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作為各界文人喜愛的藏品,千百年來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早已不可估量。下面咱們來欣賞拍賣界出來的精品紫砂。 銘?。?.乾 2.隆 此壺圓蓋,壺口圓唇,束頸,肩部一側為三彎流,另一側為紅山龍形把。腹部敞闊,平地,底部內收一層形成圈足。腹部兩側委角開光,一側陰刻篆書御制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 溪煙山雨相空蒙,生衣獨坐楊枝風。 竹爐茗椀泛清瀬,米家書畫將無同。 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湏辨。 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 文末刻方圓“干”“隆”兩印。另一側堆繪山水人物圖。圖作繪疏木掩映茅屋,中有高士讀書,童子侍奉,茅屋前面的橋頭有另一執(zhí)傘人冒雨前來,遠處山雨蒙蒙,有巨源筆意。此壺為褐色砂泥燒制,陶土淘洗極為精鈿形制端莊典雅。 清乾隆 宜興窯御制紫砂描金山水詩文圓壺 款識:御制雨中留余山中即景,徑穿玲瓏石,檐掛崢嶸泉,小許亦自佳,昨來龍井邊。 乾隆帝一生政績卓著,文治武功,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是極有追求。宮中陳設之物常能見到乾隆帝的御制詩文,許多器物他也親自參與設計。乾隆帝好茶事,據傳曾御制頌茶詩二百逾首,從采茶、制茶以至煮茶無一不述。每年正月,并召內廷大學士、大臣、翰林等至紫禁城重華宮,御賜茶宴,品茗聯(lián)句,君臣同樂。此件紫砂描金山水詩文圓壺是難得的乾隆宮廷御制,詩文中記錄了由茶而牽引出的往日南巡之憶,湖光山色欣然躍于眼前。壺身以描金裝飾,使文雅之器又增添富麗堂皇之感。壺頸甚謹甚細的描線裝飾可見宮廷規(guī)模的嚴謹。懸露型鈕、三彎流、圈足無一處不精。壺身一面描金篆書節(jié)錄乾隆帝在龍井所做詩文《雨中留余山中即景雜詠》,文字端莊典雅。另一面以四王南宗之風繪遠湖、青山,近處叢樹競蒙,巖石層迭,點點新苔。畫中有一小亭。亭中、畫中皆無一人一一因那人正在即壺賞畫回溯當時在龍井的詩情妙境。 宮廷所制,常為一個系列??蓞⒁妰砂巡聦m舊藏清乾隆_宜興窯描金山水詩文方壺。一把與本拍品為同一首詩,繪畫略有不同,另一把,是乾隆帝有感花港觀魚的紀游詩,可資參考。方壺有多把可參,圓壺卻殊為少見,本件御制紫砂描金山水詩文圓壺是近年收藏領域中不可多見的紫砂珍品。銘文:笠蔭壺泛我渴,飲之延年。辛巳小春曼生銘。 印款:1.阿曼陀室 2.彭年 笠蔭壺,曼生十八式之一?,F藏上海唐云紀念館的一把楊彭年制曼生壺,形制款識與此壺如一,其銘曰: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銘文思辨有趣,禪味橫生。 此壺銘曰:“笠蔭壺泛我渴,飲之延年。辛已小春曼生銘,蓋二壺作于同時,且與東坡居士詞中“料峭春風”相應,想來曼公感于春寒,有瀟灑于塵世風雨之意,故作斯壺。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曼龔、曼公、恭壽、翼盒、胥溪漁隱、種榆仙吏、種榆仙客、夾榖亭長、老曼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其工詩文、善書畫,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黃。為西泠八家之一??夹烈褳?821年,陳鴻壽卒于1822年,風燭之際而筆力尚健,腕底功夫非凡俗可覷。其字運筆如刀,筆劃方折,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如摩崖碑版,鏗鏘可發(fā)金石,幽眇可感鬼神。此壺銘文用刀大膽,與書法相得益彰,正所謂“壺隨字貴,字依壺傳?!?/span> 而楊彭年搏埴陶土出神入化,塑斗笠之形,得蔭蔽歸隱之意,如東坡灑脫不羈,憨態(tài)可掬。此壺中部內斂束腰,上部嵌入壺蓋,下部敦厚寬穩(wěn),把曲流直,鈕如合浦之珠,布局天然,樸拙可愛。 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制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傳說他姓龔,名春。后來受到金沙寺僧的啟發(fā),模仿樹樁自然嶙峋的姿態(tài)制成此型制的壺,其古樸可愛的造型受到廣泛的喜愛,因制者名字的諧音而稱“供春”壺。成壺之形制后來廣泛流傳,清代以來諸多紫砂高手多有承習。如黃玉磷,裴石民,汪寅仙,徐漢棠等都對供春做過研究和仿制,他們萬變不離其宗,都按照原來供春原作進行仿制。 此件供春選料上乘,壺身斑駁嶙峋,一如傳統(tǒng)制式,其包漿瑩潤,把玩于指掌之間,小巧可愛。底中部圓形內凹刻供春二字,單刀直入,執(zhí)刀如筆,字跡勁挺秀雅。題刻:“飲之太和 癸未春月 石生氏刻”“佳茗相品次 方知靜者深 陽羨逸云山人書并刻” 此壺為顧景舟1943年經典之作。紫泥制成,色澤溫潤古雅,包漿自然古樸。