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xí)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nèi)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呂氏春秋》 [戰(zhàn)國]呂不韋 43個筆記 點評 ◆ 2022/08/15 認為好看 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式的傳世巨著。他自己認為該書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三季春紀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季春紀·盡數(shù)》) ——大意: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fā)臭,轉(zhuǎn)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 原文: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 ◆ 2024/12/05發(fā)表想法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原文: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想要戰(zhàn)勝對手必須先戰(zhàn)勝自己,想要評價他人必須先正確評價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須先了解自己。 原文: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手執(zhí)韁繩馭馬如同編織花紋一樣。”孔子說;“明悉這句話的含義,就可以治理天下了?!?/p> 原文:“執(zhí)轡如組?!笨鬃釉唬骸皩彺搜砸部梢詾樘煜隆!?/p>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照《詩》中所悅的去做,舉止太急躁了吧!”孔予說:“這句詩不是說馭者動作急躁 原文: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孔予說:“這句詩不是說馭者動作急躁,而是說絲線在手中編織,而花紋卻在手外成形。”圣人修養(yǎng)自身,而大業(yè)成就于天下。 原文:謂其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動物就安身,大水深淵生成了,魚鱉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路的人就在樹蔭下歇息了。 原文: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蔭矣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治理國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蔽艺J為這是迂闊之言?!笨鬃诱f:“這不是迂闊之言?!?/p> 原文:為國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我聽說,在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到哪那里也會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別人那里也會有所失。 原文: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不出門卻把天下治理得很好,這恐怕只有懂得自身修養(yǎng)的國君才能做到吧! 原文:不出于門戶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做君主的方法很簡單,君主要奉行的原則就在近旁。最高的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別人尋求。 原文: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越向遠處尋求的,離開它就越遠,尋求它越花力氣的,失掉它就越遠。 原文: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失之彌遠。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使耳目適度,節(jié)制嗜好欲望,放棄智巧計謀,摒除虛浮偽詐,讓自已的意識在無限的空間中邀游,讓自己的思想立于無為的境界。象這樣,就沒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身心了。 原文: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途,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沒有什么危害自己的身心,就能略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夠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 原文: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那萬物,得道而后才能生成。 原文:凡彼萬形,得一后成。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適應(yīng)事物的變化,博大精深,不可測度 原文:故知一,則應(yīng)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德行就會彰明美好,與日月并列,不可熄滅。 原文: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豪杰賢士就會隨時到來,從遠方來歸,不可遏止;精神、元氣就會暢通,無所束縛,不可持守。 原文:豪士時之,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含重新返樸歸真,嗜欲容易滿足,所取養(yǎng)身之物少而有節(jié)制,不可支配 原文:故知知一,則復(fù)歸于樸,嗜欲易足,取養(yǎng)節(jié)薄,不可得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就會超脫世俗,怡然自樂,內(nèi)心潔白,不可污染,就會威武不能使他恐懼,嚴厲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 原文: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服也。 ◆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xí)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舉動與事合宜,隨著時勢應(yīng)酬交際,不可困窘,就會舉止依照禮數(shù),取與遵循事理,不可迷亂,就會言無過失,感于肌膚,不可改變,就會奸人窘困,賢者顯達,不可隱匿。 原文: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nèi)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wù),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shù),取與遵理,不可惑也。 原文: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nèi)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六戚四隱 ◆ 八觀六驗 四孟夏紀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能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原文:善學(xué)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十四孝行覽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做事情如果從根本做起,經(jīng)過一段時間必定能夠收效;從末節(jié)做起,必定是勞而無功。 原文:求之其本,經(jīng)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 十五慎大覽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此句強調(diào)因時易法的重要性,古今時勢不同,在制定法律法規(guī)的時候,必須明察當前的形勢,以當今人的欲求和社會狀況為依據(jù)。 原文: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慎大覽·察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別人,考察現(xiàn)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原文: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十九離俗覽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 ——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繩墨才取以為材,那是極少的,真那樣,宮室就建不成了。 原文: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一尺高的樹一定有樹節(jié),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原文: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王適。 二十四不茍論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茍論·贊能》) 大意: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善于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善于鑄劍的歐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個圣人。 原文: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 (《不茍論·自知》) 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準墨線;要知道方圓,一定要依靠圓規(guī)矩尺。 原文: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 ◆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wù)在自知。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堯有供想進諫的人敲擊的鼓,舜有供書寫批評意見的木柱,湯有主管糾正過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告誡君主的人所甩的搖鼓。 原文: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術(shù),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猶恐不能自知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楚成王、齊莊公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被殺,吳王,智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滅亡,宋、中山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絕國,晉惠公、趙括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被俘,鉆荼、龐涓、太子申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兵敗身死。所以沒有比不了解自己的過失更壞事的了。 原文: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鉆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于不自知。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楚成王、齊莊公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被殺,吳王,智伯因為不了解自己…… 原文: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鉆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于不自知。 ◆ 2023/12/15發(fā)表想法 掩耳盜鈴 原文:遽掩其耳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不愿別人聽到鐘聲是可以的,不愿目己聽到就是胡涂了。 原文: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 2023/0《呂氏春秋》 [戰(zhàn)國]呂不韋 43個筆記 點評 ◆ 2022/08/15 認為好看 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式的傳世巨著。他自己認為該書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三季春紀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季春紀·盡數(shù)》) ——大意: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fā)臭,轉(zhuǎn)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 原文: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 ◆ 2024/12/05發(fā)表想法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原文: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想要戰(zhàn)勝對手必須先戰(zhàn)勝自己,想要評價他人必須先正確評價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須先了解自己。 