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之前所說,開年以來,一有時間我就默默進行跨越新舊版本的工作,因此就較少上后臺來看消息回消息了。其他還好,主要是對于幾位老讀者,要表示道歉了~! 昨天刷了些消息,看到其中有些問題問得非常好,也剛好能彌補我在寫文章時的未盡之處,因而想單獨用本篇來進行一下回復。 一、怎么理解“陽虛陰盛汗之則愈;陽盛陰虛下之則愈”? 這句話自古以來應該有不少人作過按注,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金元時期的王好古,以及基本沿用王好古之意的王安道。 樓英曾對王好古的按注內(nèi)容,進行“一言以蔽之”,說前半句的“陰盛”,是指表之陰邪盛;后半句的“陽盛“,是指里之陽邪盛。 王好古的理解是,由于陰邪盛于表,當然用汗法;由于陽邪盛于里,當然用下法。至于前后兩句里的“虛”,則指正氣之偏虛。即,陽盛時則正氣之陰虛;陰盛時則正氣之陽虛。既然前者是“陽虛”,所以更適用辛溫發(fā)汗法;既然后者是“陰虛”,所以更適用急下存陰法。 如果顛倒過來,該用發(fā)汗法時用下法,而該用下法時用發(fā)汗法,則屬誤治,嚴重會造成死亡。 但這應該并不是《內(nèi)經(jīng)》里對“陰陽”的原意,也不是李東垣對這句話的理解。 之前介紹《內(nèi)經(jīng)》專題解《氣行則N行》篇里,就有出現(xiàn)過“陽虛而陰盛”。古人是指陽氣內(nèi)并于陰位,因而陽位無氣,陰位則有余而成郁熱或陰火。 陽位無氣,而陰位有余,自然應該從陰位引領氣,外達于陽位。也就是適用走表藥,或發(fā)汗藥。 “陽盛”在《內(nèi)經(jīng)》里是陰火上占陽道的意思,由于整體氣機呈升逆狀態(tài),或者說其分布偏于上而不及于下,因而古人稱其為“陰虛”,即氣不足于陰位(里部或下部)。 既然陰火盛于上,導致氣機有升無降,那么就該適用瀉陰火法,引領氣機順降下行。 李東垣就是這么理解的。他在《脾胃論》的第三章《脾胃勝衰論》里,對于“陰盛陽虛”,東垣說的是“陰氣重疊”。即該升發(fā)的陽氣不得升發(fā),降抑于陰氣所在之處,因此陰氣相對有余,所以稱其為“陰氣重疊”,參《“脾胃勝衰論”幾點重要內(nèi)容的展開丨《解構(gòu)脾胃論》14》。 不過東垣對這里“汗法”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有明確發(fā)汗作用的藥物,而是要能助力升陽于外,引領降陷于陰位的陽氣,重新恢復其升發(fā)之職,“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正發(fā)汗也,為助陽也”。 陰火上占陽道導致氣升而難降的,東垣在《脾胃論》的外治法里提到較多。比如他說,對于上寒下熱證,應該瀉陰火于陽道,參《兩種“陰病在陽” | 《解構(gòu)脾胃論》④》;比如氣逆亂于上的,針對蹺脈之申脈穴,行補法來引領氣機降行,參《關于奇邪、下氣不足、以及被誤讀的“左右” |《解構(gòu)脾胃論》⑥》。 對于內(nèi)服藥,東垣提供了在陽氣浮越的夏天,另加“瀉陰火上逆”的藥味,來取得降行。比如“則于正藥中加青皮、陳皮、益智、黃柏,散寒氣,瀉陰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腎丸”;“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熱湯為丸…以瀉沖脈之邪也”。