壺足、壺腹、壺頸、壺蓋、壺鈕,乃至壺流與壺把兼以四方側角構成,實為八方。壺鈕至圈足自上而下八根線條將壺身分為八面,壺蓋、壺流、壺把與圈足順其巧妙延續(xù),形成即協(xié)調又穩(wěn)重之態(tài)。圈足八方四凹更使壺之整體在穩(wěn)重之中顯得精巧靈動。在八方之中透以圓意,使人觀之有敦厚、渾穆、圓融的意境。紫砂茗壺造型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歷來就有“方匪一名,圓不一相,文豈傳形,賦難為狀”之譽,“方圓”變化之奧妙,全在這一把茶壺之中。紫砂方器不同于圓器的拍打成型,而是用不同的泥片鑲接成型的。這種成型方法對制壺者的技藝要求甚高。稍有差錯,則氣勢和神韻盡失。顧老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對質量把關嚴格,所制之器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一生所制紫砂壺的數量不多,能擁有一把顧老的紫砂壺,堪稱幸運。 此壺造型端雅流暢,特別是肩部棱線讓整把壺圓潤中透出力度,氣韻貫通,不見絲毫脹滯,而此全憑手工而成,手法技藝之高超可見一斑,大師手筆,果真名不虛傳 此壺原為海上收藏大家龔心釗舊藏。龔氏所藏文物,必有精致考究之包裝,如此壺就有度身定做的癭木囊匣,面板陰刻填金古物名稱及“合肥龔氏瞻麗齋記”鑒藏印,內襯精致的織錦包面,臥囊以柔軟的絲綢填墊,制作精良,本身亦可作為單獨的藝術品欣賞,收藏家對文物的愛惜之情表露無遺。囊匣內貼有先生手書的考證文字及鑒藏印章,不單說明此壺的珍貴,先生嚴謹審慎的個人收藏風格,也體現出他雅致的文人情懷和品味,同時也是他個人氣質和修養(yǎng)的表露,所謂“雅玩”,當是如此,值得我等后輩學習。 民國三十七年(1948) 「為君傾一杯,狂謌竹枝曲。相明先生。吳倩并題」、 「湖帆」 壺壁刻銘 「顧景舟」 壺蓋篆印 「戴相明」 壺底篆印 —顧景舟,在四○年代末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云、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chuàng)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yǎng)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制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余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吳湖帆。相明壺底印是王仁輔刻的「戴相明」三字方章,蓋印是任書博刻的「顧景舟」款,另四把則鈐上任書博篆刻的「顧景舟」底印、王仁輔篆刻的「景舟」蓋印?!割櫨爸邸怪钢邸棺源藛⒂谩嘏鬏p舟運滬,戴相明攜壺坯隨江寒汀至吳湖帆家書畫,吳湖帆飽墨執(zhí)筆懸腕在五把壺坯上各題詩句,四把壺上各畫型態(tài)相異之竹枝,第五把壺則由江寒汀畫寒雀一只相贈吳湖帆。畫成,仍由戴相明交貨船帶送顧家,由顧景舟親自鐫刻。陶藝一絕,書畫一絕,篆刻一絕,珠聯(lián)璧合,完美至極。相明壺刻字為「為君傾一杯??裰g竹枝曲。相明先生。吳倩并題」;寒汀壺刻字是「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寒汀兄屬。吳倩并題」;唐云壺刻字為「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并題」;景舟壺刻字為「但為清風動。乃知子猷心。景舟先生。吳倩并題」,四把石瓢壺上風動疏竹畫之落款皆為「湖帆」二字,湖帆壺刻字為「細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為余畫茶壺。倩自題」壺上孤雀雪梅畫之落款為「湖帆道兄正畫。寒汀」。紫砂史上剛柔相濟的五把石瓢壺于此留名,據顧景舟胞弟顧陸洲回憶,曾跟隨顧景舟由戴相明陪同前去看望江寒汀,顧、戴、江……等人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顯示出其間的深厚交誼。 石瓢壺原是紫砂傳統(tǒng)造型。顧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創(chuàng)出自我,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型的流暢舒展,反復權衡比例的協(xié)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顧景舟制石瓢壺乃智欲其圓、行欲其方的砂壺珍品。 此壺以上等天青泥摶製,胎成栗色,堅潤凝麗。壺身扁圓,周身精塑波浪筋紋線條,律動有秩。此式慣稱魚化龍式,壓蓋上有贔屭坐頂,其背為鈕,傾注出湯時,輒探頭吐舌,奇思妙想,超逸絕倫,為全器最勝處。龍龜泅水,牽扯出蓋面雲水紋,蕩漾至壺身,漾至一灣流,會於捺底足正中心。壺身以堆泥、貼花、刻繪手法,於壺身兩側飾以一龍一魚,魚噓氣跳波,尚未登門化龍;龍則半隱於水波間,探首吐珠,其尾現於壺把。