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ó Jiǎ Cǎo 別名火燒草、火焰草(《履巉巖本草》),佛指甲(《綱目》),半支連(《醫(yī)宗匯編》),狗牙半支、鐵指甲(《綱目拾遺》),禾雀舌(《嶺南采藥錄》),禾雀蜊(《廣州植物志》),萬年草、午時花、小葉刀掀草(《福建民間草藥》),金槍藥(《江西民間草藥》),狗牙瓣、小佛指甲(《貴陽民間藥草》),尖葉佛甲草(《浙江民間草藥》),枉開口(《本草推陳》),鼠牙半枝蓮、豬牙齒(《江西草藥》),土三七、養(yǎng)雞草(《廣西中草藥》)。 出處《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全草。夏、秋季采。 原形態(tài)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全體無毛。莖纖細傾臥,長10~15厘米,著地部分節(jié)節(jié)生根。葉3~4片輪生,近無柄,線形至倒披針形,長2~2.5厘米,先端近短尖,基部有短矩。聚傘花序頂生,花黃色,細??;萼5片,無距或有時具假距,線狀披針形,長1.5~7毫米,鈍頭,通常不相等:花瓣5,矩圓形,長4~6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漸狹;雄蕊10,心皮5個,成熟時分離,長4~5毫米,花柱短。蓇葖果。花期春末夏初。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水濕地及巖石上?;蛟耘嘤谕@。分布我國東南部。 性味甘,寒。 ①《本草圖經(jīng)》:'味甘,寒,微毒。' ②《貴陽民間藥草》:'甘淡,寒,無毒。' ③《浙江民間草藥》:'味酸,性涼,微毒。' 功能主治清熱,消腫,解毒。治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燙傷,蛇咬傷,黃疸,痢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