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言柒,一個不太安分的打工人。 很多時候我們總有一種幻覺,好像只要買下XX,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可結(jié)果呢? 錢包空了,家里堆滿了,日子卻越過越累。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不買毫無影響,買了純屬添堵”的東西吧。 ![]() 1、需要“自律”才能用的物品 跑步機、瑜伽墊、啞鈴、健身環(huán)…… 這些東西的宿命高度統(tǒng)一: 買前幻想馬甲線,買后淪為晾衣架。 你不是缺裝備,是缺堅持運動的習慣。 若真想健身,樓下公園的石凳都能當器械,小區(qū)跑道永遠免費開放。 2、功能單一的廚房小家電 酸奶機、面包機、豆芽機、空氣炸鍋專用配件…… 它們的核心功能只有兩個: 一是拍照發(fā)朋友圈,二是吃灰。 廚房真正的硬通貨是刀、鍋、電飯煲,其他都是商家造的“需求”。 畢竟,連煮泡面都嫌麻煩的人,就別指望突然變身中華小當家了。 3、快時尚的“次拋型”衣物 39塊的T恤,79塊的牛仔褲,199塊的大衣…… 價格看著便宜,但洗三次就變形、起球、褪色。 買10件廉價衣服穿一年,不如買3件質(zhì)感好的穿三年。 衣柜越塞越滿,出門依舊覺得“沒衣服穿”,本質(zhì)是買了一堆布料垃圾。 ![]() 4、自動續(xù)費的會員服務(wù) 視頻會員、音樂軟件、網(wǎng)盤VIP、付費社群…… 多少人直到扣費短信來了,才想起自己開過這玩意兒? 追的劇早棄了,歌單半年沒更新,網(wǎng)盤里存的只有過期的PPT模板。 這類消費像“慢性失血”,金額不大,但架不住細水長流。 5、裝飾性大于實用性的擺件 香薰蠟燭、ins風相框、網(wǎng)紅落日燈、盲盒手辦…… 它們的存在邏輯是: 買的時候覺得能提升生活格調(diào),擺出來后發(fā)現(xiàn)還得自己擦灰。 真正的精致是窗明幾凈,不是靠一堆塑料和石膏粉撐場面。 6、智商稅型美容儀器 提拉美容儀、蒸臉儀、黑頭鏟、生發(fā)頭盔…… 用之前以為能換頭,用之后發(fā)現(xiàn)不如早睡。 但凡真有效,醫(yī)美機構(gòu)早倒閉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東西真的有效。 可你堅持不了的每周三次護理,就是它淪為“廢鐵”的元兇。 7、報復性囤積的書籍 “自我提升”“必讀經(jīng)典”“豆瓣高分”……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搬家如噩夢。 一本沒拆封的書不會讓你變博學,只會時刻提醒你有多懶。 真想看書?圖書館免費,微信讀書月卡15塊,二手平臺3折封頂。 8、節(jié)日限定款的一切 圣誕限定彩妝、春節(jié)生肖金飾、情人節(jié)包裝的巧克力…… 商家用“儀式感”三個字,就能讓你多花三倍錢。 過節(jié)的本質(zhì)是團聚和放松,不是給資本上供。 ![]() 消費主義最擅長造夢: “只要買了這個,你就能健康/變美/精致/高級……” 但生活的真相是: 你不需要那么多東西來證明自己配得上好日子。 家里清爽了,存款變厚了,選擇才會更自由。 今天的內(nèi)容就到這里啦。 點個贊和關(guān)注,祝你從此只買“用得上”,不買“我以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