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對那個年代充滿了感情。上世紀6、70年代,那時候雖然物質(zhì)匱乏,但是人們精神勁頭十足;那時候的農(nóng)村,日子雖然過得清貧而簡單,但是精神無憂無慮,沒有任何壓力,無論老人和小孩充滿了歡聲和笑語,純粹得很。 說到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那可是那時候特有的一個集體干活的方式,人們熱情高,干勁足,好多人都對它有著深深的記憶。 ![]() 那時候我村還沒有電呢,晚上黑漆漆的,就靠煤油燈或者月光照亮。我爺爺家是叔叔們白天上山去砍松樹節(jié)杷,晚上照明,松樹節(jié)杷上有松油,能燃燒一段時間。 ![]() 生產(chǎn)隊的男人們,每天都按照規(guī)矩的時間干活。天剛亮就得起床開始干早上的活,一般6點就要到場。這活是昨晚上排工隊長早就安排好了。上午干什么活,排工隊長會及時安排,負擔重的活兒,中間會歇兩次,啥時候歇這可沒有固定。 到了中午十二點,他們就收工回家吃飯,吃完飯大約休息半小時左右,排工隊長又扯開嗓子喊開始干下午的活。 春秋和冬季,他們下午一點半就出門干活;夏天,要是熱得很,就等到三點以后太陽稍微弱點再出門。白天干多久,還得看季節(jié),冬季一般下午五點半就收工,夏季有時候得拖到七點多甚至八點。 女人們那時候更是忙得團團轉(zhuǎn),除了跟大家一起勞動,還得做家務活,照顧孩子啥的。 到了夜晚,家家戶戶的炊煙裊裊,女人們忙著做晚飯,有的家搟面、有的家用麥粉搭疙瘩粑、有的家用粉子弄蝦米粑。男人們呢,就趁這時候歇歇腳,吃了晚飯去參加生產(chǎn)隊的會。 ![]() 那時的生產(chǎn)隊,在農(nóng)忙季節(jié),吃過晚飯還要去出夜工,或者起五更。雙搶季節(jié)時男人們起五更去撒二季稻田的糞,女人們?nèi)ジ钤绲净虺锻淼狙砻纾蠹視2恍?,輪班干活,以確保農(nóng)作物的及時收割和入庫。 ![]() 這種披星戴月的勞動,雖然辛苦,但大家心中其樂融融,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對集體的熱愛。 ![]() 大集體的時候,晚上生產(chǎn)隊需要安排人照倉庫,照倉庫的人一般是男性,是身體強壯、一天能掙十分工的成年男性,通常是兩個一組,一個年輕的和一個老一點的搭伴。 他們每照一晚上倉庫,生產(chǎn)隊會給二分工分作為報酬,照倉庫的人是輪流來的,每天兩個人,一年四季,不管忙還是閑,天氣晴還是雨,都得去。 倉庫里有一間小房,房間有一套睡覺的床鋪和被子,勉強能睡兩個人,還有一盞用墨水瓶做的小煤油燈,到了晚上,照倉庫這兩個人就會自覺的去。 ![]() 那時候,糧食存放在倉庫里,是用竹子篾編成的席子一圈圈圍起來堆高的,堆得一丈多高,堆好的稻谷上面還會用木頭工具抹得平平整整。 為了防止糧食被偷盜,生產(chǎn)隊用了一個挺巧妙的辦法:做一個長方形的木盒子,盒子底下是一塊鏤空的木板,上面刻著圖案或數(shù)字,然后在盒子里裝上細細的生石灰粉。 用的時候,先把底下的木板抽掉,接著由倉庫保管員和貧協(xié)組長一起,把這個印盒輕輕地蓋在稻谷上,然后小心地提起印盒,稻谷上面就印有石灰圖案。整整齊齊的,每隔十厘米蓋上一個圖案。 ![]() 這樣一來,稻谷上就留下了一個個白色的長方形石灰圖案,這就是當時生產(chǎn)隊里最厲害的防盜招數(shù)了。 農(nóng)忙時打下的稻谷,如果天氣晴朗,第二天需要曬干,頭天晚上就不用搬進去,把打下的谷堆收成一個圓圈,然后在谷堆周圍由貧協(xié)組長蓋上石灰印,圖案清晰,再安排兩個人夜晚照看,這兩個人一般都是照倉庫的人。 