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是否為趙孟頫所書,我猜測是偽作的可能性較大,應該是后人模仿趙孟頫的筆跡然后假托其名仿寫的。觀此帖和民間存的一帖讀書樂字體很似相近,有可能是清人所書。 清朝時期是趙體最流行的時期,有很多人進行模仿趙的筆跡和落款方式,假借他的名號然后進行仿作,進而進行商賣。不過我們大可先暫且不討論其是否為趙孟頫真跡。 粗看細看這字都是一位趙體高手,僅就其自身而言,書法風格獨具魅力。其外觀溫潤華美,于端莊中蘊含堅毅剛勁之氣。 字型規(guī)整嚴謹,筆勢靈動飄逸,風流瀟灑,兼具柔美與剛健之美,與現(xiàn)代審美觀念高度契合,堪稱學習趙體書法的優(yōu)質范本,臨摹借鑒價值極高。 此作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是為胡應青所寫的《乾明廣福禪寺重建觀音殿記》,簡稱《觀音殿記》,這篇文章主權講述了觀音殿年久失修,岌岌可危,歷經(jīng)多任住持卻未得到修繕。而當時的山師祖暉法師決心復興,他積極募財,不辭辛勞,還捐出自己的積蓄,同時得到州牧和戎帥等眾人樂善好施的支持,最終撤舊建新,新殿壯麗奪目,落成之日眾人慶賀。 之后是講述作者與暉師探討了觀世音得名的緣由,強調(diào)應用心觀照而得解脫。最后是介紹了暉師做了許多興修之事。而作者自謙為吳地淺陋之人,曾在此為官且早有皈敬之心,因與普門似有夙緣,雖不才也不敢推辭寫記文。文人都喜歡謙虛。總之欣賞此帖之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和他的《陋室室》、《讀書樂》字體相近,而這兩帖都被證實是清人所偽。所以我覺得此作是真跡的可能性極低,與常見的趙體字體筆畫較厚實。不過細觀其此帖,就算是偽作,其中字跡也不失為一幅佳作,而此帖距今也超過二百年之久,也俱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總之作為趙體愛好者的我是先收藏了。 胡應青是江蘇吳縣人,他曾在此地做官,之后升遷40多年之后重游戲此地,應主持之請寫下了這篇文章,而據(jù)資料顯示胡應青比趙孟頫大個10來歲,趙孟頫于中晚年時期又喜佛禪之教,或許此二人也有交集,如果是這樣,那么趙孟頫書寫此書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其次,如果不是,那么書寫此作的人也必定是一趙體高手,我們也可以通過欣賞臨習他的字來達到學習趙體楷書的用途,時人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前人種下的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