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苓桂術甘湯 首次出現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中,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中,苓桂術甘湯被用于更廣泛的治療范圍,包括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等癥狀。 此方是由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6克、甘草6克四味藥材組成,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功效。用于治療脾陽不足、水飲內停之證。 1. 茯苓(君藥) 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為方中主藥,直接消除水飲。 桂枝,臣藥,辛、甘,溫。 歸心、肺、膀胱經。 溫陽化氣,助茯苓利水,兼散寒解表,增強君藥功效。 白術,佐藥,苦、甘,溫,歸脾、胃經。 健脾燥濕,助運化水濕,防止水飲再生,兼制水濕上逆。 甘草,使藥,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緩解桂枝辛燥之性,引藥入中焦。 方劑配伍特點 君臣佐使協(xié)同:茯苓利水為君,桂枝溫陽為臣,白術健脾為佐,甘草調和為使,共奏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之效。 藥性平衡,辛溫(桂枝)與甘平(茯苓、甘草)結合,溫而不燥,利而不峻。 功效:溫陽健脾,化飲利水。 用于脾虛水停所致眩暈、心悸、胸脅脹滿、咳喘、小便不利等, 禁忌:陰虛火旺、濕熱內盛者慎用。 此方結構嚴謹,藥簡效宏,體現了中醫(y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臨床應用需請中醫(yī)師辨證論治,四診合參,不可盲目濫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