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學“校本研究”的再認識
1、“校本研究”的興起,標志著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轉型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到全面實施和推廣的新階段。正如教育部領導指出的那樣:“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龍頭和戰(zhàn)略抓手,課程改革牽動著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 ⑴(周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校本研究”順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與中小學校長、教師的知識背景、工作特點和思維方式相匹配,從而異軍突起,逐漸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流模式,不僅受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歡迎,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人員的重視。
毫無疑問,“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科研興校”是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的關鍵;“讓教師成為研究者”也是幫助教師理解、參與課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但是,推進課程改革的實踐證明,中小學的這種教育科研是否真有價值,卻在于其內容、方法和過程能否貼近本校教育教學工作和教師的實際。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國中小學群眾性教育科研存在著誤區(qū)。在動員“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旗幟下,卻往往忽視了教師自身的職業(yè)特質。特別是在學校達標的行政壓力和教師職稱評審的利益驅動下,一些教師不得不去申報和承擔一些遠離教學實際的“科研課題”,模仿專業(yè)人員的“話語”方式,拼湊所謂有理論深度的“研究論文”,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jié)、科研與教學的錯位、成果與行動的背離,不僅沒有發(fā)揮出教育科研的先導作用,反而使得理應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教學研究呈現(xiàn)功利主義傾向,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
■探討問題的根源,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教育專業(yè)人員不善于從生動的教育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崇尚高談闊論的理論思辨和偏好“宏大敘事”,不僅使得自己的學術研究脫離我國教育的現(xiàn)實基礎,而且當他們以科研課題的管理者、研究成果的評審者和學術刊物的審閱者身份,來指導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時,往往混淆專業(yè)人員和學校教師、教育學者和教育家從事科研工作的特點和差異,從而誤導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走向。
■時至今日,我們不能不認真地反思,什么才是適合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方式?教師究竟怎樣才能成為研究者,成為什么樣的研究者?“校本研究”的興起,正好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回答了這些問題,它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教育科研的轉型。
■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轉型: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先開發(fā)理論然后推廣實驗”的“教育實驗”研究模式;或者“自外而內”的、“先引進西方教育理論,然后予以詮釋”的“教育思辨”研究模式,轉向“自下而上”的、針對“教育問題”并引起“反思和行動”的“校本行動研究”。這種轉型,不僅體現(xiàn)了中小學教育科研新的價值取向,而且?guī)砹私逃蒲泄ぷ餍碌姆椒ㄈ∠颉?/FONT>
2、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特點與“校本研究”的指向
■中小學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必須以學校為基礎,以教育教學為職場起點,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在教育學理論指導下開展行動,以達到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目的。與專業(yè)人員的教育科研相比,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特點在于,主要通過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觀察、探究、內省與反思,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在不斷優(yōu)化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
(1)以行動研究和反思實踐為科研的主要方式
——教師的科研是行動、行為的科研。“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式應該是“行動研究”,或稱為“校本行動研究”。即:以改進學校工作,解決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以新課程改革中面臨的教育教學疑難問題為指向,把課改理念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研究與行動結合起來,邊研究,邊行動,在行動中不斷改變自己行為,研究的結果必須有助于學校實際問題的解決。
——教師的科研又是反思實踐的科研。教師的成長必須培植“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xù)不斷的專業(yè)成長。教師即“反思性實踐者”已經成為教師培養(yǎng)的主流范式,“反思性教學”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界一個新動向 ⑵。
■反思式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指的是教師自動地、主動地思考他們的教學活動的過程,把教學看成反思性的活動(Moallem,1997)。反思式教學的提倡者強調把敘事(講述)作為一種反思方式的重要性(Parker,1997)。經常鼓勵教師記日記,用來記錄特殊的教學經歷,或者把這些故事告訴其他的教師。鼓勵教師運用案例研究(case study)作為反思式教學方法的輔助手段,檢查和反思其他教師的教學經歷(Gillespie,1996)。