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既然王好古也同為張元素的學生。后來甚至還跟隨李東垣學習過一段時間,為什么他們倆人對于中醫(yī)里最核心的“陰陽”,會有似乎不同的上述理解? 我只能說,你無法苛責于王好古,因為李東垣實在太太太強了~! 他們的兩個說法,其實互相并不矛盾。只是《內(nèi)經(jīng)》與東垣的版本,所在的緯度要高得多,可以向下降維,完全覆蓋到王好古的理解。但后者則無法覆蓋到前者。 至于讀者你,想pick哪一個,就要看你當下的機緣了。 二、附子中毒的癥狀,是屬閉證還是脫證? 有讀者發(fā)來一篇文章,是關于附子中毒送醫(yī)搶救的新聞記錄。 病人自行服用附子后,出現(xiàn)了“惡心、嘔吐、肢體麻木、臉色蒼白、汗水淋漓”等癥狀。 如果還困在“閉脫”階段里的話,就很難正確解讀此癥狀背后的病機。麻木,似乎是閉證;但汗出不止,吐逆,又像是脫證… 所以為了今后的路能繼續(xù)走下去,是必須要以貫通的理論來破壁“閉脫”之分的。別無選擇! 此案其實就是個極其急暴的衛(wèi)氣稽留。 惡心嘔吐,陰火迫津液汗出,都是陰火線癥狀;肢體麻木,臉色蒼白,直接反應了嚴重的衛(wèi)氣線問題。 為什么服用能助力衛(wèi)氣線的附子,結(jié)果卻導致了衛(wèi)氣稽留呢? 因為升之太過,即成陰火! 從現(xiàn)代藥理學來說,附子里發(fā)揮作用的烏頭堿,會引起神經(jīng)、心血管、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的異常興奮。 當此“升發(fā)”的程度,剛好可以矯正人體之“降陷”的程度時,才能稱其為“升陽”。但若是升之太過,就會喪失掉升發(fā)的本性,而進入陰火升逆的范疇了。 陰火升逆,上占于陽道,就必然會阻遏陽氣的正常通行,反而會令人體的陽氣不得伸展,這就是《救治氣逆,仍是為了救治衛(wèi)氣稽留》篇談到的問題。 古人比如樓英在介紹怒氣一證時,說的正是“怒,為陰閉遏其陽,而陽不得伸也”。氣逆至極,就會閉塞陽道。 本號前期寫過都江堰的背景故事,秦國當時之所以要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正是因為其水流速度過快,導致河岸兩邊得不到澆灌。 勢太盛于一個方向,就無法做到彌不周布了。 人體內(nèi)環(huán)境的運作,同樣也是如此。 所以你就會發(fā)現(xiàn),助力衛(wèi)氣線的附子,一旦進入到所謂“中毒”的范疇,與抑制衛(wèi)氣線的藥物比如藜蘆,進入到所謂“中毒”的范疇一樣,兩者的結(jié)局都是衛(wèi)氣稽留,而且非常急暴! 因而必然會出現(xiàn)呈暴勢的升逆表現(xiàn),比如大汗劇吐等。不救治的話,會很快造成呼吸循環(huán)衰竭而死。 三、頸動脈本來就應該強于橈動脈,怎么對比? 有讀者針對《通過人迎脈與寸口脈,接近古人“陰陽”之本意》提出以上問題,非常有建設性。 我當時是想通過兩脈,來初步呈現(xiàn)《內(nèi)經(jīng)》的“陰陽”之意,所以沒能深入涉及這塊兒。 其實原文里是有的,古人對于人迎脈和寸口脈符合平人的標準為:“如引繩”,就是兩者為有機的一個整體,呈動態(tài)平衡。 人迎屬陽,寸口屬陰。因而隨著人體氣機的升浮降沉,它們兩者的升降沉浮,應該也是與之對應的。 比如春夏屬升浮,那屬陽的人迎脈就要比秋冬時更盛一些;秋冬屬降沉,那屬陰的寸口脈就要比春夏時更盛一些。 