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邊昱 作者邊昱,古泉文庫特約撰稿人。已出版著作有《光緒寶津局制錢》《聽泉——咸豐大錢蠡測》,即將出版的作品有《中國貨幣史輯要》《光緒貨幣論》與《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貨幣簡史》(暫定名)。此文系節(jié)選原文縮略刊載。 清朝的制錢種類龐雜、形制多樣,其本身有新舊輕重和不同成色之分。清朝同之前的歷朝一樣,都會運用改變鑄幣重量、成色等手段使鑄幣適應(yīng)形勢的變化。雖有規(guī)定每文銅錢重量多在一錢至一錢四分之間,實際上整體而言,有清一代制錢在不斷地減重、降色量,《皇朝政典匯攥·錢幣一》記錄順治元年(1644)錢每文重一錢,康熙十四年(1675)及四十一年(1702)兩年最高均為一錢四分,雍正二年(1724)減為一錢二分,咸豐二年(1852)減為一錢,不斷反復(fù),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后減到僅重六分。光緒十二年(1886)七月十二日,閩浙總督楊昌睿奏折有“國朝康熙年間,開鑄制錢,重至一錢四分,亦兼鑄八分、九分以濟行用,當(dāng)時謂之小制錢。迨乾隆初年,重錢日少,而小制錢尚存”。 清初確定銅錢的成色為銅六鉛四,云南為銅八鉛二。乾隆六年(1741)鑄青錢,銅半余為鉛錫,嘉慶四年(1799)改為銅52%,鋅41.5%,鉛6.5%,光緒十四年(1888)再改為銅54%,鉛46%,光緒錢大都薄小不夠分量。 ![]() 不同版式的大型寶泉局光緒通寶 ![]() 寶泉局光緒通寶制錢,泉源二局制錢大致可分為八個版式系列,泉局四廠四個系列,分別是東廠又貝角頭雙點通、西廠八貝角頭單點通、南廠八貝方頭雙點通、北廠八貝角頭雙點通出頭寶,源局舊廠方頭通、新廠角頭通,兩廠加勤爐方頭角頭通各有單點雙點系列,千字文錢版式有變化 鑄期在千字文錢之前的小制錢
鑄期在千字文錢之前的小制錢,俗稱“宣統(tǒng)手”錢
厚度在2mm的厚錢
以上所舉都是官鑄錢,即使鑄幣標(biāo)準(zhǔn)已是不斷降低,因鑄錢時減低銅錢的重量和成色可以謀利,所以鑄錢仍不按已降低之標(biāo)準(zhǔn)執(zhí)行。早在清前期所謂盛世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月即有“御史朱將紅色昌南二項錢驗看,外面色紅,折看內(nèi)白色,熔銅斤色不堪,此錢字畫雖與樣錢字畫相同,但紅色不堪鉛多”的問題?!坝勉~量的減少,用鋅量的增多是明顯的…這對鑄幣的質(zhì)量無疑帶來危害,在工部事例中已有所反映?!肚鍟涫吕すげ俊?鼓鑄’條曰:'惟黑鉛性黏,白鉛性脆,白鉛太多,加以銅質(zhì)鋼勁,最易破碎。’…銅含量減低顯著,最低只有37%,鋅含量增多明顯,最高達 52%,質(zhì)量方面的影響是明顯的”。清中后期,尤其太平天國運動隔絕了最重要的銅產(chǎn)地云南與京津地方的輸銅之路,咸豐六年(1856)云南發(fā)生“回變”之后,幣材供應(yīng)陷于停頓狀態(tài),銅材的短缺使得鑄幣的質(zhì)量更趨低劣。 標(biāo)準(zhǔn)官鑄錢已然如此,在如是劣質(zhì)的官錢之外還進一步出現(xiàn)了所謂的“局私”錢,即官爐人員在鑄幣計劃外多鑄或假借官鑄之名而夾帶鑄造的私錢,這種錢品質(zhì)更差。 ![]() 少見版式的局私錢 局私錢早已有之,而且京師、地方都有。銅鉛寡產(chǎn)且非銅鉛的集散之地,因鑄幣材料緊缺,不易私鑄,然而官局局私卻多,這些地方銅鉛價值比他省昂貴,局員使制錢減重多鑄,利潤私分。順治十二年(1655),山西管理陽和錢局爐頭胡世貞、王顯明、郭大印、張應(yīng)敖等從正月至六月,每月每爐除正鑄二十包外,挪用官銅三包進行私鑄,六個月私鑄銅三百六十包,錢五百零四萬文,陸續(xù)在應(yīng)給工食錢內(nèi)帶出分肥。早期盛世尚且如此,中后期管控幾近失效,局面越發(fā)不可收拾。 ![]() 局私錢和私錢 “凡優(yōu)幣與劣幣同時在市面流通,優(yōu)幣必為劣幣所趨,于是市面上流通之制錢,愈趨愈劣”,這類問題嚴(yán)重擾亂市場,為統(tǒng)治者所不容。 政府一方面努力調(diào)整制錢的各項參數(shù),避免劣幣驅(qū)逐良幣,一方面制定詳細的防范措施,不斷加強對錢局的監(jiān)管。各錢局設(shè)有監(jiān)鑄官一員,專司監(jiān)督鼓鑄并一切季報奏銷等務(wù),如監(jiān)督錢局按照規(guī)定的銅鉛比例配鑄,親臨現(xiàn)場秤兌配搭,監(jiān)視落爐,防止?fàn)t頭尅減銅鉛,額外多鑄,致有低薄小錢偷運出局。鑄出錢文一一過秤驗收,對重量不夠,成色不足,邊沿不整,字跡模糊的銅錢必需檢出重鑄。如發(fā)現(xiàn)所鑄銅錢重量“輕短過多,即屬爐匠偷盜,除著落賠外,”必將“審擬治罪”。