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膝關節(jié)類風濕關節(jié)炎、骨折、出血、長期制動及滑膜切除等原因均可導致膝關節(jié)內部粘連,失去主動及被動活動,稱之為膝關節(jié)強直;膝關節(jié)強直可分為伸直型強直和屈曲型強直,其中以伸直型多見。
【臨床表現(xiàn)】
病人的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或喪失活動能力,屈伸活動度在0°~10°,單側關節(jié)伸直型強直可出現(xiàn)跛行,髕骨失去活動度及關節(jié)被動活動時可捫及磨砂感;部分患者可伴有關節(jié)疼痛。
【診斷依據(jù)】
1.膝關節(jié)主動、被動屈伸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
2.既往有膝關節(jié)骨折等外傷史或滑膜、韌帶及半月板切除等手術史及類風濕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病史。
3.查體示髕骨無動度,膝關節(jié)活動時可捫及磨砂感。
【治療依據(jù)的理論】
依據(jù) 針刀醫(yī)學關于閉合性手術的理論以及軟組織損傷動態(tài)平衡失調的理論,應用針刀松解粘連攣縮的組織,重新恢復膝關節(jié)的力學平衡狀態(tài),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治療目的。而且,運用閉合性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小,不易造成再次粘連,因此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體位】
以仰臥位為主。做膝前部手術取仰臥位;做胭部手術則用俯臥位;在做手法時,可隨時按需要改變體位。
【體表標志】
①髕骨上、下極及兩側緣。
②股四頭肌腱正中線與兩側緣當股四頭肌用力時,在髕骨上方可捫及寬厚有力的股四頭肌腱及兩側的邊緣。
③髕韌帶髕骨下極至脛骨結節(jié)的韌帶,捫之突出而堅靭,可以看到,也可以摸清。
④膝關節(jié)內外側間隙當膝關節(jié)屈曲時,髕骨下極水平線的兩側為膝關節(jié)間隙。可將兩手指(拇、示指)分別置于關節(jié)兩側,然后屈曲膝關節(jié),可清楚捫及關節(jié)間隙。
⑤胭窩(圖4-22-18)位于膝關節(jié)背側面,即關節(jié)的屈側,是一個上長下短的菱形窩。其外側界上端為股二頭肌外側頭,下端為腓腸肌外側頭;內側界上端為半膜半腱肌腱,下端為腓腸肌內側頭。
⑥胭橫紋在胭窩部正中皮膚可見橫行的胴橫紋,它相對應的是膝關節(jié)間隙。因此,胭橫紋兩端上方的骨突即為股骨內、外上髁;而其胭橫紋兩端下方的骨突即為脛骨內、外側髁。
【定點】
①髕上股直肌正中線上點可定1~4點,各點間的距離在20~30mm為宜。此線上的定點分為兩部分,即:
A.髕骨上緣正中點松解髕周韌帶。
B.髕上股四頭肌正中線各點松解股四頭肌,特別是松解股中肌與髕上囊、前髕上脂肪墊、后髕上脂肪墊的廣泛粘連。這是膝關節(jié)強直針刀閉合型手術中最關鍵的操作。
②髕上股四頭肌腱兩側緣點可各定2~4點,每點間距為20~30mm,松解股四頭肌粘連。股四頭肌中線點是由中間向兩側進刀,而兩側緣點是由兩側向中線進刀,目的是一樣的,方法不同。依不同情況,二者可選擇其一。

③髕骨兩側緣點內、外側各1~3點,一般兩點間可相間15~20mm即可a松解髕副韌帶。
④髕骨下極點定1點,松解髕下脂肪墊與髕骨的粘連。
⑤髕韌帶中(或髕韌帶兩側緣)點定1點,松解髕韌帶與髕下脂肪墊。
⑥胭窩部粘連點
C.股骨內上髁點在菱形窩橫徑上兩端的稍下方可捫及股骨髁,在股骨內上髁的中點稍下方定1點。松解腓腸肌內側頭附著點的粘連。
D.股骨外上髁在股骨外上髁上定1點,松解腓腸肌外側頭、胭斜韌帶的粘連和攣縮。
E.脛骨內側髁在胭橫紋的稍下方,可捫及膝關節(jié)隙,關節(jié)隙兩端的下方為脛骨內、外側髁’在內側髁上定1點,松解半膜半腱肌及胭斜初帶的粘連。
F.脛骨外側髁點
⑦腓骨小頭上點松解股二頭肌、胭斜韌帶的攣縮。
⑧切口的瘢痕粘連攣縮點依瘢痕不同狀態(tài)和粘連、攣縮的程度可定多點。定點時應注意,盡量不要把點定于瘢痕線上,應定點于瘢痕線旁3~5mm處。這樣,不會在剝離時將脆弱的瘢痕撕裂。如有撕裂,裂口大時需縫合,對整個手術將產生不良影響。其粘連情況有以下兩種:
G.線型粘連。
H.片型粘連。

