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由人物和事件構(gòu)成的。很多歷史人物在事件演進的過程中湮沒了,但不代表彼時這些歷史人物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翻起浪花。恰恰相反,這些被湮沒的人物往往構(gòu)成了歷史發(fā)展的支脈,讓長河百轉(zhuǎn)千回、曲折演進。盡可能還原這些浪花才能看清歷史發(fā)展的本身。 ——信史留痕 1927年4月初,以虞洽卿為代表的江浙財閥,為蔣介石開出6000萬元的“誘惑”支票,并立刻兌現(xiàn)300萬元首期,只要蔣氏能保證清共、保護江浙財團在上海的利益,就逐筆兌現(xiàn)。四一二政變當日,即又兌現(xiàn)700萬銀元。要知道,整個國民政府在1924~1927年間從蘇聯(lián)獲得的天量資助不過是3000萬金盧布(大致相當于2700萬銀元)。 有了這些錢,蔣介石擁有了足夠的資本實力發(fā)動清黨。 一、清黨名單的發(fā)布: 1927年4月2日,在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會議上,有7名正式委員參加,分別是張靜江、吳稚暉、蔡元培、古應(yīng)芬、陳果夫、李石曾、鄧澤如(原會議記錄上無此人,后通電上有,確參與此事),候補委員2人李宗仁、黃紹竑參加。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共有12名正式委員,此會議超過半數(shù),不像武漢政府之后詬病那樣、實為有效會議了(有很多歷史書也以人數(shù)黑這次會議,其實錯了,清黨在當時國民黨內(nèi)有土壤。)。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發(fā)布了那份臭名昭著的“四一二清黨通緝197人名單”。 筆者一共收集到三份“四一二清黨通緝名單”,分別是根據(jù)原始會議記錄印刻名單、臺灣 版李云漢著《從容共到清黨》提供名單、4月19日當時報紙載名單。三份名單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每一份都有名字的錯訛需要訂正。三份綜合起來,就大差不差了。本系列文章均以原始會議版本進行訂正后加以評議: 此版本最大的問題是劉少奇寫成了孫少奇,李汩之應(yīng)為李泊之,江仕祥即是其他版本的江佑群。而臺版則是江仕祥、江佑群重復(fù),少了一個重要人物顧孟余。 全部名單197人中有7人因為時代久遠的緣故,更可能是因為錯字別字,查不到相關(guān)資料。剩下的190人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本文及后續(xù)系列文章,將以這190人的傳奇故事,敘述一段大革命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 二、清黨名單中的國民黨左派統(tǒng)計: 190人中,有國民黨左派29人,其中7人在國民黨中央任職,分別是國民黨二屆中央執(zhí)委徐謙、顧孟余、彭澤民、候補執(zhí)委鄧演達、陳其瑗、監(jiān)察委員柳亞子、候補監(jiān)察委員鄧懋修。 四一二之后這些人的結(jié)局是: 7人在后期參與創(chuàng)建了農(nóng)工黨:鄧演達、彭澤民、徐謙、江董琴、陳啟修、邱學(xué)訓(xùn)、孫靖華。同時參與該黨還有我黨的四位早期大佬:譚平山、章伯鈞、彭澤湘、劉伯垂。當時鄧演達等人與汪精衛(wèi)武漢政府的主要分歧就是對待工農(nóng)運動的態(tài)度,起名農(nóng)工黨,意義不言自明。 5人在后期加入民盟或民革:鄧希禹、查人偉、光明甫、陳其瑗、柳亞子(曾提出入我黨,被建議留黨外)。 曾提出入我黨申請,被建議留黨外2人:李春濤(1927年犧牲)、鄧懋修(1932年去世) 革命低潮期毅然加入我黨的3人:郭沫若(1927)、李筱亭(1928)、張曙時(1932) 在野從事文教學(xué)術(shù)等職業(yè)的5人:羅馭雄、潘谷公、梁紹文、范鴻勛、李榮植 從政跟蔣一直不對付的2人:顧孟余、丁濟美(1948年被蔣開除國民黨黨籍) 只有4人選擇了跟蔣:陳良、孔韋虎、張德鐘、羅貢華。前兩人是黃埔軍校特別黨部的,清黨時誤入名單。所以左派名單中后來真正跟蔣走的少之又少。 其中在建國前犧牲的:漆樹棻(1927)、李春濤(1927)、孫靖華(1930)、鄧演達(1931,被蔣介石秘密殺害)、江董琴(1933,被地方軍閥暗害)。 其他人員個別老病去世,多數(shù)活到了建國后。 實際左派中因為四一二清黨犧牲的就漆、李兩位,占比低于7%,明顯好于我黨接近30%的直接犧牲率。 三、清黨名單中的我黨黨員統(tǒng)計: 190人中,國民黨左派29人、共產(chǎn)國際1人(鮑羅廷)、4人政治面貌不詳(王守謙、史鵬展、李花白、裘英)。