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作者:時光流淌流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達到虛靜的極致,可以看到萬事萬物運作的規(guī)律,同時也會發(fā)現(xiàn),萬物的本源生于靜。雖然老子沒有展開去講“致虛極,守靜篤”的具化狀態(tài),但從上面一句話透露的兩點——洞悉萬物運作規(guī)律和擁有生發(fā)的力量,就已經(jīng)是頂級狀態(tài)了。其實不僅僅是《道德經(jīng)》,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學家,無論他們的主張有多大差別,在“靜是人生的終極智慧”這一點上都有共識。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靜”是養(yǎng)生、積福、成事的終極智慧? 《黃帝內(nèi)經(jīng)》講:"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心靜下來,心平氣和,就能守住精神,身體健康;相反,如果內(nèi)心躁動,心煩意亂,就會消耗精氣,以至消亡。 元代醫(yī)學家羅天益在其著作《衛(wèi)生寶鑒》中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唐代詩人白居易發(fā)表晚年養(yǎng)生心得時也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精神壓力很大的曾國藩更是:“每日無論如何忙迫,總須略有抽閑之時,或靜做、或渴睡、或散步”古之圣人大多是樸實的經(jīng)驗主義,他們反復實踐,最后總結提煉出“靜以養(yǎng)生”的生活智慧。如今,這一理念已經(jīng)在心理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中得道了驗證。醫(yī)學研究表明,60%-9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也就是說修煉一顆“寧靜”的心,可以解決大部分健康問題。《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六章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率會失去根本,急躁會失去自我,老子強調(diào)人要厚積薄發(fā),靜水深流。《大學》里講:“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span>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安住此心,開啟智慧之門,進行深入地思考,收獲人生的光明。古今中外,無數(shù)先賢將冥想精修作為一項生活習慣,并在靜修中吸取源源不斷的能量。曾國藩的日課十二條中,靜坐排在第二,內(nèi)容:“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心學鼻主王陽明也將靜坐作為日常修行的課題,其心學的誕生亦是出自“靜修”。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彼時的王陽明身處偏遠的瘴癘之地,生死未卜,前途渺茫,唯一能自救的方式就是靜坐冥思。
他給自己打了一副石棺,拋棄生死雜欲在石棺中晝夜靜坐,萬念歸為一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最終悟出“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提出“知行合一”學說,奠定心學根基。此后多年,靜坐都是伴隨王陽明一生的習慣。除了曾國藩和王陽明,打造蘋果帝國的喬布斯、和平獎諾貝爾得主曼德拉……各界成功人士都有冥想靜修的習慣。我昨天看到一本有意思的書《睡覺》,書中提出地球上存在一種被喻為“地球的心跳”的持續(xù)存在的共振波——舒曼波。這個波的頻率,剛好和人類淺睡眠時大腦的α波頻率一致,很有可能人的虛靜狀態(tài)與舒曼波能形成的共振,進而有機會獲得來自大地的充能,喚醒智識,打通任督二脈。好吧,我承認最后這句“打通任督二脈”是我想嗨了腦補出來的。但“守靜”確實是親測有效的智慧修行法門,一起實踐起來吧。喜歡時光的分享,就來一個小愛心或者關注起來做個好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