照倉庫的人半夜要經(jīng)常去看看谷堆,如果發(fā)現(xiàn)印記被弄壞了,就得趕緊告訴生產(chǎn)隊長和貧協(xié)組長,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 如果只是老鼠或雀鳥不小心踩亂了,那貧協(xié)組長就再補上印記,但要是發(fā)現(xiàn)是人弄亂的,或者稻谷被偷了,那就得趕緊查清楚,還要追究照倉庫人的責任。 ![]() 每天晚上,生產(chǎn)隊里的隊委會聚在一塊兒開會,隊委會由這幾個人組成:政治隊長、生產(chǎn)隊長、民兵排長、婦女隊長、小隊會計、排工隊長、貧協(xié)組長、倉庫保管員。這表明生產(chǎn)隊是群眾的組織,人人都有權參與管理。隊委會晚上開會一般研究第二天的生產(chǎn)情況,然后由排工隊長第二天去安排;了解一下國家最新政策和政治運動。那時候條件不好,開會就只能在昏黃的煤油燈底下進行。 ![]() 隔幾天的晚上,生產(chǎn)隊會開群眾大會,隊長會在這個時候告訴大家近段時間要干啥活,有時候還會帶著大家一起學習國家的政策啊、農(nóng)業(yè)種植的知識啥的。婦女們呢,就會趁著這個機會借著集體的燈光,做點針線活,比如做做鞋面、拉拉鞋底,這樣既沒耽誤開會,還能給家里做點家務。 ![]() 在那個年代,政治學習可是會議里的頭等大事,首先學習“最高指示”(毛主席語錄),輔導員帶著大家一起朗誦,毛主席語錄讀完了,大伙兒會一起聊聊解放前的苦日子,再比比現(xiàn)在新社會的好日子,這樣一來,大家就更加熱愛新中國,熱愛社會主義了,在集體干活也更加賣力了。 ![]() 為了讓社員的文化水平往上提一提,生產(chǎn)隊還特地開了些簡單掃盲班,找村子里那些讀過書的人來當老師。教社員群眾讀書識字。 雖然上課的地方和工具都挺簡單的,但大家的學習勁頭可足了,都盼著多學點東西,能讓自己的不當睜眼瞎。有很多社員在學習毛主席語錄中認識了不少字。 ![]() 雖說那時候物質(zhì)生活不豐富,但生產(chǎn)隊的精神生活很活躍,一到農(nóng)閑時候,生產(chǎn)隊就自編自演搞文藝活動,搭個臺子唱樣板戲,或者演些適合時代的小品或三句半等節(jié)目。 ![]() 這些活動不光讓大家生活有個樂趣,心里頭高興,還讓大伙兒的心更往一塊兒使了,集體的力量更強了。 ![]() 對于小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娛樂活動那可真是多了又多,他們在村子里頭東竄西跑的,玩捉迷藏、丟手帕、跳皮筋啥的,玩得那叫一個歡啊,童年的快樂時光就是這么簡單又美好。 ![]() 那時候晚上,經(jīng)常會放映電影,一聽到哪個村子要放電影的消息,大家都高興了,興奮得不得了,孩子們更是急不可耐,飯沒吃完就跑了出去,眼巴巴地等著大人們快點收拾完,好一起去看電影。到現(xiàn)在我的惱海里還經(jīng)常浮現(xiàn)當時的畫面。 等到一塆的大都湊齊了,男人女人就浩浩蕩蕩地出發(fā),有的還拖兒帶女,一路上有說有笑,樂呵得很。 ![]() 有電影看更是開心得不得了,在黑漆漆的夜里,深一腳淺一腳地緊走著,下午還下了降雨,坑坑凹凹的,有的坑凹里還有水,看起來像平地,一不小心就踩了下去,鞋子濕了,褲腳也濕了,但是沒有一點怨言,還是堅持不懈地往電影場趕去。 電影在換片子的時候,放映員頭上就會亮起個小燈泡,把大家從電影里拉回到現(xiàn)實中。 人們就開始小聲聊天,議論著電影里的故事,猜接下來會發(fā)生啥。小孩子們呢,就在旁邊打打鬧鬧,整個場子熱鬧得很。 等到放映機再亮起來,放映員把小燈泡關掉,大家又都安靜下來,眼睛緊緊盯著那塊幕布。 6、70年代初放的都是黑白電影,幕布也小小的;到了80年代,慢慢地,就有了彩色電影,幕布也變得大大的,寬寬的,看起來更帶勁了。 ![]() 除了看電影外,聽說善書也是當時人們重要的娛樂方式,每當夜幕降臨,有些人家會請農(nóng)村一些說善書的藝人光臨,剛開始說一次善書2元錢,也有免費的。