督促錢局每月按卯?dāng)?shù)交錢,即便是各爐座所鑄補牌繩錢,也需核點清楚,登記在冊,一一奏報。為防止局員作弊,各省藩臬二司甚至督撫大員經(jīng)常親赴錢局查驗鑄出錢文,監(jiān)督解貯蕃庫驗發(fā)。同時,錢局還設(shè)立總理官一員,管理稽查錢局內(nèi)外一切事務(wù)。設(shè)立內(nèi)巡查官一員,看守庫藏門戶,稽查匠役偷盜夾帶等情弊。對于局內(nèi)匠役人工出入要“逐細搜查,如有私帶錢文,不拘多寡,即行舉究”。 康熙朝管理錢法的刑部左侍郎佛倫曾奏稱:“安能保其不行私鑄?請將各關(guān)稅及蘆課銀增買銅至一百二十萬斤,一年按月鑄足二十四卯,即不令匠役出局,可杜私鑄紙之弊。” 以上可謂防范嚴(yán)密。但清朝官爐私鑄屢有發(fā)生,因其數(shù)量大,較之民間私鑄,壞亂錢法為害更大。 至光緒朝后期,鑄錢采用錢背加“千字文”識記之法,效果依然了了。 ![]() 大型千字文制錢 ![]() 較少見千字文制錢 至于民所私鑄,情形更加不堪,這類私鑄為惡錢,有所謂沙殼、風(fēng)皮、魚眼、老砂板、毛錢、灰板、鵝眼、水浮等名目,益皆薄而小,雜以土砂銅鉛錫而鑄造,人皆夾此小錢于制錢中以充用。而錢之市價,錢之名稱,亦因此私錢混夾之多少而大分別,“曰大錢,盡制錢也,曰清錢,同上,曰毛錢,千中夾百個私錢,曰一九錢,千中制錢九百,私錢一百,曰二八錢,千中私錢二百,曰三七錢,曰四六錢,曰對開錢,曰倒四六錢,皆視私錢之多少而別者也,曰卡錢,悉制錢,納稅厘之用者也,曰衣牌,衣服店用,曰醬錢,醬油商用,曰紅錢,皆大錢,曰青菜錢,形其兩頭尖小也,曰當(dāng)頭炮,每串兩頭夾小錢兩三個。以上所舉者,固不各地盡同,然其親亂之甚,可想而知矣”。 光緒時期,私鑄之錢鋪天蓋地,有說官私與民私尤其民私可占市場流通鑄幣之半。 《通考》康熙十二年編者按語是時私鑄之例首斬決、從絞決,至乾隆十五年(1750),改首斬候、從發(fā)遣。 山西定襄縣“定襄縣郗尚銅匠營生,…咸豐五年三月初間,郗由外賣貨回家,攜有當(dāng)十大錢四、五個,每個較鑄制錢十文尚有余賸,又見市集行使大錢,起意私鑄漁利。即于是月十九日,郗尚獨自開爐,…鑄成當(dāng)十錢九百五十個…四月初間,郗尚正在家磨銼大錢,被郗界、郗文星、牛乾沅先后踵至查問,郗商料難隱匿,給牛乾沅大錢五百五十個,令其轉(zhuǎn)賣得利。牛乾沅貪利收買,言明每個僅折制錢七文,當(dāng)給制錢三千八百五十文,牛乾沅旋將每個大錢實作制錢十文,在于路過不識姓名布擔(dān)上陸續(xù)買布用訖…請從重發(fā)往新疆,給官兵為奴,仍照通行,在犯事地方枷號三個月。于枷面書名案由”。 北方近京師,錢法執(zhí)行較為嚴(yán)格,私錢較少,南方經(jīng)濟活躍,私錢多見。有關(guān)于此,還可舉報載新聞幾例可見一斑。 時《申報》登載有“寶山曾邑尊獲私鑄”、“租界會審分府陳憲嚴(yán)禁私鑄小錢告示”、“社論:論緝獲私鑄小錢匪徒事”、“社論:論訪拿私鑄匪徒事”、“社論:請絕私鑄論”、“社論:論禁用私鑄莫如禁用小錢”、“記滬南復(fù)行私鑄案”、“私鑄人犯擬定徒流各罪起解”、“葉邑尊諭禁私鑄告示”、“上海水利廳趙二尹準(zhǔn)堂委查禁私錢告示”、“蘇省總捕廳及長元和三縣禁用小錢”、“查禁小錢”、“私鑄被獲”、“社論:論禁用小錢”、“捉拿私鑄”、“銷毀小錢”、“社論:論滬上禁用小錢事”、“社論:私鑄復(fù)盛當(dāng)治其本說”等等文章,這些文章僅是記錄短時期內(nèi)一片區(qū)域內(nèi)之事已是如此頻繁,可見私鑄之嚴(yán)重。 ![]() 此錢可作為私錢母錢使用 ![]() 清朝的各種私鑄錢,年號并不代表鑄造時間,很多都是清末所鑄 政府要求對敢于私鑄貨幣者予以嚴(yán)懲,私鑄或私毀者皆以重罪論,然私鑄者不絕,此風(fēng)尤熾,即使皇帝親自過問,各地回報卻都是毫無問題。 1372-033 〔四川總督劉秉璋〕奏報四川各屬本年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90年1月19日) 1372-037 〔陜西巡撫邊寶泉〕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85年1月25日) 1372-038 河南巡撫邊寶泉奏報查明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86年2月17日) 1373-001 〔陜西巡撫葉伯英〕奏報查明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四年二月初二日〕(1888年3月14日) 1373-018 〔江西巡撫德馨〕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1889年9月20日) 1373-022 安徽巡撫沈秉成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1890年1月5日) 1373-023 