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形影神三首》是魏晉玄學詩中的經(jīng)典之作,以擬人化對話形式探討生命本質(zhì)、存在意義及人生選擇,融合了儒道思想,展現(xiàn)了詩人對生死、名利與自然之道的深刻思考。 這組詩不僅是陶淵明個人思想的凝練,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命哲學的巔峰對話。它拒絕非此即彼的答案,在形、影、神的辯證中,為人類永恒的生死之問提供了極具東方智慧的回應。 《形影神三首》 陶淵明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人無論貴賤賢愚,都戮力勞心,操持經(jīng)營,愛惜自己的生命。這種做法是實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此的抱苦含怨之辭,講述“神”辨析自然之理來開釋它們。關(guān)心此事的人們可以于此獲取其中的道理。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天地長久,永遠不會湮滅,山川走形,永遠不會變更。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的草木,雖然生命短暫,但它們卻擁有大自然恒久不變的道理:盡管冬霜使它們枯萎,然而當春天的露水降臨時,它們又會重新煥發(fā)。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 人類是所謂的萬物靈長,在生命這個話題上,卻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樣得到永恒。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適才還在世間相見,可轉(zhuǎn)眼就去了另一個世界,永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對于這個大世界來說,走了一個人,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親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這只能引起無限傷感。 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疑。 我只是一個形體,沒有騰化成仙的法術(shù),必然也會死去,這沒什么可懷疑的!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希望你能聽從我說的話,得到了美酒,千萬不要推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wèi)生每苦拙。 長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沒什么可說的了,但是衛(wèi)護生命保持健康,也讓人很苦惱,沒有好方法。 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侖山和華山這樣的仙境去學習養(yǎng)生之道,無奈路途遙遠不可通。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自從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不離不棄,不管是悲還是喜,我們都一起承受。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在樹蔭下休息時暫時分開,在陽光下我們始終不分離。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可是,這種形影不離也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形總有一日會滅亡,而影也會跟著一起黯然俱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想到身體沒了,但是名聲也沒有留下,實在是心情復雜。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見愛于后人,為什么不竭盡你的能力為之呢? 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酒雖然能夠消除憂愁,但是與此相比,豈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嗎?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大自然的造化,是沒有私心的,萬物自然生長,繁華而富有生機。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人可以列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為神的緣故啊。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雖然神與形和影相異,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結(jié)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關(guān)系休戚相關(guān),看到形與影如此為生命所困,作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說幾句話了。 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 上古時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zhèn)髡f活了八百歲,可是也會終結(jié),再想留在人間實在不可能了。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shù)。 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是賢人還是小人,都難逃一死,死后沒有區(qū)別。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倘若如形所說,每天喝點酒,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不能長生的苦惱,但是長期下去傷身子,說不定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減壽了。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倘若如影所說,多做善事確實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嗎?又有誰來贊譽你的名聲呢?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老想著這些事啊,實在有損我們的生命,不如順應天命,放浪于造化之間。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盡頭,那就到了。此外,不要為這些多慮了吧!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一說尋陽郡柴??h(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說江西宜豐人,東晉末到南朝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