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人的書齋里,總少不得一盆菖蒲 此草生于澗畔,葉細(xì)如劍,根瘦如絲,卻以“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之性,獨(dú)得文人青眼,乃至有“無菖蒲不成文人”之說。 明人張潮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陛牌阎保∈俏娜孙L(fēng)骨的隱喻。 文徵明曾孫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將菖蒲與蘭、菊、水仙并稱“花中四雅”,謂其“不假日色,不資寸土,清逸絕塵”。此語似為菖蒲作傳,實(shí)為文人自況。案頭植蒲,非為點(diǎn)綴,而是以草木為鏡,照見心性。蘇軾曾跋山涉水尋石養(yǎng)蒲,并題詩“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duì)”,一草一石間,竟容得下山海氣象。文徵明亦效其風(fēng)骨,取丹崖山渦石為盆,以清泉滋養(yǎng),蒲草纖弱卻根連石隙,如文人執(zhí)拗于亂世中的氣節(jié)。 文徵明晚年所作《五瑞圖》,古柏蒼勁、奇石嶙峋,萱草靈芝隱現(xiàn)其間,而一叢菖蒲悄然依石而生,清瘦之姿反成點(diǎn)睛之筆。此畫以青綠為骨,皴染并重,既承趙孟頫“小青綠”之雅韻,又以松石菖蒲暗喻文人“重理”之思——草木非草木,皆是心象。 其畫中菖蒲,常伴昆石、古瓷,或棲于硯畔,或倚于卷側(cè)。如《真賞齋圖》中,蒲草與青銅鼎彝同列,古器沉穆,蒲葉輕盈,一剛一柔間,盡顯“齋中無俗物”的審美意趣。他曾言:“吾之書屋多于印上起造?!币挥∫积S,一蒲一石,虛室生白,方寸間自有天地。 文徵明筑玉蘭堂、翠竹軒,雖多為紙上煙云,然一盆菖蒲、幾卷詩書,便足以構(gòu)筑精神桃源。其友唐寅早慧放浪,文徵明則晚成守拙,恰如菖蒲之性:不求春光濃烈,但守冬日寂寥。 陸游詩云“雁山菖蒲昆山石”,昆石玲瓏多竅,蒲草附石而生,水潤石冷,蒲愈蒼翠。此中玄機(jī),文徵明深諳其道。他在《仿趙伯骕后赤壁圖》中,以青綠染石、細(xì)筆勾蒲,石如云涌,蒲似劍立,仿佛將趙孟頫“以書入畫”的筆意,化入草木金石的生命力中。 文徵明一生,恰逢吳門風(fēng)雅最熾之時(shí)。他授徒數(shù)百,文彭、陸師道等皆承其衣缽,更將菖蒲清供之風(fēng)傳之后世。晚明張岱《夜航船》載植蒲秘法,高濂《遵生八箋》論蒲石相生,皆可溯至文氏一脈。
今人觀《五瑞圖》,或只見祥瑞琳瑯,卻不知那株瘦蒲才是畫眼。它不爭高下,不慕繁華,以“淡泊”二字,詮釋了文人最深的執(zhí)念——世間萬物,唯靜者可生慧,唯澹者能久長。文徵明以八十高齡揮毫此卷時(shí),筆下菖蒲早已超越草木,成為江南文脈的永恒圖騰。
一蒲一石一乾坤,半卷詩書半日閑 文徵明與菖蒲的故事,終究是文人于紅塵中修行的寓言。案頭清供,非為風(fēng)雅,而是以草木之微,證悟生命之曠達(dá)。 此中真意,或如白石老人所刻閑章:“寂寞之道”。
| 菖蒲圖片:王大濛 | 歡迎來到席上文化空間,這里有您想要的茶器物,文人植物,向您身邊一切美好事物發(fā)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