〔山西巡撫豫山〕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90年1月9日) 1373-025 〔四川總督劉秉璋〕奏報川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五年〕(1889年) 1373-037 〔江西巡撫德馨〕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1891年1月11日) 1373-038 〔四川總督劉秉璋〕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六年〕(1890年) 1373-041 〔江西巡撫德馨〕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91年12月24日) 1373-042 河南巡撫裕寬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1892年1月3日) 1373-043 安徽巡撫沈秉成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1892年1月7日) 1373-058 安徽巡撫沈秉成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初十日(1894年1月16日) 1373-060 河南巡撫裕寬奏報查明各屬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894年1月25日) 1373-061 〔四川總督劉秉璋〕奏報川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94年2月2日) 1373-062 〔江西巡撫德馨〕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九年〕(1893年) 1374-001 〔陜西巡撫張汝梅〕奏報陜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1896年1月2日) 1374-002 安徽巡撫福潤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94年12月25日) 1374-003 廣西巡撫張聯(lián)桂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94年12月25日) 1374-004 〔江西巡撫德馨〕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1894年12月28日) 1374-005 〔山西巡撫張煦〕奏報查明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四日〕(1894年12月30日) 1374-006 〔云貴總督崧蕃〕等奏報貴州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95年1月5日) 1374-008 河南巡撫劉樹堂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十六日(1895年1月11日) 1374-009 〔署理廣東巡撫李瀚章〕奏報廣東無私鑄小錢及行用外國錢文片 〔光緒二十年〕(1894年) 1374-016 安徽巡撫福潤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1896年1月14日) 1374-017 〔兩廣總督譚鐘麟〕奏報廣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1896年1月24日) 1374-018 〔山西巡撫胡聘之〕奏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1896年1月29日) 1374-020 河南巡撫劉樹堂奏報查明各屬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1896年1月30日) 1374-038 河南巡撫劉樹堂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96年12月29日) 〔四川總督劉秉璋〕奏報各屬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三年〕(1887年) 1373-021 〔陜西巡撫張煦〕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1889年12月22日) 1373-047 河南巡撫裕寬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93年1月6日) 