全器氣度端穩(wěn),泥飾毫不含糊,線面清晰,活靈活現,實為佳製。蓋內鈐「大亨」二字橢圓小章。 魚躍龍門,過而為龍此壺通身作海水波浪云紋,線條流利,簡潔明快。壺身一側浮雕鯉魚在海浪中吐三連珠;另一側海浪中伸出一游龍戲珠,神韻生動。壺蓋也有一活動赑屃蕩出浪花,龍舌伸縮吐注,妙造天成。配以龍麟執(zhí)柄,渾成一體,技藝超群。魚化龍壺式為邵大亨所創(chuàng),其影響源遠流長,從晚清黃玉麟至民國七老,直到當代,壺型與細節(jié)幾乎沿襲大亨魚化龍為模版。 邵大亨(1796-1850):活躍于嘉慶道光年間,宜興上袁村人,是繼陳鳴遠以后的一代制壺大家,其制壺以氣韻見長,所作多簡潔莊重,氣度不凡。清代高熙在《茗壺說贈邵大亨君》稱:“其掇壺,頸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晌者之譏,識者謂后來居上。嘴注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谏w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出。氣眼外小而內巨,如喇叭形,均無窒塞不通之弊。且貯佳茗,經年嗅味不變。此皆前人所未逮者”。顧景舟大師也認為“大亨壺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大亨壺在清代已被珍若拱璧,歷來深受藏家珍愛,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譽。出版:《壺藝寶典》P24,盈記康人工藝出版社,鶴峰陶藝、盛和堂主編,1993年;《紫砂風云》 P46-47,居仁堂出版,陳其鳳主編,1996年。景舟手制、歷下美林(底款);顧景舟(蓋款);壺叟(把款);舟(腹款) 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戊辰三月景舟美林制。此壺為一九八八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制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梁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系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wěn)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于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字體書寫流暢、嫻熟、功力深厚,為此件作品增添了活力。全器以典型的清初含砂朱泥(硃砂)搏制,砂礫堅致,泥色赭紅,窯火克諧,寶光瀲艷。近觀細審則見泥細砂粗,薄皮厚肉,瑩潤動人,恰如瓜皮質感,康熙特有的泥料氣息流貫全器。因壺身較高,陳鳴遠借鑒明季陶罐技法,將壺身分成瓜頸、瓜腹、瓜底三段結構,上下接合。下段壺身飽滿如球,張力充盈內蘊,棱瓣筋囊起伏相生,線面在收勒與飽脹之間,如呼如吸,有筋有肉,光影流轉,神采奕奕。參閱:《宜興紫砂珍賞》第67頁,圖36,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1月。文薈菁英—和正齋宜興紫砂珍藏》第48-51頁,圖3,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2年。陳鳴遠(1648-1734):號寉邨,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清初宜興上袁村人。睽諸清初以降的宜興史料,陳鳴遠的盛名未曾稍歇。在歷來宜興陶人當中,陳鳴遠的陶藝品位獨占鰲頭,作品迭翻新樣,卻又古韻盎然,可謂融古鑄新,兼?zhèn)渲谱鞴馑?、筋紋及花貨三類造型的技能于一身,尤其善制自然型茶具、文房雅器,創(chuàng)作靈感汲取自江南田園,其象生作品風格自然寫實,幾可亂真卻又極富巧思,堪稱是塑鏤兼長、技藝超群的全能陶藝大家,開創(chuàng)了有清一代壺藝文麗工巧的風格景舟制匋(底款);景舟(蓋款) 一九八○年九月十七日過宜興訪景舟老友贈此以為紀念,老藥記。參考:《紫砂風云》P62-63,居仁堂出版,陳其鳳主編,1996年;《當代紫砂名陶錄》P67,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出版,黃怡嘉主編,2006年。說明:壺身文字為唐云書畫,景舟刻。 此壺為顧景舟1980年所作,造型大氣沉穩(wěn)。壺身二面分別刻有“一九八0年九月十七日過宜興訪顧景舟老友贈此以為紀念,老藥”及翠竹數片。字體古樸老辣,如螭松古柏,翠竹卻似雨后新枝。是著名美術大師唐云所筆,極為難得。 唐云(1910-1993),生前擔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代院長等職。一生好壺、藏壺,更愛在壺上賦詩作畫,其作品一直受收藏家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