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梨花 畫作/傅繼英 在傅繼英老師的書法作品中,"迎頭趕上"四字猶如劃破黎明前的黑暗的閃電,既閃耀著破局者的銳氣,又獵獵作響,如同逆風中的戰(zhàn)士揮舞的戰(zhàn)旗。這方寸之間的墨跡,不僅蘊含了書法藝術的精髓與靈魂,更凝聚了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精神密碼——面對重重困境,真正的勇士從不被起點的差距所束縛,亦不被當下的困境所困頓。他們以筆為舟,在時代的波濤洶涌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逆襲傳奇。 傅繼英老師的畫作中,“迎頭趕上”四字,每一筆都蘊含著銳意。其橫畫猶如利劍出鞘,鋒利無匹;豎劃仿佛戰(zhàn)旗高舉,直指蒼穹,而轉折之處則彰顯出金石撞擊般的震撼力。這種獨特的筆觸并非偶然為之,它恰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企業(yè)家的奮斗歷程——在深圳漁村尚且彌漫著咸澀海風之際,任正非便在簡陋的廠房內點燃了通信技術的星星之火;在國際芯片巨頭構筑技術壁壘之時,中芯國際的工程師們則在無塵車間里默默鑄就“中國芯”的承諾。他們與傅繼英老師筆下的“迎”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走之底雖蜿蜒曲折卻不失堅決,恰似在荊棘密布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踏出一條血路;“卯”字結構雖緊湊卻內含爆發(fā)力,宛如在狹小的夾縫中積聚著破壁而出的能量。 "趕上"二字的書寫軌跡,宛如人生逆旅的深刻隱喻。傅繼英老師運用枯筆書寫"走"字底部,其飛白之處透露出砂石磨礪的痕跡,令人不禁聯想到敦煌壁畫修復師李云鶴——他在大漠深處堅守六十年,用注射器精心呵護,將千年壁畫從風化的邊緣挽救回來。同樣令人感慨的是"燃燈校長"張桂梅,在滇西的山區(qū)創(chuàng)辦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4名女孩擺脫了"放羊娃"的命運標簽。 他們的故事與書法中的"辶"部首形成了奇妙的呼應:表面上看似迂回曲折的行筆路線,實際上是在積聚更為磅礴的勢能;偶爾出現的飛白,恰似命運賦予的榮譽勛章,彰顯著堅韌與不懈。 當我們把鏡頭適度拉遠,便會發(fā)現傅繼英老師的書法藝術早已跨越了傳統的藝術界限,它成為了一把解碼中華民族精神的密鑰。顏真卿《祭侄文稿》中所蘊含的悲愴之情,王羲之《蘭亭序》所展現的曠達之境,與“迎頭趕上”的時代銳意,共同構筑了一個豐富的精神譜系。這種傳承在當代社會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華為海思芯片團隊在重重封鎖中實現了“備胎轉正”的壯舉,航天人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將“嫦娥”探測器成功送上月球背面。這些當代傳奇事例都在證明:真正的破局者,不僅需要具備“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勇氣和膽識,更要有“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堅韌與毅力。 站在兩個百年的交匯點上回眸,傅繼英老師提出的“迎頭趕上”宛如一座指引心靈的燈塔。它啟示我們:困境絕非終點,而是重建與革新的起點;差距亦非束縛,而是衡量勇氣與決心的尺度。若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信念為墨,以不懈奮斗為筆,在時代的大紙上盡情書寫,那些曾經被視為無法逾越的鴻溝,終將變成通往成功之路的里程碑。這或許正是書法藝術所蘊含的最深遠的哲理——真正的藝術,始終是對生命潛能的挖掘,對命運束縛的掙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