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0, 2004行動研究法的分類From:《什么是“行動研究”》,1999年第2期 教育實驗研究,作者:李銀河 行動研究內(nèi)部有比較豐富的方法類型,我們可以從研究的側重點、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參與者的反映以及參與者的不同類型幾個角度對行動研究進行分類。 首先,按照研究的側重點分類,行動研究可以歸納為如下三種類型(鄭金洲,1997): (1)行動者用科學的方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的研究。這種類型強調(diào)使用測量、統(tǒng)計等科學的方法來驗證有關的理論假設,結合自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它可以是一種小規(guī)模的實驗研究,也可以是較大規(guī)模的驗證性調(diào)查。 (2)行動者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這種類型使用的不僅僅是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科學的研究手段,而且包括參與者個人的資料,如日記、談話錄音、照片等。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實踐中行動者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為了建立理論。 (3)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這種類型強調(diào)以理論的批判和意識的啟蒙來引起和改進行動,實踐者在研究中通過自我反思追求自由、自主和解放。 上述三種類型分別強調(diào)的是行動研究的不同側面:第一種類型強調(diào)的是行動研究的科學性;第二種類型強調(diào)的是行動研究對社會實踐的改進功能;第三種類型強調(diào)的是行動研究的批判性。雖然這些類型強調(diào)的方面各有側重,但在實際研究中,研究者有可能同時結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征。 其次,從每一個行動研究內(nèi)部的發(fā)展歷程來看,行動研究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如下四種階段(賴秀芬、郭淑珍,1996): (1)試驗型。以科學的方法探討社會問題,由研究引發(fā)的行動改變被認為是理性的活動,可以被規(guī)劃和被控制。這種類型與上面的第一種類型十分相似,都追求研究的科學性和理性特征。 (2)組織型。將行動研究應用于對組織問題的解決,其核心在于創(chuàng)造富有生產(chǎn)力的工作關系。研究者與參與者共同確定問題,尋找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以及可行的改變措施,研究是一個相互合作的過程。這個類型與上面的第二種類型也有相似之處。它們都強調(diào)研究對社會現(xiàn)實的改造功能。 (3)專業(yè)型。研究植根于實際的社會機構之中,目的是促進和形成新的職業(yè),如護理、社會工作、教育等;通過研究發(fā)展這些專業(yè)人員的社會實踐活動,對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反思,設法改變自己早已熟悉的行為實踐。 (4)賦加權力型。這種研究與社區(qū)發(fā)展緊密相關,以反壓迫的姿態(tài)為社會中的弱勢團體搖旗吶喊。研究的目的是結合理論和實際解決社區(qū)的具體問題,研究者協(xié)助參與者確認研究的問題,提高彼此相互合作的共識。這個類型與上面的第三種有相似之處,它們都強調(diào)研究的批判功能。這四個類型有如一個光譜的連續(xù)體,從左端的實驗性研究到右端的賦加權力型研究,由理性的社會管理到結構的改變,然后往社會的沖突逐步演進。一個研究項目可能隨著階段的不同從某一個形態(tài)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形態(tài),也可能如同一個螺旋體,在不同的形態(tài)中循環(huán)往返。 再次,從參與對自己的行動所作的反思來看,行動研究還可以分成如下三類(阿特萊奇特等,1997): (1)內(nèi)隱式“行動中認識”(tacit knowledge - in - action)。通常實踐者對自己的實踐知識及其來源缺乏意識,無法清楚地用語言說出來。他們無法將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分開,"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能說的要多"。例如,布如姆(R.Bromme,1985)發(fā)現(xiàn),在例行式(routine)實驗行動中,一個專業(yè)的"行家"(如成功的教師)比"非行家"(如不成功的教師)在界定和解決問題時所運用的語詞來得精練。因此,他認為,例行式行動不是"知識不足"的表現(xiàn),而是代表了一種組織知識的方式,一種與工作任務緊密相關的知識的濃縮。"行家"在例行式行動中所表現(xiàn)的隱含性知識是他們?nèi)找娣e累的實踐性知識的一種精練的展現(xiàn)。"行動中認識"的研究便是對實踐者日常的例行式行動進行的研究,通過觀察和反思了解實踐者的內(nèi)隱性知識。 (欄目編輯 文 越 留言:此段對專業(yè)的"行家" 在例行式行動中所表現(xiàn)的隱含性知識的分析相當精當,對我們許多成功的教師都會有所啟發(fā),并可以使我們從較新和較高的角度認識我們的優(yōu)勢--我們許多教師在研究中都有這樣的優(yōu)勢。您覺得呢?) (2)“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西雄(D.Schon,1983)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在行動中進行反思時,他就成了實踐脈絡中的一位研究者。這種研究者不是依靠現(xiàn)存的理論或技巧來處理問題,而是針對一個獨特的情形來思考問題。他將目標和手段視為一種相互建構的關系,根據(jù)彼此之間的需要進行相互的調(diào)整。他的思考不會脫離實踐事物,所有的決定都一定會轉(zhuǎn)化為行動,在行動中推進自己對事物的探究。這種研究無需借助語言,它是以一種非口語的形式進行的,是一種針對特定情境而進行的反思式交談。它促使參與者將自己的思考轉(zhuǎn)換為行動,比較不同的策略,將相同的因素提出來,排除不恰當?shù)淖龇?。這種研究還可以提高參與者將知識由一個情境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情境的能力,運用類比法來評估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知識。這種方法通常發(fā)生在比較復雜的環(huán)境中,特別是當參與者的例行式做法不足以應付當前的問題時(Argyris & Schon,l974)。 (3)“對行動進行反思”(reflection-on-action)。在這種類型的研究中,參與者明白地用口語建構或形成知識,把自己抽離出行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反思。雖然這么做減緩了參與者行動的速度,干擾了他們例行式行為的流暢性,但催化了他們對自己行動的細微分析,有利于他們規(guī)劃變革。同時,將參與者的內(nèi)隱知識明朗化(特別是口語化)可以增加他們的知識的可溝通性,是他們所屬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將自己的實踐性知識語言化不僅可以幫助參與者應付更加復雜的社會問題,而且可以幫助他們與其他人以及自己的學生(學徒)進行溝通,從而使知識得以傳承。 (欄目編輯 文 越 留言:上段的最后一句話有助于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教師為什么有必要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反思,并使自己的實踐性知識或內(nèi)隱知識語言化。我以為,所謂語言化應該就是說來或?qū)懗鰜?,但上段中更強調(diào)的是“用口語建構或形成知識”、“特別是口語化”,我想這應該是第一步吧。) 此外,由于參與研究的成員成分不同,行動研究還可以有如下三種模式(阿持萊奇特等,1997;鄭金洲,1997): (1) 合作模式。在這種研究中,專家(或傳統(tǒng)意義上的"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一起合作,共同進行研究。研究的問題是由專家和實際工作者一起協(xié)商提出研究結果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2)支持模式。在這種類型中,研究的動力來自實際工作者,他們自己提出并選擇需要研究的問題,自己決定行動的方案,專家則作為咨詢者幫助實際工作者形成理論假設,計劃具體的行動以及評價行動的過程和結果。 (3) 獨立模式。在這種類型中,實際工作者獨立進行研究,不需要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他們擺脫了傳統(tǒng)的研究理論和實踐規(guī)范的限制,對自己的研究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并且采取相應的行動對讓會現(xiàn)實進行改造。 欄目編輯 文 越 編后有感:此段文字對行動研究的分類是較為全面的,并可以啟發(f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占有大量的資料基礎上對行動研究進行分類的,這不僅對我們更深入全面地認識和理解行動研究有所幫助,而且使我們對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的問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因為分類中其實蘊涵著一些研究的模式和方法。 Posted by wujuan at August 10, 2004 09:08 AMComments
xiuli\‘Blog of Online-edu - is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blogs on the net. Topics like: 兩本好書《與成功有約》《第五修煉》 or 互聯(lián)教育體系-博錄 and my favourite 網(wǎng)站blog系統(tǒng)管理暫行規(guī)定 are great. Keep up the good work! Thanks for the comment. Posted by: penis enlargement at September 26, 2004 01:26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