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組成為:
生地15g,玄參10g,石膏30g,知母15g,黃芩15g,青皮15g,
升麻10g,細辛3g,防風10g,薄荷10g,柴胡15g,川牛膝15g,
大黃6g。
我在使用中,與川芎茶調(diào)散相合加減,精簡成如下組成:
石膏30g,升麻10g,細辛3g,荊芥10g,白芷10,防風10g,薄荷10g,川芎15g,川牛膝10g,青皮10g
臨證時隨癥加減,還是比較順手
案1:我自己,去年,智齒疼痛難忍,引起面部疼痛(后查資料為牙痛引起三叉神經(jīng)痛),夜半痛醒,恨不能用頭撞墻,疼痛持續(xù)1到2小時候,才緩解。后找牙醫(yī)拔除該智齒后,疼痛不減反重,服用西藥消炎止痛藥兩周,無效(撲炎痛,芬必得等)。想到自己學習中醫(yī)一場,為何今日如此依賴西醫(yī)。不如自己用中藥一試,查看自己舌紅苔黃略膩。遵從友人治療三叉神痛經(jīng)驗,上方加仙鶴草30g,其中石膏用量30g,細辛5g,白芷15g。
服藥一次,當晚終得一夜安睡。
一劑服完痛若失,為鞏固療效,又服一劑。
至今已快一年,牙痛未再犯過。
后遇到好幾位牙痛的朋友,均以上方加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司的一女同事,牙痛3個星期了,整張臉都腫變形了,輸液,打針,吃藥都沒有效果,說話,吃東西都不能張大嘴,喝了兩個星期稀飯了。我見了后,詢問緣由,看了下,舌紅略黃膩。就以上方加減,吃了一副,,說是好像有點效果,吃了三副藥,就高興的告訴我,牙痛好了,腫也消得差不多了。
其他好些例,牙痛治愈都在兩到五副之間。
最近遇到一例頭痛的病人,根據(jù)病情和舌象,判定為熱郁生風的,也是予以該方治療,5副而獲痊愈。
案2:
女,25 頭痛經(jīng)年不愈,巔頂悶痛尤甚。疼痛時間不固定,有頸椎病,口干,口苦。舌紅, 少苔,根膩。此為熱邪郁而生風,上擾清竅所致?!盎鹩舭l(fā)之”,予方如下:
藁本10g 細辛5g 薄荷10g 白芷15g 荊芥15 防風10g
石膏20g 川芎15g 葛根20g 靈仙10g 柴胡15g 黃芩15g
桔梗10g
療效:服上藥5副愈
附:病人為佛教信徒,據(jù)說其頭痛為前世冤家找她討債引起。故除服藥外,更堅持虔誠禱念《地藏王菩薩經(jīng)》,病情得愈為念經(jīng)加中藥所起之療效。信然。
該方遵從的經(jīng)旨即是“火郁發(fā)之”,郁火得散,風自熄,痛自滅。根據(jù)這個思路,前幾日為吾妻治療咽痛,一劑而愈
案3:吾妻,昨日吃泡椒藠頭,后覺咽喉疼痛,服用蒲地藍消炎片,雙黃連口服液無效。后疼痛加劇烈,牽扯右側耳心疼痛,后導致整個右側頭部疼痛難忍。舌紅,苔薄黃。脈兩寸浮略數(shù)。
考慮疏風利咽,發(fā)越郁火。予方如下:
連翹15 牛蒡子10 射干10 薄荷5 玄參20 荊芥10
防風10 川芎10 石膏20 陳皮3 板藍根20
滑石18 甘草3
連翹,牛蒡子,薄荷,射干疏風利咽,玄參,藍根清熱解毒,荊芥,防風,石膏成辛溫寒涼雙解之配合,川芎行血,血行熱行,陳皮理氣,氣行熱亦行。滑石甘草為六一散,不僅可以使熱從小便而去,且有通竅之功。
《內(nèi)經(jīng)》:火郁發(fā)之 河間曰:六氣皆從火化。
臨床所見,因郁生火,因火成毒生風者不少。風火牙痛方,即遵此而出。清中有散,散中有清。
此類方,如防風通圣散,雙解散等。
先賢之思備亦!我輩習而用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