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xiàn)】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這句話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佳作展示】 積跬步至千里,匯涓滴為江海 荀子的話,讓我想起了袁枚。他有隨時積累的習慣。聊天時,他聽人說“梅樹有了一身花”,便順手記下,后來寫出了“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送行時,他聽人說“園里梅花正盛開,可惜您帶不去。”也順手記下,后來吟誦出“只憐香梅千百樹,不得隨身帶上船”的名句。 袁枚的一生,著作等身?!峨S園詩話》《子不語》《小倉山房詩文集》部部經(jīng)典,備受好評。這一切,或許都與其善于積累息息相關。魯迅先生認為連續(xù)搜集材料十年,可成知名學者;歌德把積累材料比作積蓄錢幣,最終化為純金。由此可知,積累是成功的基石,唯有持之以恒地積累,方能厚積薄發(fā),綻放光彩。 積累是知識大廈的磚瓦,助力學術之路行穩(wěn)致遠。語言學泰斗季羨林研究吐火羅文時,每天伏案十小時整理殘卷,三十年方完成《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隨“小獵犬號”航行五年,采集上萬件標本,卻在歸國后耗費二十三年才讓《物種起源》破繭而出。這些慢工細活的故事提醒我們: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用心積累寸功,才能鑄就學術的輝煌。 積累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賦予作品深刻內(nèi)涵與動人魅力。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yè)上的巨大成功。 反觀當下,一些人渴望快速成功,追求一夜暴富、一舉成名,卻忽視了積累的重要性。他們不愿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不愿花費時間與精力去提升自己,最終只能在浮躁與焦慮中迷失方向,一事無成。這樣的狀況,令人哀嘆,也讓人反思。 然而,雖然我們強調(diào)積累的重要性,但真正的積累絕非簡單的數(shù)量疊加。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在修復銅鶴時,會花三個月查閱清宮造辦處檔案;考古學家許宏發(fā)掘二里頭遺址二十年,才敢在《最早的中國》中寫下結論。這種帶著思考的積累,才是打開真理之門的密鑰,也才算走向成功殿堂的必經(jīng)之路。 貝多芬有言:“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力量強大,而是晝夜不舍的滴墜?!弊屛覀兿裨?、季羨林和狄更斯一樣,養(yǎng)成積累習慣,積跬步至千里,匯涓滴為江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