訶子 訶子(訶黎勒、煨訶子) ![]() 訶子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的成熟果實(shí)。原產(chǎn)印度、馬來西亞、緬甸,現(xiàn)我國云南、廣東、廣西等地亦產(chǎn)。原植物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林中或林緣。喜高溫濕潤氣候,耐旱、喜霜、喜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味苦、酸、澀,性平。歸肺、大腸經(jīng)。功效澀腸斂肺、降火利咽。臨床用名有訶子、訶黎勒、煨訶子。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坷梨勒,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diào)中,止瀉痢,霍亂,賁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fēng)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并產(chǎn)后陰痛,和蠟燒熏及熱煎湯薰,通手后洗。 《本草圖經(jīng)》:仲景治氣痢有方。劉禹錫《傳信方》: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zhuǎn)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用訶黎勒三枚,兩炮一生,并取皮未這,以沸漿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錢七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七;血多,加三七。 《藥類法象》:主心腹脹痛,飲食不下,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jié)氣。治久痢赤白,腸風(fēng)瀉血。 《湯液本草》:訶黎勒 內(nèi)容:氣溫,味苦??喽?,性平,味濃,陰也,降也??嘀厮彷p。無毒。 《象》云∶主腹脹滿,不下飲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jié)氣;治久痢赤白,腸風(fēng)。去核,搗細(xì)用。 《心》云∶經(jīng)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補(bǔ)之??嘀貫a氣,酸輕不能補(bǔ)肺,故嗽藥中不用。俗名訶子、隨風(fēng)子。 《本草》云∶主冷氣,心腹?jié)M,下食。仲景治氣痢,以訶黎勒十枚,面裹, 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細(xì)研為末,和粥飲頓服。 《衍義》云∶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能澀腸而又泄氣,蓋其味苦澀故爾。其子未熟時,風(fēng)飄墮者,謂之隨風(fēng)子。 《本草衍義補(bǔ)遺》:下氣,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 《經(jīng)》曰:肺苦急,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走也。氣實(shí)者宜之,若氣虛者似難輕服。訶子即訶梨勒也,六路黑色肉厚者良。此物雖澀腸,又泄氣,蓋味苦澀。又,其子未熟時風(fēng)飄墮者,謂之隨風(fēng)子,尤珍貴,小者益佳。冶痰嗽咽喉不利,含三五枚殊勝。又云: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蓋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也。 《本草蒙筌》:訶黎勒 味苦、酸,氣溫??嘀厮彷p,性急喜降,陰也。無毒。嶺南俱生,廣州獨(dú)勝。六棱黑色為美,火煨去核才煎。消宿食,去腹膨,且通津液;破結(jié)氣,止久痢,兼遂腸風(fēng)。開胃澀腸,驅(qū)痰住嗽。又因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故能治肺金傷極郁遏,脹滿喘急咳嗽無休也。 《本草綱目》:(《唐本草》) 【釋名】訶子。 時珍曰:訶黎勒,梵言天主持來也。 【集解】恭曰:訶黎勒生交州、愛州。 頌曰: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樹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梔子、橄欖,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shí)熟時采,六路者佳?!稁X南異物志》云:廣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乾明古寺,尚在,舊木猶有六、七株。