1373-048 廣西巡撫張聯(lián)桂奏報查禁私鑄錢文情形折 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893年2月1日) 1373-049 安徽巡撫沈秉成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93年2月12日) 1373-050 〔四川總督劉秉璋〕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十八年〕(1892年) 1374-038 河南巡撫劉樹堂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96年12月29日) 1374-041 安徽巡撫鄧華熙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1897年1月9日) 1374-042 〔山西巡撫胡聘之〕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97年1月15日) 1374-050 安徽巡撫鄧華熙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7年12月21日) 1374-053 〔兩廣總督譚鐘麟〕奏報廣東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897年12月31日) 1374-054 河南巡撫劉樹堂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898年1月7日) 1374-055 貴州巡撫王毓藻奏報黔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98年1月10日) 1374-056 廣西巡撫黃槐森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898年1月11日) 1375-012 〔山西巡撫胡聘之〕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1898年12月9日) 1375-015 〔江西巡撫松壽〕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1898年12月27日) 1375-018 安徽巡撫鄧華熙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1899年1月19日) 1375-020 貴州巡撫王毓藻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1899年1月29日) 1375-021 河南巡撫裕長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99年2月7日) 1375-054 〔江西巡撫松壽〕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1899年12月20日) 1376-002 河南巡撫裕長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1900年1月11日) 1376-003 〔護理山西巡撫何樞〕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900年1月13日) 1376-004 貴州巡撫王毓藻奏報黔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900年1月14日) 1376-006 廣西巡撫黃槐森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1900年1月17日) 1376-007 〔四川總督奎俊〕奏報本年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1376-014 廣西巡撫黃槐森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01年1月19日) 1376-015 河南巡撫于蔭霖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1901年1月25日) 1376-016 安徽巡撫王之春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901年2月1日) 1376-027 〔江西巡撫李興銳〕奏報查明江西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1901年12月14日) 1376-028 