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誤我,還是我誤聰明 1700多年前,古人有一場關(guān)于聰明的辯論。 孔子20世孫孔融,建安七子之一,此人自幼聰明,十歲時拜謁河南尹李膺。李膺對孔融的才華極為欣賞,他對在場的太中大夫陳煒說:“此奇童也,”陳煒不以為然地說:“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孔融當(dāng)即反唇相譏:“如君所言,幼時必聰明者。”煒等皆笑。后來孔融果然被不幸言中,他自以為自己很聰明,恃才負氣,言多譏諷,其實政治上極為糊涂,極為幼稚,最后被曹操所殺。 陳煒之笑,不是一般的笑,那是一種拭目以待的笑,飽經(jīng)滄桑的笑,歷經(jīng)磨難的笑,他們清楚地知道,學(xué)問和聰明并不是一回事,小時的聰明,是一種機敏,或者叫機靈,還算不上真正的聰明,即老百姓所說的小聰明。一個人一旦走向社會,尤其是走上仕途,卷入政治,學(xué)問便顯得捉襟見肘,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權(quán)術(shù),是嗅覺,是變通??兹诒闶侨绱?,小時聰明,才華橫溢,但是長大以后,在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他一點都不聰明,不會審時度勢,最終只能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公元1037年,四川誕生了中國歷史上一大奇才,此人自小絕頂聰明。然而遺憾的是,正如三國人陳煒所說,小時聰明,長大未必聰明。此人便是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然而,更為可嘆的是,盡管蘇東坡一生坎坷,屢曹磨難,但是至死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聰明,反而把自己的一生坎坷都歸結(jié)為被聰明所誤。他曾寫過一首詩: 人皆生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 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作者雖然稱這首詩為戲作,但卻認真抒發(fā)了胸中的憤懣和不平。應(yīng)該說這是含淚之作,不平之作,也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更是對朝廷三公九卿的公然藐視。聰明有什么用?那些高官厚祿之人,哪個是真正有才華的人呢?哪個是真正憂國憂民的人呢? 蘇軾真地是被聰明所誤嗎?他真地是一個聰明絕頂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嗎?縱觀東坡一生,并非如此,我倒覺得,他一生的最大悲劇,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自以為聰明。聰明與自以為聰明是兩碼事,聰明是真正的聰明,而自以為聰明卻是不聰明。西方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我的聰明之處就在于我知道我不聰明”。那么,反過來說,知道自己聰明的人,其實就是不聰明。還有一位西方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的人,就是愚蠢”。蘇東坡在同一個地方不知摔倒幾次了,真有點屈原那種“雖九死猶未悔”的勁,你說他是聰明嗎? 首先是少年得志害了他。東坡出身書香門第,少年得志,幾次大考都名列前茅,舉人考試名列第二,禮部貢試又一次名列第二,禮部復(fù)試名列第一,20歲剛剛出頭便進士及第,和父親弟弟一起譽滿京華,名噪天下,連王公大臣都對蘇軾以國士之禮相待。一個剛剛走出家門的小小后生而對突然而來的各種榮譽,免不了要頭腦發(fā)昏,自以為是,以為這下可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負了,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要把自己的學(xué)問貨與帝王家了。結(jié)果躊躇滿志卻不了解社會的復(fù)雜性,滿腔熱情卻不了解人生的曲折性,滿肚子的學(xué)問卻不諳世事,走入仕途卻不了解官場,以坦蕩之心對待陰謀,滿腔熱情卻不知自我保護,處處碰壁卻還自以為聰明,這就必然決定了他悲劇的一生。 蘇軾頭腦簡單,沒有城府,常常語重傷人。在任鳳翔通判時,他的上司叫陳希亮。這位陳太守對屬下很威嚴,他出于好心,認為蘇軾少年得志,容易驕傲自大,目空一切,所以對蘇軾的要求尤其嚴厲。但蘇軾并不理解,以為太守傲慢無理。這位陳太守建了一座亭子,起名凌虛臺,命蘇軾題記。一般來說,作為地方官員建造樓臺亭閣,多是為自己樹碑立傳,而請人為之題記,無非是要借文人之筆,歌功頌德,留名青史。然而蘇軾并不買帳,毫不客氣,提筆就寫,說這個地方古往今來,歷代都有漂亮的建筑,比你陳太寧這個凌虛臺不知要漂亮多少倍,但是如今都不在了,你這小小的凌虛臺還會永存嗎?如果誰想憑借這個小臺而揚名天下,那就錯了。“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乎臺之存亡也。”年輕的蘇軾對自己的上司就這樣毫不客氣地教訓(xùn)了一番,挖苦了一番。然而這位陳太守還是很有胸襟,很有雅量的,對蘇軾的諷喻只是微微一笑,一字不刪地刻于石上。今天我們在清人編選的《古文觀止》中,依然可以讀到這篇漂亮的文章。 東坡性格率直,極易沖動。這種性格是詩人必備的素質(zhì),但是這種率直的個性在政治斗爭中就吃不開了。神宗皇帝初登大位的時候,雄心勃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