南海風(fēng)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訶子未熟時,風(fēng)飄墮者,謂之隨風(fēng)子,曝干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貴之。蕭炳曰: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六路即六棱也。斅曰:幾使勿用毗黎勒,個個毗頭也。若訶黎勒文只有六路?;蚨嗷蛏?,并是雜路勒,皆圓而露,文或八路至十、三路,號曰榔精勒,澀不堪用。 【修治】斅曰:凡用訶黎勒,酒浸后蒸一伏時,刀削去路,取肉銼焙用。用核則去肉。 【氣味】苦,溫,無毒。權(quán)曰:苦、甘。 炳曰:苦、酸。珣曰:酸,澀,溫。 好古曰:苦、酸,平??嘀厮彷p,味厚,陰也,降也。 【主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唐本》)。 破胸膈結(jié)氣,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發(fā)(甄權(quán))。 下宿物,止腸澼久泄,赤白?。ㄊ挶?。消痰下氣,化食開胃,除煩治水,調(diào)中,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fēng)瀉血,崩中帶下,懷孕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并患痢人肛門急痛,產(chǎn)婦陰痛,和蠟燒煙熏之,及煎湯熏洗(大明)。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shù)枚殊勝(蘇頌)。實(shí)大腸,斂肺降火(震亨)。 【發(fā)明】宗奭曰:訶黎勒,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其味苦澀故爾。杲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補(bǔ)之。訶子苦重瀉氣,酸輕不能補(bǔ)肺,故嗽藥中不用。震亨曰:訶子下氣,以其味苦而性急。肺苦急,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走也,氣實(shí)者宜之。若氣虛者,似難輕服。又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也。 時珍曰:訶子同烏梅、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厚樸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能補(bǔ)肺治咳嗽。 東垣言嗽藥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驟用爾。嵇含《草木狀》言作飲久服,令髭發(fā)白者變黑,亦取其澀也。 珣曰:訶黎皮主嗽,肉主眼澀痛。波斯人將訶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魚放涎滑水中數(shù)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尋化為水,則其治氣消痰功力可知矣。慎微曰:《金光明經(jīng)》。流水長者子除病品云:熱病下藥,服訶黎勒。又《廣異記》云:高仙芝在大食國得訶黎勒,長五寸,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余行,疑訶黎勒為祟。后問大食長老。云: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惡物爾。仙芝寶之,后被誅,失所在。頌曰:訶黎主痢,《唐本草》不載。張仲景治氣痢有方。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zhuǎn)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用訶黎勒三枚,兩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漿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 【附方】舊十,新五。 下氣消食:訶黎一枚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兩沸,下藥更煎三、五沸,如曲塵色,入少鹽,飲之。(《食醫(yī)心鏡》)。 一切氣疾、宿食不消:訶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訶黎三枚,濕紙包,煨熟去核,細(xì)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氣嗽日久:生訶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立便有味。此知連州成密方也。(《經(jīng)驗(yàn)方》)。 