這些節(jié)目給當時的農(nóng)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容。 ![]() 夏天到,生產(chǎn)隊的夜晚真的是充滿了溫馨和親情,白天忙了一整天的人們,到了晚上回到家,洗完澡,就把竹床、睡凳搬到稻場上,人們圍坐在一起,享受著這男女老少難得的團聚的時光。 老人們這時候就會打開話匣子,講起他們過去的故事和經(jīng)歷,年輕人就聚精會神地聽著,好像能通過這些故事感受到歲月的流轉(zhuǎn)和生活的種種不易。 ![]() 年輕的大嫂們,她們就唱著鄂東北民間小調(diào):《斷姻緣》、《五打一更》、《三百六十調(diào)》、《十二時》、《十把扇子》……我在旁邊一邊聽她們唱,一邊借著月亮記下歌詞。 孩子們呢,就乖乖地依偎在爸爸媽媽身邊,享受著家的溫暖和保護。那些大一點的小伙子就拿著一個蜘蛛網(wǎng)罩,到處去捉螢火蟲,把螢火蟲捉到一個小玻璃瓶子里當手電使用。 那時候,鄰里之間的關系也是真的好,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樣,互相幫助、互相照應。誰家要是有個啥難事兒,周圍的鄰居都會毫不猶豫地伸把手,一起幫忙解決,這種簡單又真摯的感情,真的是讓人覺得心里頭暖暖的。 生產(chǎn)隊那個年代,學習雷神蔚然成風,好人好事層出不窮。那時候大家住在一個塆子里,家家戶戶的大門都敞開著,方便大家串門聊天。 晚上睡覺的時候,夏天連門都不關,因為大家都知道,大家的條件都差不多,也沒啥好擔心的,大家的生活水平基本差不多,也不擔心誰會來我家搶劫。這種淳樸的生活,真的是讓人懷念。 在那個交通不方便、消息也不靈通的年代,很多人都沒辦法和在外面工作的家人經(jīng)常見面,特別是那些在遙遠的地方工作的親人或者當兵的人。 ![]() 到了晚上,他們心里頭對遠方的親人思念更加強烈,他們只能靠著寫信或者托人帶個口信,來表達對家人的想念,還有盼著能早點回家的愿望。我當時是塆里的傳話筒,誰家有信需要寫,就來我家找我,我會按照主人的意思給那些父母想念兒子或者是那些年輕媳婦想念丈夫的代筆不少。 ![]() 不過,生產(chǎn)隊的夜晚也不全是這些思念,大伙兒心里頭還裝著一個亮堂堂的未來。他們“早請示”、“晚回報”、“跳忠字舞”,各種文娛活動層出不窮。 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打拼和努力,能讓現(xiàn)在的生活變得更好些,讓家里人都能享上福,這種想往好日子奔的勁頭,還有那股子不放棄的信念,就是那時候大家心里頭共同的火苗子,照著他們一直往前走。 現(xiàn)在回頭想想6、70年代生產(chǎn)隊的那些事情,心里滿滿都是懷念,真的是啥也比不上。那時候,雖然東西少、條件差,但人們的精神頭兒可足了,過得那叫一個充實。 社員們用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得有模有樣的,汗水和智慧都灑在了那片土地上,給那個時代留下了閃閃發(fā)光的印記。 一回想起來,就好像咱們又回到了那個時候:天藍藍的,晚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亮得晃眼。那時候的日子,簡單得很,但笑聲、說話聲,還有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可從來沒少過。 那時候的人,雖然手頭不寬裕,總是緊巴巴的,但心里的希望和夢想,跟天上的星星一樣多,這些美好的回憶讓人們永遠覺得甜蜜蜜的,任何時候想起來都是暖洋洋的。6,70年代的農(nóng)村集體生活是咱們4、5、60后的人們這輩子最珍貴的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