贊賞或者避免失敗,他們認為智力、能力是固定的,在學習時表現(xiàn)得比較焦慮,對學校、同伴的態(tài)度、情感比較消極,在學習中認知加工深度低,往往采用避免努力學習、自我價值保護策略來保護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