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思考】老師和家長是盟友,怎能互相拆臺? 我從教二十五年,當了十年校長,處理過許多家長和老師的矛盾。有時候,一個座位調整、一次作業(yè)批評,甚至孩子回家隨口說的一句“老師今天兇我了”,都能讓家長怒氣沖沖地找上門來,要求“討個說法”。 這讓我想起我們小時候——那時候家長對老師的態(tài)度,和現(xiàn)在完全是兩個世界。 我們那個年代:家長和老師是“同盟”。 我小時候要是調皮、不吃飯,我媽只要說一句:“你再這樣,我告訴你們老師!”我立馬就老實了。那時候,家長和老師之間有種天然的信任,甚至可以說是“敬畏”。 那時候的老師,可能普通話不標準,教學方式簡單直接,甚至有些嚴厲,但家長從不會質疑。他們覺得,老師管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哪怕方式有點“粗糙”,那也是為了孩子好。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基本就是全權交給老師,很少插手。我們發(fā)現(xiàn)過去教育出來的孩子,秩序感強,責任感也強。 可現(xiàn)在呢? 現(xiàn)在的家長:維權意識強,但容易“過度反應”。 現(xiàn)在的家長文化水平高了,法律意識強了,對教育的要求也更精細了。這本來是好事,但問題在于,有些家長把“維權”變成了“找茬”。 老師批評孩子兩句,家長覺得“傷害了自尊”;甚至調個座位,都能被質疑“是不是針對我家孩子”…… 有些家長一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和老師溝通,而是直接投訴、鬧到學校、甚至發(fā)到網上。結果呢?事情沒解決,孩子反而更迷茫——家長和老師對立,孩子夾在中間,不知道該聽誰的。 對抗的代價,最終是孩子承擔。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章《不對抗,你就開悟了》。其實,不管是家長和孩子的關系,還是學校和老師的關系都是這樣:如果一直保持對抗,其實就是讓自己的注意力都關注到了對抗這件事上,而沒有時間去關注學習這件事的本身。 因此,網上有調侃說,為什么小學階段家長投訴最多,到了高中和大學就沒有家長投訴了?是因為那些動不動就“找老師麻煩”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往往在小學階段就養(yǎng)成了“遇事就鬧”的習慣,學習態(tài)度和紀律性越來越差,最終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更別提大學了。而那些信任老師、配合學校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適應規(guī)則,學習狀態(tài)也更穩(wěn)定。我覺得這樣的分析雖然是玩笑,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教育不是“消費者維權”,不是家長花錢了,學校就得按自己的意愿來。真正的教育,需要家長和老師站在同一戰(zhàn)線,而不是互相拆臺。 給家長的建議:理性溝通,別讓情緒毀了孩子。 一是別在孩子面前說老師壞話。 如果家長總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師,孩子就會失去對老師的尊重,甚至故意和老師作對。最后吃虧的是誰?還是孩子自己。很多家長遇到問題,不是解決問題的邏輯,而是變成了情緒發(fā)泄的途徑。 二是先了解情況,別急著下結論。 孩子回家說“老師批評我了”,先別急著生氣,問問前因后果。有時候,孩子只說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事實可能完全不同。 三是和老師直接溝通,而不是“投訴”。 如果真覺得老師處理不當,先私下和老師聊一聊,而不是直接鬧到校長或教育局。大多數(shù)老師是愿意溝通的,但如果你一開始就“宣戰(zhàn)”,那問題只會更復雜。 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學會面對現(xiàn)實。 現(xiàn)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孩子將來要面對的壓力只會更大。如果家長從小就不讓孩子經歷任何挫折,遇到問題就替孩子“出頭”,那他們以后怎么適應社會?另外,任何一件事都是教育的契機。家長可以和老師一起利用這件事的本身,來進行相關的教育。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老師不是敵人,家長也不是裁判。最好的教育,是家長和老師互相配合,讓孩子在規(guī)則中學會成長,而不是在溺愛和對抗中迷失方向。 我是校長,也是家長,這是一番值得思考的真心話。 |
|
來自: 新用戶9913Bp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