原文: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手執(zhí)韁繩馭馬如同編織花紋一樣?!笨鬃诱f;“明悉這句話的含義,就可以治理天下了?!?/p> 原文:“執(zhí)轡如組?!笨鬃釉唬骸皩彺搜砸部梢詾樘煜??!?/p>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照《詩》中所悅的去做,舉止太急躁了吧!”孔予說:“這句詩不是說馭者動作急躁 原文: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孔予說:“這句詩不是說馭者動作急躁,而是說絲線在手中編織,而花紋卻在手外成形?!笔ト诵摒B(yǎng)自身,而大業(yè)成就于天下。 原文:謂其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動物就安身,大水深淵生成了,魚鱉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路的人就在樹蔭下歇息了。 原文: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蔭矣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治理國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蔽艺J為這是迂闊之言。”孔子說:“這不是迂闊之言?!?/p> 原文:為國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讶艘詾橛匮砸病!笨鬃釉唬骸按朔怯匮砸病?/p>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我聽說,在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到哪那里也會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別人那里也會有所失。 原文: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不出門卻把天下治理得很好,這恐怕只有懂得自身修養(yǎng)的國君才能做到吧! 原文:不出于門戶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做君主的方法很簡單,君主要奉行的原則就在近旁。最高的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別人尋求。 原文: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越向遠處尋求的,離開它就越遠,尋求它越花力氣的,失掉它就越遠。 原文: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失之彌遠。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使耳目適度,節(jié)制嗜好欲望,放棄智巧計謀,摒除虛浮偽詐,讓自已的意識在無限的空間中邀游,讓自己的思想立于無為的境界。象這樣,就沒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身心了。 原文: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途,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沒有什么危害自己的身心,就能略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夠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 原文: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那萬物,得道而后才能生成。 原文:凡彼萬形,得一后成。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適應(yīng)事物的變化,博大精深,不可測度 原文:故知一,則應(yīng)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德行就會彰明美好,與日月并列,不可熄滅。 原文: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豪杰賢士就會隨時到來,從遠方來歸,不可遏止;精神、元氣就會暢通,無所束縛,不可持守。 原文:豪士時之,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含重新返樸歸真,嗜欲容易滿足,所取養(yǎng)身之物少而有節(jié)制,不可支配 原文:故知知一,則復(fù)歸于樸,嗜欲易足,取養(yǎng)節(jié)薄,不可得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就會超脫世俗,怡然自樂,內(nèi)心潔白,不可污染,就會威武不能使他恐懼,嚴厲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 原文: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服也。 ◆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xí)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舉動與事合宜,隨著時勢應(yīng)酬交際,不可困窘,就會舉止依照禮數(shù),取與遵循事理,不可迷亂,就會言無過失,感于肌膚,不可改變,就會奸人窘困,賢者顯達,不可隱匿。 原文: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nèi)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2022/11/30發(fā)表想法 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wù),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shù),取與遵理,不可惑也。 原文: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nèi)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六戚四隱 ◆ 八觀六驗 四孟夏紀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能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原文:善學(xué)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十四孝行覽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做事情如果從根本做起,經(jīng)過一段時間必定能夠收效;從末節(jié)做起,必定是勞而無功。 原文:求之其本,經(jīng)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 十五慎大覽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此句強調(diào)因時易法的重要性,古今時勢不同,在制定法律法規(guī)的時候,必須明察當前的形勢,以當今人的欲求和社會狀況為依據(jù)。 原文: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慎大覽·察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別人,考察現(xiàn)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原文: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十九離俗覽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 ——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繩墨才取以為材,那是極少的,真那樣,宮室就建不成了。 原文: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一尺高的樹一定有樹節(jié),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原文: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王適。 二十四不茍論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茍論·贊能》) 大意: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善于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善于鑄劍的歐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個圣人。 原文: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 2022/08/15發(fā)表想法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 (《不茍論·自知》) 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準墨線;要知道方圓,一定要依靠圓規(guī)矩尺。 原文: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 ◆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wù)在自知。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堯有供想進諫的人敲擊的鼓,舜有供書寫批評意見的木柱,湯有主管糾正過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告誡君主的人所甩的搖鼓。 原文: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術(shù),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猶恐不能自知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楚成王、齊莊公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被殺,吳王,智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滅亡,宋、中山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絕國,晉惠公、趙括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被俘,鉆荼、龐涓、太子申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兵敗身死。所以沒有比不了解自己的過失更壞事的了。 原文: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鉆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于不自知。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楚成王、齊莊公因為不了解自己的過失而被殺,吳王,智伯因為不了解自己…… 原文: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鉆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于不自知。 ◆ 2023/12/15發(fā)表想法 掩耳盜鈴 原文:遽掩其耳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不愿別人聽到鐘聲是可以的,不愿目己聽到就是胡涂了。 原文: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 2023/01/21發(fā)表想法 做君主卻不愿聽到自己的過失,不正象這種情況一樣嗎?不愿別人聽到自己的過失倒還可以。 原文: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惡人聞其過尚猶可。 二十五似順論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認識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錯誤的人的弊病,就在于不知卻自以知道。 ——指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智者。 原文: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原文: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 來自微信讀書 1/21發(fā)表想法 做君主卻不愿聽到自己的過失,不正象這種情況一樣嗎?不愿別人聽到自己的過失倒還可以。 原文: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惡人聞其過尚猶可。 二十五似順論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認識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錯誤的人的弊病,就在于不知卻自以知道。 ——指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智者。 原文: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 2024/07/01發(fā)表想法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原文: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 來自微信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