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贊美一句,就要絞盡腦汁贊美回去;一段微信對話最好要以自己發(fā)過去的表情包結(jié)束,別人拉自己進不喜歡的群不好意思退出;有人找自己幫忙,無論當(dāng)下方不方便都不敢拒絕……總是把別人的感受擺在第一位,從來不會對別人說“不”,始終在爭取周圍每個人的認可,努力想讓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高興,這種行為被許多網(wǎng)友稱為“取悅癥”: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換取別人的滿意,認為拒絕會傷了和氣,破壞關(guān)系;可不拒絕呢,又被自我強加的壓力折磨,感到焦慮委屈。如果你是如上所描述的、習(xí)慣于取悅別人的“好人”,現(xiàn)在也許是改變的時刻了。影響我們成為“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受很多心理因素影響,比如: 你相信好人會贏得他人的認可、喜愛和友善,表達拒絕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大家就不會再喜歡自己了; 你害怕正面拒絕帶來的尷尬、沖突,擔(dān)心激起誤解或沖突; 你認為如果自己拒絕了某事,容易被孤立,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遭到刻薄的對待,等等。 但實際上,我們細看這些心理,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指向一個傾向:把別人的看法和感受置于優(yōu)先級,是高于你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的。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jù),都依托于外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對他人的反應(yīng)保持高度敏感的同時,你是否對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置若罔聞了?很多時候,你內(nèi)心的聲音可能是想保護你,讓你不要做出過多的承諾,過多的“委曲求全”,別總跟自己的利益過不去,因為你的精力和能量是非常寶貴的。守好自己有限的能量,維護自身的利益,是無需內(nèi)疚的。這樣做與“為人自私”有著重大區(qū)別,在心理學(xué)家看來,“你可以選擇犧牲自己來滿足家人、朋友或是身邊人的需要,但是,這樣做并不能證明你不自私,而只能證明你喜歡傷害自己。”與人相處,只有你先滿足自己,你才能愉快地去滿足別人,關(guān)系才能更長久、健康、穩(wěn)定。當(dāng)然了,當(dāng)你基于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做出拒絕時,可以在表達上處理得更巧妙溫和。比如說,當(dāng)朋友邀請你參加一個你并不感興趣的聚會時,你可以笑著說:“哎呀,真的很抱歉,那天我有事,不能去了。但我們可以找個時間一起喝個下午茶呀!”這樣,既拒絕了對方的請求,又沒有傷害到對方的感情,還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是不是很棒呢?再比如說,你的同事想要你幫他寫一份文件時,你可以說你也有很多工作要忙,不能幫忙,但是如果你寫好了我可以給你提供一點修改意見。也就是說雖然我拒絕了你的請求,但是我也會在我的能力范圍內(nèi)提供一點幫助。朝著讓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去交際,不喜歡的聲音是可以屏蔽的,感覺不被尊重是可以轉(zhuǎn)身離開的,遇到力不從心是可以直接表達的,不用勉強,不用為迎合他人而為難自己,不用害怕被人討厭而做不到拒絕。比起竭力討好和取悅他人,更希望你是那個可以冒著令任何人失望的風(fēng)險,展示真實自我的勇敢大人。文/央視新聞《夜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