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任脈督脈各穴要點 1、治胸腹部、任脈要點: 任脈起于會陰,經陰器上行腹部,經咽喉上達下唇至承漿。凡各穴稱之曰門,為氣分或水谷出入主處,中焦是溝通上下焦的關鍵,施治必先開中焦之門,中焦氣通,上下兩焦之氣必動,再開下焦之門。下焦氣通,中下兩焦氣通,即放帶脈,使周身表里氣通,再開上焦之門,上焦氣通,氣分即能下達于丹田,三焦氣血才能和暢。如先開上焦,因氣分已錯亂于中焦,上焦氣降,勢必愈砸愈塞。如先開下焦,因中焦氣分錯亂凝結,雖將下焦放通,但中焦氣結未開,上焦?jié)釟猓圆荒芟逻_,氣亦易脫。故以先開中焦為第一要義。 2、治腰背部、督脈要點: 背部及督脈諸穴,大都在骨縫之處,全以筋絡通于臟腑,點穴時,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臟腑部位。故施術者指之感覺,遠不如治腹部及任脈各穴靈敏,在施治時,須問病人所感覺的氣分行動如何,才知其通暢效果如何。此與治腹部任脈“指下氣通”之感覺則不相同。閱者請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撥,四種手法,比治腹部,任脈諸穴之手法較重,但亦不須用猛力。按,則實而不虛,扣則緊而不懈,推則實而送之,撥則有扣挑之意,此為手法之準則。至于施治時用力之大小,須按病人情況而用之。 ![]() 治背部及督脈諸穴,以舒其臟腑之氣者,其手法,與治腹部及任脈諸穴時不同,治腹部及任脈渚穴,系直接按其臟腑部位,須先開中焦,引導其氣分,治背部及督脈渚穴則由上而下,節(jié)節(jié)放通之。為扣、按各穴的筋絡,以通其臟腑之氣。腹部,及任脈諸穴之總樞紐在闌門,故先開闌門。背部,及督脈諸穴之總樞紐在百勞,故先治百勞。 治腰背部、督脈時,若實癥,手法亦重。若虛癥,手法宜實而輕。按背部及督脈各穴,必須扣住其筋??圩〖磳嵍桓。錃馔▌t有效。如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實,氣不能通達。 傷風,加捏風池穴。風池專通鼻竅。 感冒發(fā)燒,加按風門、肺俞兩穴。風門為散風之主穴,肺俞為開肺氣和血止燒之要穴。 肺病及吐血、咯血等癥,加按肺俞、心俞、膈俞等穴。 心跳、顛狂及一切心臟癥,加按心俞穴。 各種胃病,加按胃俞穴。 大便便膩、干燥、便結等癥,須加按大腸俞。如遇虛損、虛弱等癥,大腸俞切不可動。因此穴專降大腸之氣,恐其氣脫。須待其氣分漸漸恢復后,方能用之,此點必須注意。 尿血、疝氣,須加治小腸俞。 肝氣不舒、氣串作痛等癥,須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劇,肝俞不可動。肝俞雖是平肝主穴,因肝木過旺,驟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發(fā)生危險。肝木之賊,激之則變,必須慎之。 升腎水法須待腎氣恢復后方能用之。方法是一手捺百勞,使?jié)釟庀陆?,一手將兩腎俞穴同時扣住捏按。以激動腎臟,腎臟被激動,清氣上升,水的精華被氣推動,順腎臟向上的經絡達于兩目,以養(yǎng)眼睛。 胸悶須用補損開胸法,即兩手食指和中指扣兩肋部,兩大指按膏盲,單治膏盲,不能將胸部氣分開通。然后向下緩緩分推??墒蛊⒛I氣分通順。 任督二脈并用之法,及須注意之點,說明于下:如遇喘癥發(fā)作,病人不能仰臥,必須用腹、背及任、督二脈并治之法,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盲穴。使胸部氣分通暢,右手同時治腹部及任脈穴道(闌門、建里、氣海、梁門、石關、巨闕)以相呼應,其喘易定,病人即能仰臥,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脈各穴。 如脾胃氣滯堵悶,治腹部及任脈后,濁氣仍不能下降時,亦須用腹、背并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俞,將脾陽升起,同時右手治腹部及任脈諸穴,但須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為突然氣滯于脾胃。單治腹部任脈諸穴或背部督脈諸穴難于奏效者,必須用并治之法,其氣易舒,堵悶頓消。 選自張官生(道家臟腑點穴導引術培訓班講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