⑨其他粘連點膝關節(jié)鄰近部位的肌、腱、腱圍結構等組織器官有粘連、瘢痕和攣縮改變者,亦應同時定點,予以松解處理。

⑩股四頭肌本身粘連攣縮點這些點,在術前一般是無法確定的。只有在手術中做相應手法時才能發(fā)現(xiàn)這些妨礙關節(jié)活動的粘連攣縮點。因此,這些點都是根據(jù)當時情況而定,無一定的規(guī)律性。然而,有時這些粘連攣縮點的處理卻是非常有效地解決了關節(jié)的活動問題。
以上各點,可依不同病情給予不同的組合,靈活使用,所以不可死搬硬套。
【針刀操作】(圖4-21~23)
髕上股直肌正中線上點這條線上各點的操作可分為兩種情況,即髕骨上緣正中點和髕骨以上正中線上各點的操作有所不同。
A.髕骨上緣正中點此點多以I型刀操作。
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膚,勻速推進,直達股骨骨面。先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直到刀下有松動感。然后,將刀柄向頭側傾斜,刀鋒指向髕骨上緣正中,深人達髕骨骨面。調轉刀口線90°,深人至髕骨上緣內側面,切開髕周韌帶,刀下有松動感為止,出刀。
B.髕上正中線上各點多以Ⅱ型和Ⅲ型刀進行操作。
髕上正中線上操作如下: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膚,勻速推進,直達股骨骨面。放松刀柄,令刀體自然浮起,固定針刀于自然浮起的位置上,即股骨骨膜外。先縱行疏通1~2下,再將刀體向側方傾斜,幾乎與水平面平行,刀鋒向髕上囊的外側,到髕上囊的邊緣處為止,行通透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每點均如此操作。
髕上股四頭肌兩側緣點操作如下: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膚,通過股四頭肌腱,直達股骨骨面。刀柄向遠中面?zhèn)确絻A斜,與前正中矢狀面呈15~30°角(即與股骨面平行)。刀鋒深人至股四頭肌腱的中線部,行通透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余下各點均同樣操作。對側各點亦同法操作,只是方向相反。

③髕骨兩側緣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刺人達髕骨骨面。調整刀鋒至髕骨內側面邊緣,刀口線與髕骨緣平行,切開髕副韌帶。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髕骨緣所定各點均同法操作。
④髕骨下極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膚,直達髕骨下極骨面。刀柄向肢體遠端傾斜,幾乎與皮面平行,刀鋒深人至髕尖內側面,調轉刀口線90。,切開剝離脂肪墊與髕骨下極內側面的粘連。


