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叔座薦鞅 商鞅(公元前381—公元前338),衛(wèi)國人,姬姓公孫氏,名鞅,又因他是衛(wèi)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所以又叫衛(wèi)鞅。后來因為他在秦國推行變法有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封號“商君”,所以后人多稱其為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師從魯國人尸佼,尸佼的學(xué)說,融合了儒、墨、道、法等各家的思想,對開拓商鞅的眼界有著重要作用。商鞅很早就離開衛(wèi)國游宦至魏國,在魏國丞相公叔座門下做中庶子。這段時間里,李悝在魏國變法取得成功,魏國一躍成為諸侯之中的強國,商鞅深受影響,系統(tǒng)學(xué)習(xí)了李悝、吳起的思想,出入皆帶《法經(jīng)》。 公叔座有知人之明,他賞識商鞅,病重時向魏惠王舉薦了商鞅,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蔽夯萃趼牶笾皇恰昂偃弧辈蛔髀?。當(dāng)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對魏惠王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蔽和醮饝?yīng)了。魏惠王走后,公叔座召來商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创笸醯纳袂椴粫馕业慕ㄗh。我當(dāng)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勸大王假如不任用你,就應(yīng)該殺掉。大王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否則馬上就要被擒。”商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沒有離開魏國。 后來果然如商鞅所料,魏惠王以為是公叔座病重糊涂了,沒有聽他的話,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殺他。 2 去魏就秦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有雄心,以恢復(fù)穆公時期的霸業(yè)為己任,所以即位后不久,在國內(nèi)頒布了求賢令,廣招人才,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身在魏國的商鞅,沒了公叔座當(dāng)靠山,又沒被魏惠王重用,早就絕了在魏國出人頭地的心思,此時恰聞秦孝公在國內(nèi)頒布了求賢令,便準備前往投靠秦孝公,干一番功成名就的大事業(yè)。 他到了秦國,不等秦孝公招募,就私下交結(jié)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jiān),向景監(jiān)闡述了自己的變法之道,經(jīng)由景監(jiān)將自己推薦給秦孝公。商鞅不知秦孝公的心思,第一次見孝公,用古之圣王堯舜治理天下的帝道之法游說孝公,孝公聽后直打瞌睡,并指責(zé)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過了幾天,商鞅通過景監(jiān)再次見到了孝公,這次他用商湯、周武以仁義治天下的王道之術(shù)游說孝公,孝公沒有接受并再次通過景監(jiān)責(zé)備了商鞅。“帝道”“王道”的失敗,讓商鞅明白了秦孝公的意圖,第三次見孝公時,用春秋五霸以武力、權(quán)術(shù)、刑罰稱霸的霸道之術(shù)游說孝公,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得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shù)日毫無倦意。 景監(jiān)不解其由,向商鞅詢問緣故,商鞅解釋說:帝道和王道的實現(xiàn),需要很長的時間,秦孝公等不及;只有講可以速效的“強國之術(shù)”,才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但接著,商鞅又慨嘆道:“秦國從此不會有殷、周那樣的成就了。” 商鞅三次游說秦孝公,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有儒家的“帝道”“王道”之法,有“法家”的霸道之法,很明顯是在試探秦孝公的態(tài)度,假若秦孝公接受了“帝道”“王道”的方法,說不準商鞅就成儒家了。可見,商鞅去秦的動機,并非是為了實現(xiàn)什么“法家理想”,也不是什么理想主義者,只是為了名和利。這和他當(dāng)初離開衛(wèi)國去往魏國的動機相同。 3 新舊之辯 秦至穆公以來,形成的是世卿世祿制和貴族分封的政治格局。穆公時,曾重用外來客卿以取代本國的世襲貴族,因為他怕貴族勢大,國君會受到牽扯,而外來客卿,在本土沒有那么多的勢力糾葛,哪怕權(quán)力再大,也僅限于他一人,不可能像本土貴族那樣建立自己的勢力,威脅到國君。秦穆公用這套制度稱霸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但到了孝公時期,原本的客卿經(jīng)過幾百年的時間已經(jīng)演變?yōu)榍貒谋就临F族,勢力極大,如孝公時的孟、西、白三家,他們占用了極大的資源,卻不思進取,而秦國想要圖強,只能是打破他們的資源壟斷,重新分配資源,這樣才能獎勵新人,鼓動新人,秦孝公是這樣想的,商鞅也是。 所以商鞅變法針對的就是老秦法,在這種思想的支持下,商鞅提出了與之相適應(yīng)的“強國之術(shù)”。 變法之初,秦孝公擔(dān)心天下人議論自己,商鞅遂以“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為由勸諫孝公,強調(diào)為政必須獨斷專行,拒絕任何協(xié)商,不容任何異議存在,應(yīng)以鐵血手腕,壓平一切障礙。并與舊貴族的代表甘龍、杜摯進行了一場辯論。 甘龍、杜摯認為“圣人不易民而交,知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不應(yīng)該實行新法,而應(yīng)遵循舊法。但商鞅不同意甘、杜兩人的說法,他認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當(dāng)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應(yīng)因時因地制定相應(yīng)的禮、法。