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H·羅賓斯 著 …… 原理 一。人生的信仰就是職業(yè)本身 人生的目的或者意義究竟是什么?人類歷史上有著眾多的解答。東方的眾多教義將人生的目的視為成佛成仙,人生的意義在于為來世或者極樂世界修行,而在西方, 中世紀以前的教義中,也將放棄現(xiàn)世、刻苦禁欲、最后進入天堂作為人生目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那時候都很輕視世俗的勞動和生活。 經過中世紀的漫漫長夜,美國新教的興起卻改變了人們對人生目的的看法。新教徒有著這樣一種信仰:為了來世或天堂,放棄現(xiàn)世的義務是自私的,是在逃避世俗責 任。與此相反,履行職業(yè)的勞動既是造物主賦予每個人的神圣義務,也是人能夠進入天堂的通行證。不是修行,而是世俗的勞動,才能使人生具有價值,才能使人在 造物主前面具有意義。職業(yè)勞動成為不應被蔑視的、高尚的、證明我們人生意義的事物。職業(yè)本身也就成為人生的目的。 1904年,德國偉大的哲人馬克斯·韋伯到美國來考察,他發(fā)現(xiàn)美國的經濟非常繁榮,各行各業(yè)欣欣向榮,他在考察導致繁榮的原因時指出,正是美國的文化和宗 教因素,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繁榮。他發(fā)現(xiàn),任何一項事業(yè)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從歐洲逃到美國的新教徒們的教義,作為一種進取 有為、勤奮敬業(yè)的精神力量,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蓬勃發(fā)展。 馬克斯·韋伯發(fā)現(xiàn),在新教中職業(yè)概念已經與過去有了大不相同的旨意,它表示了一種終生的任務,一種確定的工作領域,也包含了人們對其的肯定評價,甚至包含 著一種宗教因素。在新教看來,造物主的神意已毫無例外地替每個人安排了一個職業(yè),人必須各事其業(yè),辛勤勞作。職業(yè)是造物主向人頒發(fā)的如何在塵世生存的命 令,并要人以此方式為造物主的神圣榮耀而工作。也只有克盡職守、兢兢業(yè)業(yè),才能討得造物主的歡心,才能進入千百年來人類夢寐以求的地方。正如《圣經·箴 言》第22章29節(jié)所言: "你看見辛苦敬業(yè)的人么,他必站在君王面前"。 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確證自己的人生價值。工作自身,也就成為人達成人生目的唯一方式。一切正象馬克斯·韋伯在其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寫到的: "職業(yè)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理念: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xiàn)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 二。工作是人的天職 蜜蜂的天職是采花造蜜,貓的天職是抓捕老鼠,蜘蛛的天職是張網(wǎng)捕蟲,而狗的天職就是忠誠地服務主人。造物主似乎對每個物種都有了職責上的安排。人,作為萬物的靈長、天地的精英,同樣具有他與生俱來的職責和功能。人來到世上,并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和安排。 馬克斯·韋伯在考察職業(yè)一詞時指出:德語中的職業(yè)一詞是Beruf,這個詞含有"職業(yè)、天職"的意思,英語中的職業(yè)一詞是calling,含有"召喚、神 召"的意思,在現(xiàn)代西方人的理解中,職業(yè)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 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 在現(xiàn)實生活里,人為了確保他蒙承神恩的殊遇,他必得完成造物主所指派于他的工作,直至白晝隱退。按照神的明確昭示,只有敬業(yè)勞作而非悠閑享樂方可增益神的 榮耀。這樣,虛擲時光和輕賤職業(yè)便成了萬惡之首,而且在原則上乃是最不可饒恕的罪孽。要想在人世間始終如一地履行我們對造物主和對人類的職責,這就需要對 造物主賜予我們的所有能力進行開發(fā)和培養(yǎng)。正是那些有關勤奮、忠誠、守時、節(jié)儉的良知使得我們在今生履行對人類的責任和對造物主的榮耀。 敬業(yè),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職業(yè)。如果一個人以一種尊敬、虔誠的心靈對待職業(yè),甚至對職業(yè)有一種敬畏的態(tài)度,他就已經具有敬業(yè)精神。但是,他的敬畏心態(tài)如 果沒有上升到敬畏這個冥冥之中的神圣安排,沒有上升到視自己職業(yè)為天職的高度,那么他的敬業(yè)精神就還不徹底、還沒有掌握精髓。