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黃在任寶坻知縣期間,為解決糧食生產嚴重不足的問題,決心從南方引種水稻。為了指導生產,他親自編寫了一部農業(yè)生產專著《勸農書》,介紹新的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及開墾荒地等方面的經驗。并親手繪制了翻車、木筒、架槽等插圖。該書經過推廣后,“隨地教民,積年荒地皆開成美田”。當時,翰林楊起元在見到《勸農書》時很是高興,認為:“非寶坻興而誰與?”并稱將攜此書歸江南,勸說家鄉(xiāng)推廣實行,以興當地。此書一直為農史學者所重視,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國古農書考》均有著錄。
他還對京津地區(qū)的各水系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寫成了一部極為重要的專著《皇都水利考》。全書記錄了諸水系追根溯源的查考,還有相關流域的土地使用、農田灌溉和糧食產量等情況的調查記錄,為水利建設及土地利用提供了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為農業(yè)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專家稱,《皇都水利考》對當今京津地區(qū)的生態(tài)保護和水利建設,仍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萬歷二十一年(1593),袁黃從朝鮮戰(zhàn)場上被罷官回鄉(xiāng)。由于嘉靖年間嘉善深受倭寇之害,“方策舊章、遺編故牒,悉付之灰燼……致使考核無憑”,風氣民情為之大變。嘉善知縣章士雅正為編修縣志發(fā)愁。袁黃知道后,即拿出自己家藏資料,說縣志的十分之六七已經具備了。章士雅“遽然色喜”,邀請袁黃擔任主筆。萬歷二十四年(1596),由章士雅主持重修、袁黃擔任主筆的《嘉善縣志》十二卷刊印。全志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創(chuàng)繪全縣二十區(qū)詳圖,為現(xiàn)存嘉善縣志之佳作。
袁黃是歷史上有名的《嘉興藏》刊刻的發(fā)起人?!都闻d藏》又名《徑山藏》《方冊藏》,是漢文大藏經諸多版本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又是我國第一部方冊本大藏經,標志著經本形式的改革,是佛經向現(xiàn)代化過渡的呈現(xiàn)。此藏經由袁黃發(fā)起,在紫柏禪師的協(xié)助下,由幻余禪師負責,道開法師等人一起進行。自明末至清初,由幾代僧人,前后歷經二百年才刊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