明確的我黨黨員156人,占比超過82%,所以清黨通緝名單基本還是一份反共名單。 其中大約有45-50人在1928年底之前犧牲(人數(shù)不能精確的原因是,有幾人在1927年之后就不見于記載了,大概率是犧牲)。占比接近30%,這個數(shù)字可以視為受四一二大屠殺影響的直接犧牲數(shù)字。 156名我黨黨員中,活到建國后的在60-65人之間(包含叛變、脫黨人員)。 明確叛變的僅有七人:加入中統(tǒng)2人陸沉、顧順章,加入軍統(tǒng)1人郭壽華,張國燾最沒節(jié)操先混軍統(tǒng)后入中統(tǒng),譚影竹、張余生投降地方軍閥,張國恩加入汪偽。其中在1928年以前叛變的只有張余生(張覺覺)一人,顯示了大革命時期黨員信仰的堅定性。 但中斷革命生涯的非常多,有被動失聯(lián)的、有主動失聯(lián)的,有聲明脫黨的、有自覺脫黨的。凡是后來加入民主黨派的,基本都是因為有失聯(lián)、脫黨經(jīng)歷所致。 活到建國后的革命者當中,一直革命到底(組織關(guān)系未斷過的)的僅有14位:主席、總理、董老、吳老、林老、劉少奇、李立三、鄧穎超、劉伯承、楊之華、沈雁冰、王亞璋(撤退到菲律賓堅持南洋革命斗爭)、劉榮簡(劉披云)、嚴紹彭。 我黨黨員156人,按當時從事革命的地域劃分: 在國民黨中央工作的:16人(1926年-1927年,從廣州國民政府到武漢國民政府,革命地域從廣東到湖北。) 廣東:21人 浙江:合計29人,杭州17、寧波7人、溫州5 上海:34人 江蘇:4人(民國上海屬于江蘇,所以部分人員與上海存在交叉關(guān)系) 湖北:22人 湖南:7人 江西:2人 四川:4人 福建:3人(另國民黨左派還有3人) 其他地域:2人 北伐軍:12人 當時中國基本可以分四大塊:兩廣、兩湖、江浙滬、北方。北方當時還是北洋軍閥的控制區(qū),國民黨地方黨部的活動還處于地下狀態(tài),因此即使直隸、天津等地的國民黨黨部控制在我黨跨黨黨員手中,除個別人可能跨地域活動外,絕大多數(shù)北方同志都不在此次清黨名單中。 上面的清黨名單江浙滬合計67人,兩湖29人(加上武漢中央的16人達到45)、廣東21人(廣西無)。 上海是我黨中央所在地、湖北是武漢國民政府所在地,人員較多可以理解。浙江29人就有點狠了,唯一把非省會城市黨部納入的,可能跟名單的提出者蔡元培老先生有關(guān),他老人家浙江紹興人,時任浙江政治委員會主席,過度關(guān)心”桑梓“。 從以上統(tǒng)計看出,清黨主要是江浙滬67、兩湖45和廣東21。其中江浙滬名單最為徹底,也顯示了蔣介石集團要把江浙滬地區(qū)變成自己的大本營的決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190人中,至少有140人正在國民黨內(nèi)黨、政、軍體系內(nèi)擔任職務(wù),其中至少有110人正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省市地方黨部擔任職務(wù)。該名單并未通緝我黨當時的一些高層,比如我黨的中央委員李維漢(時兼任我黨湘區(qū)區(qū)委書記)、中央委員項英(時任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我黨湖北區(qū)委組織部長)、團總書記任弼時等人。所以,這份清黨名單應(yīng)該主要針對的是跨黨人員,特別是在國民黨各級黨部體系工作的我黨人員,針對性非常強,清黨的叫法實至名歸。 從190個人的籍貫來看: 浙江48人、廣東24、湖南23人、湖北19人、江蘇18人(含上海)、四川16人(含重慶)、安徽6人、江西5人、貴州5人、福建4人、河北3人、天津3人、河南2人、蘇聯(lián)1人、廣西1人、山東1人、山西1人。有10人籍貫不詳。 早期我黨的組成人員,知識分子比重很高,這個籍貫分布多數(shù)是當時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湖廣、江浙為主。等到土地革命時期,工農(nóng)的比例在黨員構(gòu)成中大幅上升,江西、福建、鄂豫皖、四川等地的比重開始顯著增長。 名單中女性有10名:鄧穎超、楊之華、王根英、劉清揚、王亞璋、胡識因、莊勁秋、黃胤、朱英如、裘英。其中,王根英是陳賡大將的第一任妻子,不過名單發(fā)布時兩人還未結(jié)婚,四一二之后,我黨人士在武漢大匯合,兩人于1927年5月在武漢成婚。此時,王根英已經(jīng)是我黨五大正式代表,陳大將居然還只是一名小營長,不夠格進四一二名單。 此外,四一二名單中還有兩對父子(陳獨秀陳東、鄧懋修鄧劼剛)、三對夫妻(周恩來鄧穎超,瞿秋白楊之華、鄭惻塵胡識因)、三對兄弟(彭湃彭漢桓、范鴻劼范鴻勛、高爾柏高爾松)、一對叔侄(楊章甫楊匏安)、一對堂兄妹(胡公冕胡識因)。這些人的精彩故事,留待以后慢慢分解。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