天職的觀念使自己的職業(yè)具有 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生命信仰與自己的工作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只有將自己的職業(yè)視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業(yè)的本質。 沒有真正的敬業(yè)精神,就不會將眼前的普通工作與自己的人生意義聯(lián)系起來,就不會有對工作的敬畏態(tài)度,當然就不會有神圣感和使命感產生。敬畏職業(yè),就象虔誠的教徒敬畏冥冥之中的神一樣---我們世俗的經濟生活,就需要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信仰。 敬畏職業(yè),因為個人的工作就是個人的天職。 第三篇 職業(yè)是人的使命所在 原理 一。職業(yè)是人所奉的使命 使命乃使者所奉之命,職業(yè)就是人所奉的使命,是人份內應該作的事情。使命感是一種促使人們采取行動,實現(xiàn)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狀態(tài);是決定人們行為取向和 行為能力的關鍵因素。富有使命感的員工,一心牽掛在工作上,沒有他人的督促,就能出色的完成任務。最光榮的工作是在秘而不宣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完成的,那些 不使自己的行為和工作成果在他人面前像發(fā)廣告一樣宣傳的人是真正將工作當作使命的員工,他們只求內心完成使命的欣慰和滿足。 1852年2月27日,航行在非洲海岸的"伯克哈德"號船只的失事譜寫了一曲19世紀的英勇戰(zhàn)士們壯麗的人生死亡之歌。當該船緩緩地沉入大海的波濤之下 時,該船最高主管威靈頓公爵正在參加英國皇家學會的一個宴會。當船只失事的消息傳到英國時,一位知名記者這樣寫到:"我注意到(美國當時的部長勞倫斯先生 也這么認為)在公爵對他死去的士兵的頌詞中,根本就沒有提及勇敢一詞,而總是談到他們的使命和服從。他多次重復這個意思。我猜想,在他眼里,勇氣已被視作 一個當然的東西了"。 使命就意味著自我犧牲和忘我奮斗,意味著盡職盡責、決不張揚。人類史上最為敬業(yè)的就是那些為使命感所迫去全世界傳教的牧師們,無論是非洲蒙昧的原始森林、 南美洲的崇山峻嶺,還是中國最為封閉的貴州、廣西大山里,到處都有牧師的身影,他們前往幾乎與世隔絕的窮鄉(xiāng)僻壤、還在茹毛飲血的土著部落、衛(wèi)生條件極其惡 劣的瘟疫流行地區(qū),他們一輩子在那里傳教,甚至老死在那里,他們不圖名不圖利,過著及其艱苦的物質生活,僅僅為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完全忘我的工作,直至離 開人世的那一天。人們應該記住他們,他們是整個人類的職業(yè)表率,當自己的職業(yè)遇到困惑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多想想他們。 二。使命感使個人和企業(yè)獲得雙贏 將工作本身看成一種神圣的使命能極大的調動人的積極性,員工對企業(yè)的責任感會隨著他完成使命的行動而越來越大。從一個人的行為取向中,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內心賦 予自我的使命是什么。把自己的使命用文字寫下來,對于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事業(yè)之上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行動卻可以讓你覺得自己的使命更為清晰、更為具 體。行動會有輕重緩急之分,從行動的輕重緩急我們可以感覺到深藏于敬業(yè)者內心的那種強烈的沖動,不僅要取得成功,而且要取得巨大的成功,并且還要不斷地提 高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他們與普通人的差異就在于他們相信,人是被賦予一定使命和職責的。他們的方法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要為自己的使命作出努力和承諾。戰(zhàn) 勝挑戰(zhàn)、完成使命的經歷,可以使人的個性特長進一步得到加強,比如領導能力、合作能力、溝通技巧、邏輯思維能力、贊揚他人以及學習能力等。敬業(yè)者都有一個 相同的理想:投身于社會,為個人、企業(yè)和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使命具有兩方面的內容,在進行自我實現(xiàn)的同時,促成其他人、組織目的的實現(xiàn)。所以敬業(yè)者的生 活也具有兩重性,既要獲得個人事業(yè)的成功,又要擁有對于成功團隊、昌盛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富蘭克林從一個印刷廠的學徒工成為一個州議員、政治家、科學家,進而成為美國開國元勛的人生歷程,除了用富蘭克林本身具有的強烈的使命感解釋而外,別無其 他解釋說法。正是他領悟和實踐著他神圣的使命感,才使他從不停止對工作的勤奮、對知識的渴求、對公共事務的熱衷、對人類政治正義的不歇追求,是事業(yè)上的強 烈使命感,成就了富蘭克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