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本身就有一道道溝,將一波波人分門別類隔開,只有個別人通過總結(jié)與學習實現(xiàn)跨越,大多數(shù)都被圈禁在固有領(lǐng)域里。 ![]() 就像我前幾天收的這一條銀鏈子,老蜜蠟大蛋面老式鑲嵌,粗線條的套環(huán)鏈,原生原色的銀素光。 然而,總有那么一幫人,說這種老工藝早就被淘汰,稱它沒有任何藝術(shù)價值,風格太low根本無法戴出門。 ![]() 他們對著這類老物件皺眉,用"過時"當判詞,拿"升值空間"作砝碼,仿佛審美是場必須緊跟潮流的競賽。 這條銀鏈子泛著歲月浸潤過的啞光,那些被摩挲得圓潤的套環(huán)銜接處, 藏著幾道不規(guī)則的鏨刻痕——這是幾十年前老銀匠用自制工具一點點鑿出來的。 ![]() 如今珠寶店的激光雕刻機能半小時復刻一條,但新鏈子亮得刺眼,像舉著喇叭宣告身價的暴發(fā)戶。 而這條舊物,卻像一位褪去華服的老者,在茶館角落安靜地呷著陳年普洱,真正的鑒賞者總能在時光褶皺里相遇。 ![]() 那些說粗鏈子"太low"的人,大概也沒觸摸過手工鍛打留下的細微起伏, 這些凹凸在皮膚上烙下的溫度,是機械沖壓的流水線永遠無法復制的親密感。 當代審美霸權(quán)正在制造可怕的同質(zhì)化危機,最諷刺的是,大家口中"獨一無二的設計",往往來自算法推薦的同款爆文。 ![]() 博物館里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當初也不過是尋常日用。 漢代漆奩上的云紋,宋代建盞的兔毫,明清家具的榫卯,哪個不是誕生于當時的"日常審美"? 今天被供奉在玻璃柜里的,恰恰是昨日的"實用主義"。 我們嘲笑老工藝時,或許正站在未來審美史的恥辱柱前而不自知。 ![]() 我每每觸碰這條鏈子都會感慨萬千,喜歡這種將光芒隱藏在時光里的感覺,樸實無華地混跡于人群中,靈魂默默綻放。 審美分界從來不是楚河漢界,倒像雨季漲落的溪流。 有人困在流量筑起的堤壩里,有人順著傳統(tǒng)的水脈漂流,而少數(shù)人泅渡到對岸時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美,從來不在任何陣營的旗幟下,而在你敢于信任自己心跳的每個瞬間。 當指尖再次觸到銀鏈上氧化形成的黑斑時,我突然理解了日本金繕工藝的哲學:殘缺不是羞恥,而是光陰頒發(fā)的勛章。 |
|
來自: 新用戶9077WUd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