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制香的黃金時代,無論是稀世罕有的貴重香料,還是隨手可摘的花草香葉,都被制香師們用來制作熏香。 對香花、果皮這類樸素香料的使用,讓更多人享受到品香之樂。傳世香方譜錄里記載了不少成本低廉、價格親民,且富有意趣的香方。 心御醅盞畔千頭菊,椽燭光中四和香。 - 四和香是古代經(jīng)典合香,擁有多種配方。以沉香、檀香、龍腦、麝香四味香料配伍的版本,稱作「富貴四和」,是宋代宮廷常用的香方。此香名中的「富貴」既指用料名貴,也指其香有高貴典雅之意境。 香橙皮、荔枝殼、榠楂核(或梨滓)、甘蔗滓配伍的版本,稱作「小四和」或「山林窮四和」,是山林隱士喜用的香方。陸游晚年隱居時就喜歡焚小四和香,其《閑中頗自適戲書示客》詩云:「烹野八珍邀父老,燒窮四和伴兒童」。 陸游的小四和香,是他親赴山林采擷「香材」所制。其《焚香賦》中記載:「娛耄耋之余日,暴丹荔之衣。莊芳蘭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實,納之玉兔之臼。和以檜華之蜜,掩紙帳而高枕。」 小四和香配伍靈活,配方不拘定式。陸游的小四和香使用了荔枝殼、蘭葉、菊花、柏實四味香料,其中柏實與荔枝殼是香方的「靈魂」。柏實氣味清幽,常單獨制成柏子香。荔枝殼非常適合調(diào)制合香,陳敬《陳氏香譜》中「荔枝香」條云:「取其殼合香,最清馥。」
小四和香用料雖不名貴,卻蘊藏著文人雅士的高逸意趣,其特有的草木本真之氣,恰與文人遠離塵囂、返歸自然本真的精神追求相契。 
云母燒香不見煙,夜深齋合閉龍涎。 - 在中國傳統(tǒng)香文化中,「龍涎」之名,除了是抹香鯨分泌的香料,亦常代指多種香料調(diào)制的龍涎香餅。周密《天香·龍涎香》:「金餅著衣余潤,銀葉透簾微裊。」所言之金餅,就是由多種香料調(diào)制,貼有金箔的龍涎香餅。
冠以「龍涎」之名的合香中,當(dāng)以古龍涎最為著名。其香韻帶有清靈的花香,蔡絳說:「每以一豆火爇之,輒作異花氣,芬郁滿座,終日略不歇。」楊萬里《燒香》詩言:「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素馨忽開抹利拆,低處龍麝和沉檀」。
焚爇古龍涎香餅,需用取香不取煙的隔火煎香之法。最先映入鼻端的是素馨與茉莉花香,花香浮動之下,則是沉香、檀香、龍腦與麝香交融的復(fù)合香氛。
古龍涎屬于龍涎香系列中的「富貴香」,其配方中不僅有「沉檀腦麝」,還加入了素馨或茉莉的花露精油,讓楊萬里香爐中「素馨忽開抹利拆,低處龍麝和沉檀?!?/span> 四和香和有低配版的小四和,龍涎香亦有低配版的小龍涎。周嘉胄所著《香乘》記載有制法簡單,配方樸素的小龍涎,其方云:錦紋大黃一兩、檀香五錢、乳香五錢、丁香五錢、玄參五錢、甘松五錢。右以寒水石二錢同為細末,梨汁和作餅子,爇之。 小龍涎香以清苦的大黃為氣味主調(diào),檀香、乳香、丁香作為修飾,形成清雅的復(fù)合香韻。整體香氣具有清甜、辛香與草本氣息。梨汁作為香粉揉合劑,讓香品溫潤不燥,清香怡人。 鋸沉百疊糝瓊英,一日三薰更九蒸。 - 花蒸香是宋代流行的合香工藝,通過熱力的熏蒸將花香沁入沉香。楊萬里《和仲良分送柚花沉》詩中「鋸沉百疊糝瓊英,一日三薰更九蒸」之句,正是對花蒸香繁復(fù)工序的生動描述。
其制作方法是:將沉香劈作薄片,與柚花交替鋪于甑內(nèi),隔水緩蒸;再以所得花露浸泡沉香,次日更換鮮花繼續(xù)蒸沉香,反復(fù)蒸浸三次后,楊萬里詩中的柚花沉就制成了。 經(jīng)柚花熏蒸過的沉香,氣味柔潤,花香沁人。入爐焚爇,不一會兒便能烘出一室花香,讓人有置身柑橘柚林的奇妙感受。
花熏香也有親民的制法,即以降真香、檀香替代沉香,「降檀氣味多濃欎,蒸以素馨清且淑」,更省錢的法子則是用竹片替代沉香,在《醫(yī)方類聚》中有「百花香」就采用此法: 用籬頭爛竹片穰劈作片子,遇四時花開時,摘花頭與竹片層層相間,裝在薄白瓷器內(nèi)至滿,油單紙封,蒸籠上蒸一時許,經(jīng)宿,去舊花,再摘新花,依上蒸三次。自春首至歲終,但有香花依上蒸,焚之,極風(fēng)韻可愛。
百花香自初春始制,凡有香花盛放,皆采擷與竹片同蒸,一年下來竹片被花香徹底熏透。焚香時,四季花香于爐中綻放,彷佛踏入清晨的花園,如沐芳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