■著名行動研究大師艾略特指出: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最重要的,不是嚴謹,而是教師有沒有對教學反思,尋找證據(jù)去幫助了解現(xiàn)況,從而做出適切的判斷,改良教學實踐。”
(2)以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為重點指向
■沒有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就沒有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抓住關鍵,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水平。” ⑴(周濟)
——“教師作為變革的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從未像今日這樣不容置疑。這一作用在21世紀將更具決定意義。”⑶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
——“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chuàng)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⑷(葉瀾)
■“學生成長”與“教師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中的兩個“主題詞”。以“學生為本”與“以教師為本”,應該是“以校為本”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過去的教育改革實踐中,卻存在著厚此薄彼現(xiàn)象,“教師發(fā)展”的主題受到了不應有的忽略,往往單方面強調教師的奉獻,忽視了“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的重要意義,淡化了教師高層次的發(fā)展需求和教師職業(yè)的生命活力。
■校本研究必須體現(xiàn)“研究的主體是學校的教師群體”,把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作為重要指向,努力喚醒教師的科研意識和主體意識,將教師的發(fā)展提升到與學生發(fā)展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教師發(fā)展來促進學生發(fā)展,讓兩者在互動中共同發(fā)展。要立足于人本主義的角度,通過校本研究,提高廣大教師的素質和專業(yè)化水平,造就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專家型教師和名師。
(3)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提出研究課題
■校本研究的基點是問題,有了問題才能進行研究。必須把“反思”與“問題”聯(lián)系起來,教師的反思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成效,關鍵在于對于問題的詮釋,以及解決問題的決策和行動,它體現(xiàn)了“教師作為研究者”的基本素養(yǎng)。
■校本研究的內容涵蓋了“校本課程開發(fā)、校本教學研究、校本管理研究和校本培訓研究” 等方面,當前的重點是如何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落實到學科課堂教學中,即“校本教學研究”。因此,當前科研課題的重點是:組織教師針對教育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進行“反思”和“行動”。
■問題即課題。校本研究的課題選擇,應該具有解決學?,F(xiàn)實問題的鮮明針對性,特別是有利于解決新課程改革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疑難問題或困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把教育教學中產生的“困惑”作為必須解決的問題,繼而上升為研究課題,積極反思實踐和行為跟進。
■我們提倡“人人有課題,個個在研究”,但是,必須揚棄過去那種“假、大、空”的課題取向,倡導教師課題研究的“真、實、小”。
“求真”——有專家提出:“教師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課堂教學,也就是通過課程的開發(fā)、設計和知識在課堂中的傳遞,實現(xiàn)教學傳遞和育人工作;二是對學生的心靈成長的呵護、教養(yǎng)和促進。”教師必須圍繞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成長的真實情景和真實事件,發(fā)現(xiàn)帶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難問題。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
“求實”——校本研究面對的問題,必須來源于學校實際,為本校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服務。要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反思喚醒教師主體意識;要注重行動,特別強調“做起來”,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獲。
“宜小”——根據(jù)“教師做研究”的職場特點,從梳理個人(學校)在教育教學的問題里,選擇能夠鏈接新課程理念的、切實可行的、可以通過反思和行動改變行為的“小”課題,以達到逐步解決疑難問題、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目的。
●課題試點學校選擇研究的若干問題:
教師層面: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討論”和“提問”方式;如何處理教學“預設”與“生成”;如何解決課堂探究教學中的課時矛盾;研究性學習中“放”和“導”;能否離開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備課如何“備學生”;提示、探究和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范圍和利弊……
學校層面:大班額條件下,如何面向全體學生組織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如何解決校本研究與教師負擔過重問題;如何理解(或解決)課改后學生“兩極分化”現(xiàn)象;成功課堂的特征與教學評價;如何建立本校教研和培訓制度……
在課題選擇中,也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議題,比如,課堂中有價值的生成性的問題,把課程標準中抽象的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等等,找到關系到教師專業(yè)能力和鏈接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關鍵命題,找到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的根源,從而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