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已經(jīng)78歲的上將張震給中央軍委寫報告,希望派一位合適的同志來接替自己國防大學政委的職務(wù),他想要退休。 可讓張震沒想到的是,很快上面派人傳達軍委領(lǐng)導的命令:“中央根據(jù)鄧小平同志的建議,準備在黨的十四大,讓你參加軍委領(lǐng)導工作?!?/span> ![]() 同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張震以78歲的高齡,當選為了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素有一句古話:“既來之,則安之”,既然已經(jīng)成為了定局,再說其他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就努力干吧,這是張震心里最直接的想法。 “在其位,謀其政”,張震在兢兢業(yè)業(yè)完成黨組織交給自己工作的同時,也是在推動著另外一件事,即如何去幫助老首長粟裕平反。 ![]() 眾所周知,在1958年時,粟裕受到了批判,自此數(shù)十年,雖然他也多次擔任要職,但他的“冤案”卻始終都沒有真正的解決,人在時,未能平反,到1992年,粟裕已經(jīng)去世8年了,仍舊沒有結(jié)果,這很不合理。 所以,張震在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職務(wù)上,開始努力推動為老首長粟裕平反。 張震與粟裕有著怎樣親密的關(guān)系?后來張震是如何為老首長粟裕平反了呢?張震后來結(jié)局如何? ![]() 1914年,張震出生在湖南平江的一個貧苦家庭內(nèi),少年時期,由于家貧,他吃了不少苦頭,同樣,艱苦的生活,也讓張震養(yǎng)成了不容易屈服,頑強的性格。 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整個中國后,12歲的張震當即投身其中,走上了革命道路,也許那個時候小小年齡的張震并不能真正懂革命的含義,他的“一腔熱血”,就是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日子能夠過得好一點。 16歲那年,張震正式參加了紅軍,攻打長沙的戰(zhàn)斗中,張震聰慧異常,提出了“火牛破陣”的辦法,贏得了上級的信任,后來在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斗中,已經(jīng)是營長的張震為了減少部隊傷亡,主動與敵人做起了聯(lián)絡(luò)工作。 ![]() 最終雙方商議,互不射擊,等敵人的督戰(zhàn)隊來了以后,朝天放槍,在張震的努力下,兩軍雖然是敵人,但在當時相處很融洽,甚至當敵人增加援軍時,他們還會主動大聲吆喝發(fā)出暗號“紅軍弟兄們,你們辛苦了,我們來接防啰!” 張震聽后立刻向上級請求援助,盡管如此,敵我力量仍有很大差距,張震指揮戰(zhàn)斗中,也不幸負了傷,前往醫(yī)院進行治療。 這一次的負傷,讓張震沒想到的是,卻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 ![]() 當時擔任紅軍師政委的黃克誠正巧在醫(yī)院探望傷員,見到張震,他笑著說:“小伙子你就是張震嗎?不錯嘛,在前線打仗不僅勇敢,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了不起啊?!?/span> 張震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有了黃克誠的青睞,張震身上的擔子開始增加,不久,他就當上了第10團作戰(zhàn)參謀,無論身處何職,張震總是在一線指揮,他的勇敢和聰慧,一步步被上級領(lǐng)導所信任,所器重。 到全面抗戰(zhàn)時,張震已經(jīng)是新四軍的一名中級干部了,也是在新四軍,張震對粟裕有了最初的了解。 ![]() “皖南事變”后,黨組織重組新四軍,粟裕擔任了第一師的師長,在此期間,粟裕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能力,給軍政委劉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少奇曾夸贊粟裕,在新四軍七個師中,一師殲敵成績最佳,也最為勇敢。 作為軍人,張震對粟裕的高超軍事才華,很是仰慕,只可惜此時新四軍分散在各地,所以兩人也從來都沒有見面的機會。 張震與粟裕的相識,真正算起來,應該是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華中戰(zhàn)場,當時粟裕是華中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張震是華中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的司令員兼政委。 此時經(jīng)過十多年的槍林彈雨,張震儼然已經(jīng)成長為了我軍中的“驍將”之一,而粟裕,恰好是他的頂頭上司。 ![]() 粟裕在紅軍時期,并不出名,他屬于那種“后來者居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粟裕得到最高領(lǐng)袖毛主席的青睞,開啟了自己軍旅生涯最為巔峰的時期。 張震第一次見到粟裕時,本以為粟裕應該威猛高大,但見了面他才發(fā)現(xiàn),粟裕身材不高,趁著沉著冷靜,穿衣樸素,談吐文雅,用劉伯承的話來說就是:“粟裕智深勇沉,有古名將之風?!?/span> 作為華中野戰(zhàn)軍的一名悍將,粟裕對張震也早有耳聞,因此兩人一見面,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他們談了很多,從粟裕的身上,張震親身體會到了他的淵博軍事指揮和高超軍事指揮才華,從張震的身上,粟裕也認識到了張震精確的戰(zhàn)略目光和參謀協(xié)調(diào)能力。 