商鞅之言,堅定了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4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頒布《墾草令》,揭開了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主要有三方面的用意:一是重農(nóng)抑商,強迫百姓都去耕作,限制商業(yè)發(fā)展;二是重塑社會價值觀,控制百姓的居、行、言論、意志,使他們心無旁騖只知耕種;三是打擊在朝的貴族,限制他們的特權(quán)利益。 《墾草令》一出,所有秦人為之苦矣,但成效也是顯著的,所有百姓都被強迫去耕種,秦國農(nóng)村一片富庶,國力迅速得到提升。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nèi)實行第一次變法: (一)令民為什伍,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以農(nóng)為本,以商為末,限制商人發(fā)展; (四)焚燒儒家經(jīng)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國家的賦稅和兵徭役來源。 第一次變法,商鞅圍繞的是農(nóng)耕和軍戰(zhàn),目的是為了增加糧食儲量,增加軍隊數(shù)量,為日后的對外戰(zhàn)爭作準備。 在政令草具之初,為了使全國上下清楚政令賞罰必信、勢在必行,商鞅命人在都城櫟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說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事兒奇怪,沒人敢動。商鞅后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嘗試把它搬走了,商鞅當(dāng)下就給了他五十金。以“立木為信”之法,商鞅向全國表明法令的信譽,“賞必重賞,罰必重罰”。 新法推行一年后,“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鼻≡诖藭r,太子犯了法,商鞅為了平息民怨,宣布“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準備懲罰太子,向天下人表明法令的信譽性。但商鞅又說:“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于是“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以儆效尤。此舉立竿見影,太子事件后,“秦人皆趨令”,變法得以在秦國順利實施。但仍舊可看出商鞅“法”的特殊性,在面對太子這個未來君主時,并未堅持“同罪”的原則,懲罰太子的師傅只是一種壓制民憤的手段。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國進行了第二次變法: (一)廢除舊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將貴族的土地收沒后重新分配,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 (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郡縣的行政長官由國君任命,將地方權(quán)力集中到國君手里;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tǒng)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guī)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fēng)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相較于第一次變法圍繞著農(nóng)耕、軍戰(zhàn)兩大主題,第二次變法更深刻,廢分封,行郡縣,這些針對的是老秦法的貴族分封制,通過這些措施將舊貴族的資源收歸國有,重新分配資源,這也從根本上奠定了秦國日后統(tǒng)一的基礎(chǔ),為后世兩千多年的統(tǒng)一封建王朝奠定了制度基礎(chǔ)。 為推行變法,商鞅采取了恐怖主義手段,曾在渭水邊論法,殺死七百余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于天地”。但通過商鞅變法,秦國這個原本偏居西隅,弱小不堪的國家,驟然趕到了時代的前端。 5 對外擴張 商法行之十年后,秦國大治,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自足,百姓也都勇于為君王戰(zhàn)斗而害怕私斗,秦國迅速強盛起來。看到時機成熟,秦孝公和商鞅進行了一系列的對外擴張活動。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wèi)國,魏國出兵干涉,派兵包圍趙國的首都邯鄲,秦孝公以商鞅為主將,趁機派兵偷襲魏國,大敗魏軍,收復(fù)了先前被魏國侵占的河西部分土地。公元前353年,趙成侯向齊國求援,齊國出兵救趙,在桂陵之戰(zhàn)中大敗魏國,商鞅借機勸諫秦孝公繼續(xù)攻打魏國,占領(lǐng)黃河、崤山之險,這是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偉業(yè)的開端。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提議,公元前352年,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出兵占領(lǐng)了魏國舊都安邑,后又占領(lǐng)了固陽。 公元前341年,秦國主動聯(lián)系齊、趙兩國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領(lǐng)兵迎擊。兩軍相拒對峙,商鞅派人給魏將公子卬送了一封信:“我當(dāng)初與公子相處得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lǐng),不忍心相互攻擊,可以與公子當(dāng)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后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公子卬信以為真,就前去赴約,會盟結(jié)束后,商鞅突然襲擊并俘虜了魏公子卬,并趁機攻打魏國的軍隊,魏軍慘敗,商鞅押著公子卬班師回國。