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陽的街邊小館里,菜單上赫然列著一道'老干部招待菜'。初聽這名號,還以為是什么山珍海味、國宴級別的大菜,結(jié)果端上來一看——紅薯粉條、韭菜、綠豆芽、雞蛋,炒成一盤,配幾張面皮,卷著吃。我一時(shí)恍惚:這菜名和內(nèi)容的反差,堪比'老婆餅里沒老婆','夫妻肺片里沒夫妻'。 ![]() 關(guān)于這道菜的出身,坊間流傳幾個(gè)版本。有人說,當(dāng)年某機(jī)關(guān)食堂的大廚被臨時(shí)通知要招待領(lǐng)導(dǎo),可廚房只剩粉條、韭菜、豆芽和雞蛋,于是急中生智,一鍋亂炒,美其名曰'招待菜'。領(lǐng)導(dǎo)吃得滿意,問:'這菜叫什么?'大廚一緊張,脫口而出:'干……干部招待菜!'從此,這道'臨時(shí)工'級別的菜,莫名其妙地戴上了'老干部'的帽子。 ![]() 也有人說,這菜原本叫'干煸粉條韭菜',結(jié)果某天菜單被雨水打濕,'煸'字糊了,只剩下'干部',老板懶得改,索性將錯(cuò)就錯(cuò)。反正名字越唬人,生意越好做。 ![]() 這道菜的食材,樸素到連菜市場大媽都會心疼——紅薯粉條(必須是那種煮久了會粘鍋的)、韭菜(要嫩,但不能太嫩,否則炒完像草)、綠豆芽(短粗肥白,太長的像在演恐怖片)、雞蛋(最好是土雞蛋,如果沒有,普通雞蛋也會假裝自己是)。辣椒可選,但如果你不加,這道菜的靈魂就少了一半。 ![]() 做法簡單到令人發(fā)指: 1. 粉條泡軟,韭菜切段,豆芽洗凈,雞蛋打散。 2. 熱鍋倒油,雞蛋炒成金黃碎塊,盛出備用。 3. 再倒油,豆芽、韭菜下鍋,翻炒兩下,粉條入場,雞蛋回鍋。 4. 醬油、鹽、辣椒一通亂撒,炒勻出鍋。 整個(gè)過程不超過五分鐘,快得像是怕食材反悔似的。火候是關(guān)鍵——豆芽要脆,韭菜要香,粉條要彈,雞蛋要嫩,四者缺一不可。炒過了,像吃抹布;炒生了,像在啃草。 ![]() 最妙的還不是菜本身,而是它的吃法——用面皮卷著吃。薄薄的面皮攤在掌心,舀一勺菜放上去,左右一折,底部一兜,像個(gè)迷你包袱。咬下去,先是面皮的柔韌,接著是韭菜的沖、豆芽的脆、粉條的滑、雞蛋的香,辣味則像埋伏在暗處的“刺客”,突然殺出,讓人猝不及防。 ![]() 走出店門,夕陽正好,街邊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我想,這道菜最大的幽默,或許就在于——它明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卻偏偏頂著個(gè)唬人的名號,活得理直氣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