兩人作為“黃金搭檔”,此時正缺一個良機。 ![]() 從1946年到1948年初,張震一直都在粟裕的麾下任職,在親自參加粟裕指揮的宿北,魯南,孟良崮等一系列戰(zhàn)役后,他真真正正的被粟裕的軍事能力所折服,不過,要說到張震進一步認識到粟裕的戰(zhàn)略目光和才能,則是在東南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組建后。 1948初,隨著革命形勢的推進,黨中央決定讓粟裕帶領(lǐng)三個縱隊渡江,到長江一帶作戰(zhàn),粟裕因而將張震調(diào)到了自己的身邊做參謀長,只是經(jīng)過粟裕深思熟慮后,認為渡江條件并不成熟,不如留在中原地區(qū)作戰(zhàn),因此粟裕決定“直陳”黨中央。 張震對粟裕的大膽感到驚訝,同時也很興奮,他對粟裕的想法是贊成的,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他與粟裕精心配合,最終使得粟裕完成了他的“子養(yǎng)電” ![]() 黨中央對粟裕的電報尤其重視,在毛主席的親自介入下,粟裕依然穩(wěn)如泰山,他說的有理有據(jù),折服了中央五大書記,得到消息的張震,相當激動。 自此,張震跟隨粟裕,作為他最得力的助手,在中原這片古老的大地上,見證了最精彩的篇章。 張震相繼協(xié)助粟裕指揮了豫東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等,他嘔心瀝血,慎思斷行,為一系列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49年,華東野戰(zhàn)軍改編為第三野戰(zhàn)軍,毫無意外,張震擔任了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后,張震的革命人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 ![]() 1952年,張震被調(diào)到總參謀部任職,此時粟裕正是副總參謀長,依然是他的頂頭上司,兩人的私人交往,也在這段時間尤其頻繁,只可惜到了1958年,隨著粟裕被批判,張震盡管難以理解,但他不得不接受。 老首長的蒙冤,也成為了張震心里始終一個不解的疙瘩。 特殊時期,張震受到了沖擊,在毛主席,周恩來總理的保護下,粟裕依然擔任要職,有一次,張震被打的吐血,無奈之下,他的夫人只好派孩子拿著血衣去向粟裕求助。 粟裕十分震驚,立刻匯報給周恩來,周恩來當即給南京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打了電話,這才保了張震一命,1975年,張震從武漢來到了北京,粟裕接見了他,粟裕第一句話就是:“中央軍委考慮,要你到總后勤部當部長,你的工作調(diào)動,是小平同志點的將。” ![]() 再次回到北京,張震與粟裕之間的情誼,變得更加深厚。 1981年,此時的粟裕已經(jīng)不抱自己被平反的希望,這一年,突發(fā)腦溢血的他深知自己時日不多,因而向上級請求回家鄉(xiāng)看看,中央為了保障粟裕的身體,沒有同意,但是派了一批人前往粟裕的家鄉(xiāng)探望,其中就有張震。 當張震將在粟裕老家拍的照片拿出來時,粟裕在病榻上,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臨終前,他依然沒有等到自己被“平反”的通知,張震內(nèi)心很是震動,此后每年但凡是粟裕的忌日,他總要上門探望粟裕的遺孀楚青。 ![]() 1987年,是粟裕80歲冥壽,粟裕家鄉(xiāng)舉行了粟裕紀念碑的揭幕儀式,那一天,張震不顧軍務(wù)繁忙,親自和一些老戰(zhàn)友一同出席,講話,字里行間,盡是對老首長無限的追悼與懷念。 一年后,我軍恢復了軍銜制度,張震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1992年,已經(jīng)78歲的張震當上了中央軍委副主席,此時他依然心里惦念著為老首長粟裕平反一事,兩年后,南京軍區(qū)離休干部金冶、譚肇之、秦叔瑾、黃野松、黃亦凡等5人聯(lián)名給中央軍委寫下了《建議召開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紀念會或座談會的報告》。 關(guān)于為粟?!捌椒础币皇拢敿幢惶嵘先粘?。 ![]() 張震見到報告后,尤其震動,在他的努力與推動下,黨中央最終決定以寫文章的方式為粟?!捌椒础?,張震很快將這個好消息告訴給了楚青。 與此同時,張震也說,本來這篇文章在粟裕的忌日發(fā)最好,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要選一個合適的時機,最終,這個日子被選為1994年12月25日。 文章中的一句話: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并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 這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為粟裕“平反” ![]() 當老首長真正平反后,張震終于松了一口氣,1998年,張震徹底離開了領(lǐng)導崗位,結(jié)束了自己長達68年的軍旅生涯,過起了離休生活,盡管離休,但張震卻依然在關(guān)注黨和國家的事業(yè),關(guān)心軍隊的進步與發(fā)展。 2015年,張震以101歲的高齡去世,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人生。 “虎父無犬子”,張震如此優(yōu)秀,他的孩子也繼承了他優(yōu)良的血脈,他的兒子張海陽曾任二炮政委,2009時升任上將軍銜,“父子皆上將”,張震與兒子張海陽,也成為了我軍的一段佳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