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蛋蛋姐 ![]() ![]() 不得不說,最好的整容,就是減肥。 這不,《人民日報》、《新華社》都發(fā)視頻,呼吁大家一起控制體重了。 《人民日報》、《新華社》推薦的這個控制體重的方子,叫做“黃芽湯”,出自乾隆御醫(yī)——黃元御的《四圣心源》。 這個方子,主打溫脾陽、去濕氣、控體重。 名醫(yī)朱丹溪說:“瘦人多火,胖人多濕”,胖子體內(nèi)有大量濕氣。 你看《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就是典型的多濕體質(zhì),濕多了就胖。而孫悟空,就是多火體質(zhì),火多的人精瘦精瘦的。 為什么濕多的人會胖呢?因為人體百分之70以上的都是水,水越多,身子當(dāng)然就越胖。 所以,我們必須把身體里多余的水減少,才能減輕體重。這就跟臘肉一樣,鮮肉水多就重,臘肉水少就輕。 怎么才能把多余的水減少呢? 我們有兩個方法:烘干和瀝干。 烘干就是加熱,把水蒸發(fā)掉。怎么加熱?這就得補充陽氣,陽氣是熱的,它能把身體里多余的水加熱,形成汗水排出去,這叫做“陽化氣”。 而瀝干就是排尿,通過小便,把體內(nèi)多余的濕氣排出去。中醫(yī)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就是說,想要祛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利尿,如果不利尿就不能祛濕。 所以,抓住了溫陽和利尿,就能祛濕,濕氣少了,就能減重。 下面有請《人民日報》推薦的“黃芽湯”: 黨參10克、干姜5克、茯苓5克、炙甘草5克。一塊煮茶,當(dāng)茶飲。 這里的黃芽,可不是黃豆芽,而是一個道家詞語,指的是脾胃,從道家看,黃芽湯就是調(diào)理脾胃的一張方子,它是怎么調(diào)理脾胃的呢? 先看黨參。黃元御《長沙藥解》中說它:“走己土而助脾陽”,己土就是脾土,溫助脾陽是黨參的一個重要作用,脾陽足了,就能把脾胃中的水濕蒸發(fā)起來。 華佗的弟子吳普,把黨參稱作“黃參”,色黃入脾,與此方叫做“黃芽湯”也有密切關(guān)系。 干姜,與做菜的生姜不同。把鮮姜種在地里,會在它周邊長出新姜,等到秋天一起挖出來,新長出的姜叫做生姜,而原來的母姜切片曬干就是干姜。 生姜走表,可以散寒治感冒,所以感冒了我們會煮點生姜喝,可以發(fā)汗解表。而干姜走里,它會進入脾胃,溫暖你的脾胃。 所以黃元御《長沙藥解》說干姜“溫中燥濕、暖脾胃、回脾胃之陽”,簡言之,就是補充脾胃陽氣、熱氣。 黨參配干姜,就是助陽的一對組合,陽氣足了,就能從內(nèi)到外,把多余的濕氣蒸發(fā)出來,起到“烘干”作用。 下面是茯苓和炙甘草。 甘草,是治療脾胃的一味名藥,有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區(qū)別。生甘草是涼性的,可以瀉火解毒。而炙甘草是溫性的,可以溫補脾土,治療脾胃虛。 脾胃主運化水濕,一旦脾胃虛,水濕就容易停滯,所以用炙甘草補脾胃,減少水濕停留。黃元御《四圣心源》中說“十人之中,濕居八九而不止也”,所以他很喜歡用炙甘草祛濕氣。 最后是茯苓。茯苓是生長在松樹根下的一種菌類。松樹是陽氣很足的一種植物,即便到了冬天,松樹也是很茂盛的,絲毫不懼嚴(yán)寒,所以有歲寒三友之美譽。 而茯苓生長在松根下,可以吸收松樹的陽氣,所以茯苓是具有溫陽作用的祛濕藥。 茯苓之所以能夠祛濕,更關(guān)鍵的是它是淡味的。有人問啥是淡味?其實淡味就是黃土的味道,撒點黃土到碗里,嘗一嘗其味道,就是淡味。淡味,在中醫(yī)里有“淡滲利濕”的作用,可以引導(dǎo)全身濕氣從小便滲出去。 所以,茯苓之所以能祛濕,一方面它吸收了松樹的陽氣,可以溫陽化濕。另一方面,它又是淡味的,可以淡滲利濕,從小便引出濕氣。 以上就是黃芽湯的4味藥,干姜、黨參、炙甘草溫助脾陽,起烘干作用;茯苓利濕,起瀝干作用。大家一起,把濕氣排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