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老家,古泉。就是那個“古泉,我心中的甘泉”。古泉是個古老又年輕的小鎮(zhèn)。古泉人的標簽是“此地佬”。所以,古泉文化就是宣城文化的縮影。比如,古泉人說,“斫稻”,這個“斫”,就是很古老的字。發(fā)小告訴我,有一次,他逮到一條蛇,竟然有一“tuo”長。我竟然沒有好奇這是什么蛇,怎么逮到的。我首先想到的是,一“tuo”長,這是我們古泉的土語——你可能想不到,竟然是“妥妥”的古漢語。我曾經和朋友開玩笑,在漢語里,“古語”最經典的解釋是“古泉土語”。那么,“一tuo長”,有多長?這個“tuo”,長什么樣?你認識嗎?請看——讀作【tuǒ】,和 “妥” 發(fā)音相同。“庹”的部首是 “廣”,意思是張開雙臂。 你是不是佩服我們古泉老祖先的聰明? 這樣形象的動作來造字,比微信里的表情符號還要生動直觀。 那么,“一庹長” 到底有多長?“庹” 是中國古代的長度計量單位,指的是成年人將雙臂向左右平伸開,兩手之間的距離。簡單來說,就是大家伸開胳膊,從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長度。 有意思的是,最早用“庹” 這種方式來測量土地的人,被封為 “庹官”,后來他的子孫就以 “庹” 為姓傳承了下來。雖然庹姓不算常見,但歷史上也涌現出不少庹姓名人。明代的庹震,是有名的文學家。更有意思是,我們現任人民日報社社長,也叫庹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