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搞對象,過去塘沽城里人講究可多了。 老一輩總說“寧要塘沽一張床,不要四郊一套房”,尤其是新河、北塘、葛沽這幾個地界兒,家長聽見孩子跟這些地方的人處對象,腦仁兒能疼三天——倒不是嫌窮,主要是“口音沖得慌”。 塘沽占著半個天津衛(wèi)的時候,從大梁子到于家堡,隔著三條河口音就能變個調(diào)。 老塘沽人說話像含著塊熱豆腐,尾音總愛往上挑,葛沽人講話卻跟打快板似的,一句能拐三個彎兒。 那時候相親市場上流行個段子:“聽于家堡小伙兒說'吃了嗎',能品出海鮮味兒;新河姑娘說'干嘛呢',能聽出蘆葦蕩的風聲?!?br> 最絕的是塘沽大媽們練就的“聞聲識人”絕技。市場里買菜遇上親家,光聽句“介柿子多錢一斤”,立馬能判斷出是東沽親家還是西沽親家。當年要是塘沽姑娘找了個葛沽小伙兒,兩家老人對話得帶翻譯,這邊說“夜個晌乎吃熬魚”,那邊能聽成“夜壺晌午熬芋頭”,鬧出的笑話能寫三本相聲集。 如今站在塘沽金街放眼望,拆遷搬來的、外地落戶的、濱海新區(qū)的上班族,南腔北調(diào)早攪和成了“海鮮味普通話”。00后孩子們一張嘴,分不清是開發(fā)區(qū)精英范兒還是老碼頭市井調(diào)。倒是茶余飯后,還能聽見幾個曬太陽的老塘沽人,故意拖著長長的尾音念叨:“早年間咱這的聲兒啊,比麻蛤的鮮味兒還多樣呢!” #天津本地事兒# #天津家鄉(xiāng)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