多次兵敗的魏國,只能割河西之地獻于秦國。 商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號為商君。商鞅以道德透支軍功,進一步顯示出他為名為利不擇手段的性格,這也為他后來的不幸埋下了禍根。 6 趙良勸鞅 商鞅在推行的變法中,廢分封,行郡縣,但他自己卻接受了秦孝公的分封,坐擁十五城的封土,“南面而稱寡人”。顯而易見,商鞅為秦國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推行什么法家理想,而是為了“商君”的名和“十五城”的利。這可能是商鞅當(dāng)初和秦孝公的約定,顯然,秦孝公也兌現(xiàn)了。 當(dāng)然,秦孝公有他自己的打算。秦歷來喜歡任用外人,春秋時期秦穆公重用外來客卿稱霸諸侯,因為外來客卿容易控制,也好下手,顯然秦孝公也是這個打算,所以一直重用“外人”商鞅,靠商鞅變法強國,靠商鞅對外擴張,功成后,給他名,給他利,放手施為。其實,商鞅一直在秦孝公的控制之內(nèi),等到時機成熟后,就通過商鞅這個“外人”來轉(zhuǎn)移國內(nèi)諸人的仇恨,為新君立威,這就是秦孝公給商鞅安排的命運。 此時商鞅尚不自知,坐擁十五城“南面稱寡人”,十分威風(fēng)。這時,有一位叫趙良的人來見商鞅,商鞅見到趙良,很高興,想與趙良結(jié)交,趙良以自己無才無德,不敢貪功貪名拒絕了。商鞅聽出了趙良話語中的不滿,問:“你不高興我對秦國的治理嗎?”趙良說:“能夠聽從別人的意見叫做聰,能夠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夠自我克制叫做強。虞舜曾說過:'自我謙虛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張去做,無須問我了。”商鞅逐一羅列自己的功勞,主要有定人倫、別父居,使秦風(fēng)俗易于夷狄,國力強盛等,并問趙良,他與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誰更有才干? 趙良先是稱贊百里奚之賢,說百里奚是穆公聞聽賢而招攬的,“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然后開始列舉商鞅的過失,他說:“您之所以能見到秦王,是因為秦王的寵臣景監(jiān)的引薦,不是因為您的名聲;您出任秦相不為百姓謀利,而大造宮闕,這不是功勞;您對太子的老師施刑,用嚴刑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積聚禍患;您不能以身作則,自己隨意違背威權(quán),改變法制,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您南面自稱君王,天天用新法來處罰秦國的貴族公子,不得人心。您出門,只能靠全副武裝、身強力壯的勇士保護,如果沒有這些保護,您一定不敢出門。”細數(shù)完商鞅的過失后,趙良開始勸說商鞅:“您如果還想活的話,就應(yīng)該把封地還給秦國,退隱田園,勸秦王重用隱居山林的賢能之士,敬養(yǎng)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互為敬重,按功勞大小賞賜官爵,尊重德行高超的人,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若還要貪圖商於之地的富貴,熱衷于獨掌秦國大權(quán),積聚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舍棄賓客不能當(dāng)朝,秦國要收拾您的人難道還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像您抬起腳那么快就到來了。” 這位趙良是什么來歷,史書上沒有說,筆者揣測,這也許是秦孝公派來勸說商鞅見好就收的人。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他覺得這些是自己理所當(dāng)然獲得的東西,沒必要吐出去,繼續(xù)他“面南而稱君王”的生活。 7 慘遭車裂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秦惠文王)。曾任秦惠王右傅,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等一班人告發(fā)商鞅“欲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害怕,逃到邊境關(guān)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是商鞅,拒絕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商鞅長長地嘆息說:“唉!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商鞅離開秦國潛逃到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之事,拒絕收留他。商鞅本打算去別的國家,但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于是把商鞅送回秦國。商鞅回到秦國后,潛逃到商邑,發(fā)動邑中的士兵攻打鄭縣,秦惠王出兵攻打商鞅,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隨后,其尸首被帶回咸陽,當(dāng)眾車裂,他的全族也被下令誅滅。 商鞅被殺,有其必然性。一是商鞅咎由自取,舍不得名利,不聽趙良勸說,自然招致了災(zāi)禍;二是新即位的秦惠王想要立威,商鞅當(dāng)時權(quán)傾天下,秦惠王想要控制局面,只能殺了他,當(dāng)然,其中或有一些私人恩怨;三是秦孝公生前的安排,為了轉(zhuǎn)移國內(nèi)人對新法的仇恨,替被商鞅整過的人泄憤,安撫國內(nèi)百姓的情緒;四是徹底貫徹商法,商鞅已經(jīng)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且按照秦國的邏輯,應(yīng)該在國內(nèi)先實現(xiàn)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秦國境內(nèi)不能再存在一個“商君”的獨立封地,秦惠王是法家信徒,與商鞅沒有理念上的分歧,兩人間的斗爭只是權(quán)力之爭,這從商鞅死后秦惠王沒有廢除商君法就可以看出,這是商鞅被殺的最重要理由。 商鞅死后,秦國繼續(xù)推行商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封建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