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張磊
·可以設想,如果北京沒有北大清華,上海沒有復旦交大,天津沒有南開天大,這些城市是多么地不完整
·說實話,我們的一些高校對周邊的文化輻射還很有限,大學的許多行為也很少為公眾理解。如此狀況使大學氣息往往局限于圍墻之內,出了大門就蕩然無存了
按照現代社會的分工,大學的職能體現在教育教學、科研開發(fā)(生產)和社會服務等三方面。大學既是文化的集中地,也是人才的集中地。校園精神的社會輻射功能,是由校園文化的固有特性和規(guī)律所決定的。一所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小而言之,是一個社區(qū)或城市的文化森林,大而言之,可以為整個國家進步提供豐厚的精神動力??梢栽O想,如果北京沒有北大清華,上海沒有復旦交大,天津沒有南開天大,這些城市是多么地不完整?而如果沒有這些著名學府,我們又如何稱得上“文化大國”?這也許正是旅游者每到一個城市總會去一些著名學府參觀的原因。大學校園不但在知識傳授、信息傳播等方面成為社會的文化先導,而且往往是新思想的發(fā)源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象牙塔。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變革時期。隨著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深化,高校與社會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說實話,我們的一些高校對周邊的文化輻射還很有限,不僅校園之內的圖書館、博物館、畫廊、劇場很少對外開放,就是大學的許多行為也很少為公眾理解,而與社區(qū)的沖突卻時有所聞。如此狀況使大學氣息往往局限于圍墻之內,出了大門就蕩然無存了。倒是精明的房地產商“高瞻遠矚”,他們知道國人有“孟母三遷”的情結,他們洞察到“校園文化”的價值,進而利用名校背后的人文底蘊進行炒作,于是,名校——包括大、中、小、幼兒園周邊的房價一路狂升。
其實,近代大學在歐洲創(chuàng)辦時就大多是與社區(qū)合為一體的。如英國的劍橋就是一所大學城,整個城市是以大學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城市風格與大學精神一脈相承。據說,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剛成立時,在門口曾掛過“學堂重地,閑人免入”的牌子(類似的牌子我們很多人似曾相識)。后來,蔡元培先生到了北大,一改“衙門習氣”,倡導開門辦學,首招旁聽生,并辦起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方便之門一開,各地來求學者絡繹于途,北大由此成為一所平民可以自由進入的學府。
大學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征,作為青年的理想寄托,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某種優(yōu)良大學精神一經形成,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從而使生存于斯、感受于斯的人們形成某種特有的“精神氣質”。那么,值得我們傳播和示范的大學精神是什么呢?依筆者之見,應該包括自由精神、開放精神、民主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理想精神五個方面。大學不僅是學生求學之所,也是向周圍社區(qū)傳播文化的載體。一所成功的大學,應當也能夠充分展示大學的自由精神、開放精神、民主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理想精神。
那么,如何讓優(yōu)良的大學精神發(fā)揚光大?這并非一篇短文所能盡言。但應該說,答案是明確的,路徑也是清楚的。答案就是,我們的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應該明確職能,盡更大的社會責任——在搞好教學科研的基礎上,努力踐履自由、開放、民主、創(chuàng)新和理想主義等優(yōu)良大學精神,在社會服務方面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路徑就是,一是向國外學,借鑒外域好的經驗;二是向歷史學,挖掘優(yōu)良的傳統;三是向實踐學,不斷總結積累。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舉目國外,不少國家和地區(qū)的大學非但沒有圍墻,而且與周圍社區(qū)融合在一起;各個高校不僅平時都是開放的,而且每年不少學校還會安排專門時間邀請中小學生來校參觀。它們向孩子們講解校史,講解大學所倡導的自由、民主、開放、創(chuàng)新和理想主義精神,開放引以為豪的系所和實驗室。大學生的朝氣蓬勃、大學教師的文質彬彬、學科門類的綜合齊全、學術講座的豐富多彩、文化藝術的多種多樣,尤其是歷代沉淀的文化底蘊和校園傳統,作為無聲的語言傳達著國家未來的氣質和文化力量。對高校而言,開放不但有助于吸引高質量生源,而且能夠發(fā)揮大學精神的示范輻射作用,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讓優(yōu)良的大學精神穿透圍墻,讓更多的人感受大學的人文氣息,對于大學,對于城市乃至整個國家,都應該是一件幸事。(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科院)
《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1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