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皇五帝之際,中華民族文化秘密的核心一直是口口相傳。自夏商周始記諸文字。中華民族文化秘密的核心就是:“允執(zhí)厥中?!?/p> 《易經(jīng)》就是上古三墳五典的集大成者,里面有很多關于“允執(zhí)厥中”的表述。 《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薄翱糊堄谢??!?/span> 《坤》:“含章可貞。或者從王事,無成有終?!薄袄遥瑹o咎無譽?!?/span>《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薄吨t》:“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薄遏蕖?“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損》:“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薄段礉?“君子以慎辨物居方?!?/span> ![]() 而有文字記錄說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秘密的第一位大帝,就是堯帝,在堯帝傳位給舜帝時告誡舜帝:“允執(zhí)其中?!?/span> ![]() 舜帝傳位給禹帝時,繼而擴展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秘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 夏商周三代之際,允執(zhí)厥中也是在各個方面體現(xiàn): 一、《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說的就是夏朝的開創(chuàng)者大禹治水的事跡,大禹采用的以疏代堵的治水策略就是“允執(zhí)厥中”的具體實施。 二、《尚書-湯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說的就是商朝開創(chuàng)者商湯,為了討伐夏朝暴君桀,讓社會恢復到“允執(zhí)厥中”正道的。 三、《尚書-洪范》:“洪范九疇,彝倫攸敘?!闭f的是周武王向箕子請教治國之策,并將此治國之策作為標準傳至后代。也是“允執(zhí)厥中”的治國理念。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字向平民傳播,諸子百家開始接觸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秘密,并將允執(zhí)厥中的核心秘密通過自己的理解傳播到華夏各處,使之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 一,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主張行事須符合“中”的標準,反對過猶不及?!睹献印けM心上》:“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也。”,孟子主張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靈活應變,如仁政需兼顧民本與秩序?!盾髯印ば奚怼罚骸岸Y者,所以正身也。”,主張通過禮法約束實現(xiàn)社會平衡。宋明理學:朱熹將“允執(zhí)厥中”與“存天理,滅人欲”結合,認為“中”是天理的本然狀態(tài);王陽明則從心學出發(fā),強調“心即理”,主張通過“致良知”達到內在的中和。 二、道家:自然無為的“守中”。 《道德經(jīng)》:“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老子主張順應自然,以虛靜無為保持內在平衡,反對人為干預。例如治國應“治大國若烹小鮮”,避免過度擾動?!肚f子·齊物論》:以“天鈞”“兩行”消解對立,認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主張超越是非對錯,在道的層面回歸自然之“中”。 三、法家:制度與權術的平衡。 《韓非子》:雖未直接論“中”,但強調法、術、勢的結合,主張通過嚴明法度與權謀制衡實現(xiàn)統(tǒng)治穩(wěn)定,如“刑賞二柄”需剛柔并濟。《商君書》:以變法追求“強國弱民”,看似極端,但實際暗含通過制度設計達到國力與民力的動態(tài)平衡。 四、墨家:功利主義的“節(jié)用尚同”。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jié)用”“節(jié)葬”,“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反對奢侈浪費,強調實用層面的適度,可視為對物質追求之“中”的實踐。 五、 名家與陰陽家:辯證與調和的“中”。 《公孫龍子·白馬論》:“白馬非馬?!?名家通過辯術揭示矛盾,間接體現(xiàn)對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認知。 《鄒子》:“陰陽相生,萬物更替?!标庩柤乙晕逍邢嗌嗫恕㈥庩栒{和解釋自然與社會規(guī)律,如董仲舒“天人感應”說中強調陰陽平衡為治國之本。 因此,中華民族文化秘密的核心-允執(zhí)厥中,不僅對自身修為有關,而且對治理國家,了解宇宙萬物,無所不通。中華民族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能悟到此秘密,簡直是中華民族的幸運,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基礎。 |
|
來自: 文化學者 > 《國學文化學研承繼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