嘔逆不食:訶黎勒皮二兩。炒研,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湯服二十丸,日三服。(《廣濟(jì)方》)。 風(fēng)痰霍亂,食不消,大便澀:訶黎三枚,取皮為末。和酒頓服,三、五次妙。(《外臺秘要》)。 小兒霍亂:訶黎一枚,為末。沸湯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秘錄》)。 小兒風(fēng)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鑒》)。 風(fēng)熱沖頂、熱悶:訶黎二枚(為末),芒硝一錢。同入醋中,攪令消,摩涂熱處。(《外臺秘要》)。 氣痢水瀉:訶黎勒十枚面裹,煻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飲頓服。亦可飯丸服。一加木香。又長服方:訶黎勒、陳橘皮、厚樸各三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圖經(jīng)本草》)。 水瀉下?。涸X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圣惠方》)。 下痢轉(zhuǎn)白:訶子三個,二炮一生,為末,沸湯調(diào)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錢。(《普濟(jì)方》)。 赤白下?。涸X子十二個,六生六煨,去核,焙為末。赤痢,生甘草湯下;白痢,炙甘草湯下。不過再服。(趙原陽《濟(jì)急方》)。 妒精下疳:大訶子燒灰,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蛞郧G芥、黃柏、甘草、馬鞭草、蔥白煎湯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醫(yī)唐靖爛莖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邁《夷堅(jiān)志》) 核 【主治】磨白蜜注目,去風(fēng)赤澀痛,神良(蘇頌)。 止咳及?。〞r珍)。 葉 【主治】下氣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飲服,功同訶黎(時珍。唐·包佶有“病中謝李吏部惠訶黎勒葉”詩)。 《本草乘雅半偈》:(唐本草)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 【核】曰∶出波斯,今嶺南、廣州亦有之。本似木 ,開白花。作實(shí)似卮子、橄欖狀,色青黃,皮與肉相著。七八月成熟,具六路,肉濃者佳。修事,勿用毗黎勒,個個毗頭者是也。若訶黎勒實(shí),棱只有六路?;蚨嗷蛏僬?,并是雜路勒,圓而文露,或八路,至十二、三路,號榔精勒,澀不堪用,為害殊甚也。凡使酒浸六時,蒸六時,刀削去路,用肉則去核,用。 【 】曰∶訶,譴也;黎,眾也;勒堅(jiān)柔難斷也。味大苦,氣大溫,對待冷氣在心腹,致脹滿食卒不得下,變生腸 喘急,腸風(fēng)崩帶,奔豚霍亂,痰涎膠固,堅(jiān)柔難斷者,譴之?dāng)嘀?,少陽膽腑決斷藥也。 《本草易讀》:訶子,酒煮去皮核用。 苦,酸,澀,溫,無毒。消痰下氣,開胃化食,生津除煩,斂肺澀腸。消心腹脹滿,破胸膈結(jié)氣,止嘔吐霍亂,除崩帶瀉痢。最利久嗽,兼止諸痛。 生交州、愛州、嶺南,而廣州最盛?;ò咨咴伦映伤茥d子,青黃色,皮肉相著。 下氣消食,訶子一枚為末,水煎,入少鹽,食之。(驗(yàn)方第一。) 氣嗽日久,生訶子一枚,含之咽汁,病后不知味,并檳榔服之。(第二。) 一切滑痢,末服、湯服、丸服皆可。(第三) 《本草備要》:澀腸,斂肺,瀉氣 《本經(jīng)逢原》:訶子苦澀降斂,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瀉。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澀以固滑泄也。殊不知降斂之性,雖云澀能固脫,終非甘溫益脾之比。昔人言同烏梅、五倍則收斂,同橘皮、厚樸則下氣,同人參則補(bǔ)肺治嗽。東垣言嗽藥不用者,非也。然此僅可施之于久嗽喘乏,真氣未艾者,庶有劫截之能。又久嗽陰火上炎,久痢虛熱下迫,愈劫愈滯,豈特風(fēng)寒暴嗽,濕熱下痢為禁劑乎!曷觀世醫(yī)用潤肺丸、益黃散之功過可知。 《本草從新》:訶黎勒 內(nèi)容:一名訶子。澀腸斂肺、瀉氣。 苦溫以泄氣消痰。(海魚放涎凝滑、船不能行、投訶子湯、尋化為水、化痰可知。)酸澀以斂肺收脫。除脹滿。下食積。利咽喉。通津液。開音止渴。治冷氣腹脹。膈氣嘔逆。痰嗽喘急。瀉痢脫肛。腸風(fēng)崩帶。(同烏梅、倍子則收斂、同陳皮、濃樸則下氣、得人參治肺虛寒嗽、得陳皮、砂仁治冷氣腹脹、佐白術(shù)、蓮子治虛寒久瀉、佐樗皮治腸 便血、同蛇床、五味、山茱、續(xù)斷、杜仲治虛寒帶下。)嗽痢初起者勿服。雖酸澀。卻又泄氣。氣虛者亦忌。性溫。若肺有實(shí)熱。瀉痢因濕熱。氣喘因火沖者。法咸禁之。(丹溪以為降火、殊為不然、東垣以為嗽藥中不可用、亦屬偏見。)從番舶來。嶺南亦有。六棱黑色、肉濃者良。