廣西巡撫丁振鐸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02年1月8日) 1376-029 河南巡撫錫良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1902年1月25日) 1376-030 〔四川總督奎俊〕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1376-031 〔陜西巡撫升允〕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1902年3月7日) 1376-040 〔護理江西巡撫柯逢時〕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1902年12月17日) 1376-041 〔署理四川總督岑春煊〕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1902年12月31日) 1376-042 〔陜西巡撫升允〕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1903年1月5日) 1376-043 河南巡撫張人駿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903年1月13日) 1376-058 〔署理四川總督錫良〕奏報各廳州縣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1904年1月2日) 1376-059 〔署理江西巡撫夏旹〕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904年1月14日) 1376-060 廣西巡撫柯逢時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904年1月25日) 1376-061 署理貴州巡撫李經(jīng)羲奏報黔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折 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4年2月9日) 1377-016 〔四川總督錫良〕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十四日〕(1905年1月19日) 1377-020 〔陜西巡撫升允〕奏報陜省上年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年〕(1904年) 1377-021 〔安徽巡撫誠勛〕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年〕(1904年) 1377-029 〔陜西巡撫夏旹〕奏報陜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十六日〕(1905年4月20日) 1377-064 〔河南巡撫張人駿〕奏報豫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1907年1月20日) 1377-065 〔護理四川總督趙爾豐〕奏報川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1908年1月20日) 1378-011 〔江西巡撫瑞良〕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908年1月8日) 1378-013 〔安徽巡撫恩銘〕奏報光緒三十一年安徽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朝〕 1378-014 〔安徽巡撫馮煦〕奏報本省上年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1908年2月23日) 1378-028 〔四川總督趙爾巽〕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二日〕(1908年12月24日) 1378-029 〔江西巡撫馮汝骙〕奏報本省無私鑄及行使小錢片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909年1月3日) 以上見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朱批奏折財政類目錄》,且是部分奏折而已,各直省私鑄嚴(yán)重,官員以本地情形相較外地,自認(rèn)為程度尚輕,亦為粉飾太平、推卸責(zé)任,一報無私鑄了之。 