當其中一者,無論是人迎脈還是寸脈脈,在它應該更盛的時候而更盛一些時,那另一者必然也就同時會相應的弱一些。所以兩者之間的平衡,仿佛是拉著繩子,你往你處拉一些,那我這邊就會少一些,因此古人稱其為:“如引繩”,非常巧妙形象的譬喻。 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頸動脈必然強于橈動脈,平人的兩者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氣機的分布總會隨著升浮降沉而有所傾斜。 事實上,古人確實在多處提醒過,倘若兩者的浮沉與大小都一模一樣的話,就說明病情已經(jīng)嚴重到很難治療了?!叭瞬?,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那么,要如何判斷兩者對比之下的盛衰呢? 應該不是直接與對方比強弱,而是與正常的自己比強弱。 比如,若是人迎脈比平時若一倍,而寸口脈正常,那就是人迎弱于寸口;若是寸口脈比平時強兩倍,而人迎脈正常,那就是寸口兩盛于人迎,病在少陰…等等,以此類推。 四、為何某案用了封髓丹能取效? ?學東垣以來我逐步解開了,諸多以前說不清道不明的大量問題,封髓丹的作用機制算是其中一個小問題。 封髓丹,本是元代宮廷御藥院出品的《御藥院方》中的“鳳髓丹”。 結(jié)構(gòu)很簡單,辛開苦降,再以甘草斡旋于中。金元時期有大量醫(yī)方,都是這個極簡的結(jié)構(gòu),比如朱丹溪的左金丸與二妙散等。 辛開苦降用兩線來說,就是升陽&瀉火。 所以,封髓丹或鳳髓丹,其本質(zhì)就是個升陽瀉火方。 既然是升陽瀉火,就必然適用于陽氣偏虛(衛(wèi)氣線不升)&陰火偏盛(陰火線不降)情況。 再看這位病人,常年口腔潰瘍,大便溏,食欲不佳,口不知味,渴喜熱飲。寸弱,關弦大,尺沉細,唇紅,舌質(zhì)紅,微有黃膩苔。 以上癥狀都很明確地指向:這是個非常典型的,中氣不足升發(fā)不利的案例。 衛(wèi)氣稽留,因而水液代謝不利而大便溏;衛(wèi)氣稽留,飲食水谷無法有效通行于陽道,也就無法有效轉(zhuǎn)化為津液,因而口渴;衛(wèi)氣稽留,自欲助力衛(wèi)氣線,而偏好飲熱以高溫來助力衛(wèi)氣通行;衛(wèi)氣稽留,陰火上沖,頭面呈現(xiàn)火勢,因而口腔潰瘍、唇紅。 濕熱阻于三焦,舌有黃膩苔;元氣受困于中,而難以周布外達,因而關以外皆不足;中氣欲行不得行,相對有余于里,因而呈現(xiàn)為弦大。 既然病機如此,用藥也就必須同時兼顧,升陽與瀉陰火了,也就是兩線兼顧。 再來看濕邪主要阻滯在哪一焦,除了大便溏以外,沒有其余明顯異常,那三焦用藥可以偏于下焦為主。 此方,砂仁升陽,黃柏瀉火,且都偏入于中下二焦。 不過此證治療,滿足正確的升陽瀉火即可。我們可以想象若是朱丹溪來治此證,他應該會用四君加二妙或左金為底,再行加減。 我們更可以想象李東垣來治此證,因為如此的內(nèi)傷,剛好位于東垣的最最舒適區(qū)域! 比如此案,東垣的絕大多數(shù)方劑,都可以拿來進行借鑒化裁,就說著名的清暑益氣湯: 兩方進行對比: 砂仁:蒼術、升麻、橘皮、青皮、葛根 黃柏:澤瀉、神曲、黃柏、(橘皮)、(五味子)、(麥冬) 甘草:黃芪、人參、白術、麥冬、當歸、炙甘草、五味子 你還可以進行加減調(diào)整。 補中、升陽、瀉火,試問哪家能強得過李東垣?!畢竟東垣的臨證水平,絕非元代宮廷御醫(yī)可以望其項背的。 既然學東垣,這些本事就要盡量能學到自己手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