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渥,元代后期著名的人物畫家。字叔厚,號貞期生,又號江???,祖籍淮南(今安徽合肥),后居杭州。生卒年不詳,約活動在至正年間(1341~1368年)。 通文史,好音律,然屢舉不中。仕途失意后,遂寄情于詩畫。能山水,“盡自然之性”,擅長人物,他師法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白描,得其清麗流暢之風;擅“鐵線描”,被譽為“李龍眠后一人而已”。亦嘗作彌勒佛像。所畫線條剛勁飄逸,人物形神刻畫生動,兼畫梅竹亦瀟灑有致。 明清以來,他的線描技法更被奉為“人物十八描”之“鐵線描”典范,有“李龍眠后一人”“絕妙當世”之譽。其繪畫上的出眾才華,受到江南名士顧瑛的器重,常被奉為座上客,曾為顧作《玉山雅集圖》。流傳于世的作品有《九歌圖》《雪夜訪戴圖》《瑤池仙慶圖》等,其中白描《九歌圖》卷為其代表作。 這幅紙本水墨《臨龍眠居士羅漢》長卷是元代畫家張渥的作品?,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尺寸為27x608厘米。 原文: 解釋: [1]漫滅:磨滅看不清。 [2]值:遇到。 [3]跽(j):兩膝跪著,上身挺直。 [4]哂(shen):微笑。 [5]踞:倚。 [6]策杖:扶著拐杖。 [7]呿(qi):張口。 [8]承以首:頂在頭上。 [9]鬅鬙(pengseng):頭發(fā)散亂的樣子。 [10]舁(yú):抬。 [11]傴僂(yǔ lǚ):駝背。 [12]喙(hui):嘴。 [13]纈(xie)紋:縐紋。 [14]跣(xian):光腳。 [15]軒渠:愉快、暢適的樣子。 [16]錫:錫杖。僧人所用。錫飛:跨著錫杖飛行。杯渡:乘著木杯渡河。錫飛杯渡都是古代關于高僧的傳說。 [17]作止語默:活動、休止、說話、沉默。 [18]警發(fā):警示、啟發(fā)。 [19]太清樓:北宋真宗藏書畫處。 呂真人:呂洞賓。相傳為八 仙之一。伊若:很像??祝嚎鬃?。老:老子。 [20]輕揚:超脫塵世的樣子。 譯文: 李龍眠畫的羅漢渡江圖,共有十八人。畫的一角受潮模糊不清, 僅存羅漢十五個半,和三個童子。 畫中沒有渡江有五個人:一個正好在畫紙的損壞處,只看到腰和腳。一個戴著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飄揚,好像并不想渡江。一個直立著眺望遠方,自言自語。一個左腳跪著,右腳蹲著,兩手交叉抱住膝蓋,兩雙鞋子脫放腳邊,回頭微笑著。一個坐在岸邊,用手撐住地面,把腳伸進水里,好像在探測江水的深淺。 正渡江的有九個人:一個用手掀起衣擺,一個左手拄著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張得大大的合不攏。一個脫下衣服,兩手托著,頂在頭上。一個把拐杖拄在身前,回頭看兩手托衣的那個人。兩個童子頭發(fā)蓬松,一起抬著一個人渡水。他們抬著的人,眉毛長得蓋住了面 頰,長相奇特得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龍。一個仰著頭看長眉老人。一個相貌也老了,駝著背拄著手杖,離岸不遠,那神情就好像在慶幸自己快要到岸了。一個靠在童子背上,那童子眼睛睜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緊緊的,反過手來背著他,好像重得他受不了。一個相貌比駝背的更老,右腳已登岸,左腳還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個已經上岸的人,捉住他的右手,作勢要拉他上來。老人嘟著嘴,嘴上的皺紋都顯露出來了。又有一個已登岸的人,還赤著雙腳,拿出鞋子準備穿上,卻又抬頭看著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著。 按照佛家的說法羅漢是得道者的稱呼,后代流傳的高僧傳中,還有神僧跨法杖飛行、乘木杯渡水的記載。而這些羅漢渡江,竟然艱苦成這樣子,真是令人特別奇怪。我推測作畫者的用意,難道是因為佛陀的動作、休息、說話及沉默,都和一般的人相同,然而世上學佛的人,只想去追求高超怪異、變幻莫測、可喜可驚的跡象,所以畫這一幅圖,來告誡啟發(fā)他們嗎?從前人說太清樓所藏的呂洞賓畫像,相貌莊重如同孔子、老子,和其他畫家畫成超脫塵世的樣子不同,應當就是這個用意。 為圖配文,來自網絡 原圖太大,不能上傳,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