光緒朝后期,私鑄問題已是勢關(guān)全國的大問題,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十四日,商部奏準(zhǔn)“商會酌擬收化私錢章程”:“一、私錢雖經(jīng)迭次禁止,然存積市面,終恐發(fā)現(xiàn)。與其留為遺害,不如凈絕根株?,F(xiàn)經(jīng)商會公議,稟官奏明設(shè)廠開爐收化,寬其既往,庶積弊為之一清。 二、收化私錢事關(guān)重大,俟奏準(zhǔn)后先期一月示諭,定期開收,并將此項章程宣布。 三、收化私官指定萬明寺處所,設(shè)廠開辦,凡內(nèi)外城存私錢之家,均赴該廠交納。 四、收化私錢由商會招集妥實爐工,訂立合同,取具切結(jié)保證,稟官立案。如查有夾袋情事,送官從重懲辦。 五、商民交納私錢,以一月為限,逾限不交。經(jīng)官查出,按律治罪。 六、商民交納錢,但以鋦觔分量輕重計數(shù)驗收,發(fā)給收據(jù),注明錢之分量,暨應(yīng)發(fā)銅觔分量,給交錢人收執(zhí)。 七、考查市面使用大個錢,每個重量均在京平一錢三分以上?,F(xiàn)經(jīng)市政會公議,此次收化私錢,以每個市平一錢三分以下為斷。每十吊計重六十三兩七錢以下者,一概準(zhǔn)予熔化。其有官版大錢攙入者,除將官錢提出充公外。仍科以應(yīng)得之罪。 八、私錢迭經(jīng)商會考驗,每百角除砂耗化工外,祇能化出銅板八十觔。擬再于八十觔內(nèi)抽出銅板三觔,作為廠用,商民呈交私錢,每百觔者應(yīng)領(lǐng)銅板七十七角。 九、收化私錢,廠內(nèi)由警廳派員二員駐廠監(jiān)察,并派警彈壓保護。 十、市面存積私錢為數(shù)甚多,每日收發(fā)之時,商會派人分管,登薄留底等事,并應(yīng)由各行商會董事定班輪流監(jiān)察,以昭慎重。 十一、廠內(nèi)購買磅秤一架,收錢發(fā)銅,均以磅秤為準(zhǔn)。有委員及經(jīng)理人在旁監(jiān)視收發(fā)。 十二、零星小戶存私錢不及二十吊者準(zhǔn)其各人拚湊,歸一人呈交。 十三、開辦伊始,經(jīng)費等項需款甚多,由商會預(yù)為籌塾。俟工竣后于八十觔內(nèi)抽三觔,變價項下提還。如有贏余,作為地方公益之用。 十四、警廳派往監(jiān)察及彈壓員警并商會經(jīng)理員等,俱不領(lǐng)薪水車馬費,以盡公益。 十五、廠內(nèi)司事以下人等均支給薪水,由商會酌定。 十六、私錢收化竣工后,即將廠爐撤銷,稟請民政部奏報,以昭慎重。 十七、承攬收化之爐工,所余砂末,均須在廠內(nèi)煎煉成銅,始準(zhǔn)出廠?!?/span> 私鑄問題終未解決,而滿清政權(quán)已不復(fù)存在。 各種私鑄錢
注釋從略 古泉文庫系列叢書●古泉文庫成立宣言 ●第一種《壽泉集拓》 ●第二種《古泉大全》 ●第三種《足齋泉拓》 ●第四種《古泉雜志》 ●第五種《絲路創(chuàng)會精品集拓》 ●第六種《海上絲綢之路古國錢幣要覽 》 ●第七種《沐園百廿泉拓》 ●第八種《沐園日記》 ●第九種《故宮清錢譜》 ●第十種《山陰道上集》 ●第十一種《戴門弟子藏泉選》 ●第十二種《董遹錢譜》 ●第十三種《開元通寶精品集拓 》 ●第十四種《衡門百泉拓存》 ●第十五種《中日友好泉友交流紀(jì)念泉譜》 ●第十六種《首屆元明錢幣研討會紀(jì)念拓集》 ●第十七種《西夏錢幣集》 ●第十八種《朝鮮王朝古錢譜》 ●第十九種《越南歷史古錢》中文版 ●第二十種《金匱論古合刊·金石編》 ●第廿一種《昭和泉譜》中文版(即將面世) ●第廿二種《中國甘寧青金銀錠》 ●第廿三種《益泉齋藏泉》 ●第廿四種《思古樓泉集·唐錢圖錄》 ●第廿五種《新訂乾元重寶錢譜》 ●第廿六種《讀史譚泉文存 中國歷代古錢幣精品輯要》 ●第廿七種《中國貨貝圖集》 ●第廿八種《清代四川州縣銀錠略考》 ●第廿九種《天壤閣雜記·王懿榮泉拓精選》 ●第三十種《梁五銖?fù)练秷D說》 ●第卅一種《幣緣堂館藏精品圖鑒》全五卷 ●第卅二種《戶部鐵錢局錢法章程》 ●第卅三種《鑄錢述略》 ●第卅四種《中國近代貨幣集拓》 ●第卅五種《丁氏古泉叢書》十五種 ●第卅六種《觀云軒藏泉》 ●第卅七種《清錢編年譜》中文版 ●第卅八種《先秦貨幣匯編》 ●第卅九種《新編華夏古泉圖錄》 ●第卌種《輯古泉從一》 ●第卌一種《珍泉集拓》 古泉文庫出品書目 《讀泉記》||《無為七秩壽泉集拓》||《淳豐堂七旬壽泉集拓》||《百福堂七十自選集》(原拓本)||《館藏錢幣圖錄》江西農(nóng)商銀行錢幣博物館||《平冠集》||《龍泉齋七秩善泉拓集》||《傳承與革新》泉幣研究的探索與實踐||《三國兩晉南北朝隋錢幣圖述》||《福善先生耄耋輯拓》||《戎畋松七秩壽泉集拓》||《戎畋松七十自選集》(原拓本)||《話說青蚨》||《聽泉·咸豐大錢蠡測》||《清代牙雕呈部樣錢》原拓本||《豐齋四十泉拓》||《儲建國 錢卓兩翁古稀壽泉集拓》||《杜維善先生追思泉集》 |
|
來自: 漸華 > 《數(shù)字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