酒蒸一伏時。去核焙。生用清金行氣。熟用溫胃固腸。核、止咳及痢。 《得配本草》:一名訶子 苦、酸、溫。入手太陰、陽明經(jīng)。斂肺降火。止胎漏,療崩帶。治腎氣奔豚,止痰嗽喘急,收瀉血脫肛,去心腹脹滿。 得橘皮、厚樸,泄氣。配烏梅、五味子,斂血。佐肉果,止水瀉。佐白術(shù),厚腸胃。六路紋者良,或多或少,便是他種。酒蒸去核取肉用。清金行氣,生用。溫胃固腸,煨用。元?dú)馓撓菡?,?dāng)避其苦降之性。嗽痢初起,肺與大腸實(shí)熱,俱禁用。 皮消腹中之惡物。 《本草求真》:[批]收脫止泄,仍降痰火除滑。 《本草便讀》:訶子 斂肺除痰。降逆溫通能下氣。固腸治痢。酸收苦泄各隨方。大腸有濕熱者忌投。肺部有火邪者勿用。(訶子苦降之力有余。酸澀之性不足。故能下肺氣。除胸膈痰食結(jié)氣。仲景以之治氣痢。用之治氣也。后世但用以斂肺澀腸。而忘其除痰下氣。亦疏矣??傊宋锿瑸趺肺逦队?。則斂。同陳皮濃樸用。則泄。各隨其宜耳。以其性溫。故宜寒病不宜熱病。) 《本草撮要》:味苦溫。入手太陰陽明經(jīng)。功專下氣澀腸。得烏梅五味則收斂。得橘皮、濃樸則泄氣。得肉果治水瀉下利。得人參治肺虛寒嗽。得陳皮、砂仁治冷氣腹脹。佐白術(shù)、蓮子治虛寒久瀉。佐樗皮治腸便血。同蛇床、五味、山茱、續(xù)斷、杜仲治虛寒帶下。嗽痢初起。氣虛肺熱。濕熱?;饹_氣喘。均忌。用宜酒蒸。去核焙。生用清金行氣。熟用溫胃固腸。核止咳痢。一名訶黎勒。 《本草害利》: 〔害〕苦澀性溫,卻又泄氣,病人氣虛,咳痢初起者勿服。凡咳嗽因于肺經(jīng)實(shí)熱,泄瀉因于濕熱所致,氣喘因于火逆沖上,帶下因于虛熱,而不因于虛寒,及腸澼初發(fā),濕熱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腎家虛火,法并忌之。至于帶下本于濕熱,喘嗽實(shí)由肺火,用之立致殺人,宜當(dāng)深戒其弊。 〔利〕酸澀苦溫,斂肺金而止咳喘,固大腸而已泄利,利咽喉而通津液,下食積而除滿膨。 〔修治〕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七八月采子,六棱者佳。波斯舶上來者,六棱黑色,肉厚者良,酒浸后蒸一伏時,刀削去皮肉,銼焙用,用核則去肉,生用清金,煨熟固腸。 《本草分經(jīng)》:苦、溫、酸、澀,泄氣消痰,斂肺澀腸。生用清金行氣,熟用溫胃固腸。 《本草思辨錄》:訶黎勒苦溫能開,酸澀能收。開則化痰涎,消脹滿,下宿食,發(fā)音聲;收則止喘息,已瀉痢。然苦多酸少,雖澀腸而終泄氣,古方用是物皆極有斟酌。仲圣訶黎勒散治氣利。氣利者,氣與矢俱失也,必有痰涎阻于腸中。訶黎勒既澀腸而又化痰涎,最于是證相得。又以粥飲和服,安其中氣。是訶黎勒之泄,亦有功無過矣。千金訶黎勒丸治氣滿閉塞,不能食喘息。不能食喘息由于氣滿閉塞,氣滿閉塞非有痰涎宿食不爾。然去其痰涎宿食,而既逆在上之氣,豈能即返,訶黎勒能一物而兩治之。兩治之物,無沖和之性,蜜丸又所以和之也。與仲圣用訶黎勒之意正復(fù)無異。若訶子清音湯治中風(fēng)不語,是但用其泄矣;協(xié)以甘桔,則不至過泄而音可開。真人養(yǎng)臟湯治久痢脫肛,是但用其澀矣;協(xié)以參術(shù)歸芍諸藥,則不至徒澀而痢可止肛可收。凡此皆用藥之權(quán)衡,不可不知者也。 《本草擇要綱目》:(梵言訶黎勒。凡用以酒浸后蒸一伏時。刀削去皮。取肉銼焙。用核則去肉。) 【氣味】 苦溫?zé)o毒。又苦酸平苦重酸輕味濃。陰也降也。 【主治】 冷氣心腹脹滿。下食。破胸膈結(jié)氣。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發(fā)。下宿物。止腸久泄。赤白痢。消痰下氣?;抽_胃除煩。治水調(diào)中。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fēng)瀉血。崩中帶下。懷孕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并患痢人肛門急痛。產(chǎn)婦陰痛。和蠟燒煙熏之及煎湯熏洗。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shù)枚殊勝。實(shí)大腸。斂肺降火。訶子同烏枚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濃樸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能補(bǔ)肺治咳嗽。東垣云。嗽藥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驟用。 【來源產(chǎn)地】 《中藥大辭典》 【炮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2. 訶子有止瀉、保肝利膽、抗消化道潰瘍作用。 3. 訶子有廣譜抗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4. 訶子有抗氧化、抗誘變作用,還有一定的解痙作用 (整理/王佳妮) (審核校對/小K) (媒體/全思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