⑤髕韌帶中點與髕鈿帶損傷操作相同,請參閱第二篇相關章節(jié)。
⑥腘部粘連點:
C.股骨內側髁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膚,勻速推進,直達骨面。讓刀鋒自然浮起,固定刀體,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
D.股骨外髁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膚,直達骨面。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
E.脛骨內側髁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焖俅倘似つw,直達骨面。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
F.脛骨外側髁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焖俅倘似つw,直達骨面。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
⑦腓骨小頭上點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膚,直達腓骨小頭骨面。調整刀鋒至腓骨頭尖部,穿過股二頭肌腱,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
⑧瘢痕粘連攣縮點此瘢痕指開放性創(chuàng)口、手術切口所致的瘢痕。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焖俅倘似つw,試探式勻速推進,直達瘢痕之底部(可能是軟組織,也可能是骨組織)。以下的操作可分為兩種情況:
G.線型瘢痕瘢痕較小者,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瘢痕被松解。
H.片型瘢痕瘢痕較大者,先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瘢痕并未被松解;進一步則需松解大片瘢痕。先將刀體向瘢痕中心線的一側傾斜,幾乎與皮面平行,深入至側方的瘢痕中,行通透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瘢痕的另側同樣處理。
⑨其他粘連點此粘連點包括膝關節(jié)遠隔處的粘連點。如這些粘連點有礙關節(jié)活動也應予以疏通剝離。
⑩股四頭肌攣縮點這些點,在術前不易估計到。但在術中,如果當松解術完成后,仍不能使關節(jié)改善活動功能的話,說明膝關節(jié)尚存在瘢痕、攣縮、粘連之處。此時,要在股四頭肌上尋找較重的瘢痕,攣縮、粘連點’只有把它們松解開才能達到整個膝關節(jié)松解的目的。當找到這些緊張點時,可在股四頭肌上給予縱、橫疏通、剝離或橫行切開剝離,往往立竿見影。
【手法操作】
①執(zhí)行手法
操作的條件一是針刀閉合型手術對膝關節(jié)周圍的粘連、瘢痕和攣縮松解得比較徹底,只有較少的粘連時;二是具有良好的肌松弛,往往在較好的麻醉下進行;三是應有良好的保護’要保護好膝關節(jié)上、下的骨骼不受損傷。
②手法扳動:
A.仰臥位實施手法將患膝置于手術臺邊緣,使膝關節(jié)胭窩橫線與臺邊平行,一助手保護好股骨下端,施術者一手握住脛骨上端,一手扶持小腿的下段,以漸進的施力方式,逐漸增加屈曲力度使膝關節(jié)增加屈曲度數(shù)。如股四頭肌確實緊張,可找到最緊張的部位予以松解,達到改善膝關節(jié)屈曲度的目的。如果膝關節(jié)巳近屈曲90°的狀態(tài),可改變體位,以屈髖、屈膝位,繼續(xù)進行手法操作,直到膝關節(jié)屈曲最大限度為止。
B.俯臥位實施手法病人俯臥位,一助手雙手保護股骨下端,施手法者握住小腿中下段,緩慢屈曲膝關節(jié),并逐漸加力,使膝關節(jié)屈曲至最大限度。
③外固定
當手法扳動結束后,給予膝關節(jié)屈曲外固定。其方法可自己選定。常用的方法是“8”字繃帶固定法。先將患肢小腿下1/3和大腿上1/3以棉墊和手術巾包好。然后,屈曲膝關節(jié)至最大限度,以繃帶(3裂寬度)做連續(xù)“8”字固定。此固定不得壓迫血管和神經。
【術后藥物治療】
因為本手術屬大型骨科手術,在針刀閉合型手術中,屬侵襲較大者,而且進人關節(jié)腔,故一切均按照骨科術后處理原則進行。
①給予足夠的止痛藥物。如病人疼痛較重,應給予足夠的止痛藥物,量應足,時間應及時。只有這樣才能使病人休息好,康復好。
②給予有效的止血藥物三天。
③給予預防感染的藥物預防感染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除在無菌操作上嚴格要求外,必要時也可以給予足量有效的抗菌素3~5天。
【護理與康復鍛煉】
1、注意觀察生命體征和變化病人返回病房后,要對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及時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等,及時發(fā)現(xiàn)病人的異常變化,及時處理。特別是麻醉尚未消失時,更應仔細觀察。
2、密切觀察患肢血運情況患肢的血運與肢體的位置、固定物的位置和松緊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有時固定物特緊導致血運障礙者,需及時調整松緊度,即要保持循環(huán)正常,也要保證肢體固定的角度。有時,由于固定物未加襯墊,直接壓迫皮膚,很易發(fā)生血運障礙,值得注意。
3、密切觀察患肢感覺改變這里有兩個方面,一是疼痛較重,一是無疼痛。這都不是很正常的表現(xiàn)。術后疼痛,一般來說都要有,但劇烈疼痛就要提高警惕,要認真檢查肢體的循環(huán)狀況,神經有無受壓的表現(xiàn)。當除外神經受壓和血供不良情況后,可以給予足量止痛藥物。
4、如有硬膜外導管,要注意無菌管理,避免污染。
5、一般在一、二天后可以下地站立,三天后可以下地行走,做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在功能鍛煉時,不管做多少次,關鍵是要把動作做到位,應做到關節(jié)的最大屈曲和伸直度,以保證關節(jié)功能的順利恢復。
【注意事項】
1、外傷、術后的關節(jié)強直是醫(yī)療上的一大難題,膝關節(jié)尤其如此。故在選擇適應癥時一定要慎重。不符合條件者,如關節(jié)已有骨性融合、關節(jié)間隙特別狹窄(似乎無關節(jié)間隙)時不宜做針刀閉合型手術。在不具備條件時,如皮膚瘢痕大,粘連重,皮膚長度不夠等情況下,應先做各局部松解治療,待條件成熟時再做關節(jié)松解術。
2、既然關節(jié)強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而強直的關節(jié)情況又千差萬別,因此不能希圖所有病例在一次針刀閉合型手術中解決全部問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別對待。也就是說,不能一味勉強要求一次針刀閉合型松解術后達到完全正常狀態(tài)。如果強直確實特別嚴重,則可以通過分次手術來處理。這樣即符合客觀實際,更符合病人的利益。相反,一味追求一次成功的做法,往往會出現(xiàn)失誤或造成嚴重的副損傷,那時,則悔之晚矣。
3、同骨科關節(jié)手術一樣,認真做好術前的備皮、消毒及嚴格的無菌操作,嚴防感染。一旦出現(xiàn)感染將前功盡棄,這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4、對于關節(jié)周圍重要的神經、血管解剖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一定要避免坐骨神經或腓總神經、脛神經的損傷。
5、要充分估計到骨質疏松的程度,這對手法扳動時的力度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嚴重的骨質疏松,在實施手法時,隨時可產生病理性骨折,而且完全可能并沒有響聲。所以,在施行手法時用力一定要柔和,增加力度時要循序漸進,不可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并發(fā)癥。為了及時發(fā)現(xiàn)副損傷,在膝關節(jié)矯正術后應及時攝膝關節(jié)正側位片,如有損傷也可以盡早處理。
6、術后要嚴密觀察病人的全身狀態(tài),更要細致觀察患肢的皮膚溫度、膚色、動脈搏動及感覺改變,及時發(fā)現(xiàn)神經、血管并發(fā)癥。
7、病人下地以后,關節(jié)有接觸痛或有足跟叩擊痛而高度懷疑骨折時,要及時攝取X線片,早期發(fā)現(xiàn),妥善處理。
8、術后功能鍛煉是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的重要步驟,不可小視。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刻苦進行功能練習,才能保證關節(jié)功能的正?;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