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點遺憾的是,對于PPT制作的場景,豆包無法直接生成經(jīng)過排版的PPT演示文稿,目前基于豆包生成PPT,比較常見的做法需要“一分為二”:先讓豆包基于主題生成PPT大綱,再用外部的AI工具把大綱擴充后生成精美的ppt,這種分步驟生成PPT的方式,步驟相對繁瑣,體驗也比較割裂……
隨著各種AI工具的迭代,使用豆包一鍵生成ppt的體驗也在逐步改善,最直觀的表現(xiàn)是,如新一代一鍵生成PPT工具博思AIPPT,直接將豆包大模型集成到AI生成PPT的環(huán)節(jié),讓用戶能使用豆包生成PPT——輸入PPT主題,將模型切換為豆包,即可輕松使用豆包一鍵生成PPT!
*豆包一鍵生成PPT
怎樣用豆包一鍵生成PPT?
博思AIPPT,是基于云端的新一代智能PPT創(chuàng)作平臺,支持豆包一鍵生成ppt、AI美化PPT、AI智能生成PPT、在線編輯PPT和自定義模板等功能。
有別于市面上的AI生成PPT軟件,最新版的博思AIPPT集成了國內(nèi)多款主流的AI大模型,包括豆包、通義千問turbo、DeepSeek R1滿血版,在AI大模型和博思AIPPT的自動排版、高品質(zhì)PPT模板的聯(lián)動下,助你一鍵生成高顏值的PPT演示文稿,為辦公學習持續(xù)提效賦能。
基于博思AIPPT內(nèi)置的豆包一鍵生成PPT的步驟如下:
在瀏覽器打開博思AIPPT首頁,如下圖,點擊中間的“開始AI生成PPT”,進入博思AIPPT一鍵生成PPT的界面。
*一鍵生成PPT-博思AIPPT
博思AIPPT提供3種一鍵生成PPT方式——AI智能生成PPT、導入文件一鍵生成PPT、鏈接一鍵生成,下方默認為AI智能生成PPT,輸入演示文稿標題,博思AIPPT就會快速返回對應的PPT大綱。
在輸入框下方,點擊“模型”選項,可切換一鍵生成PPT時所使用的大模型,想用豆包一鍵生成PPT,可選擇豆包1.5Lite或豆包1.5 Pro。
輸入PPT主題,同時選定豆包1.5 Pro模型后,按下回車鍵Enter,博思AIPPT集成的豆包會進行深度思考,在下方返回結構化的PPT大綱,支持對大綱進行編輯,完成調(diào)整后點擊底部的“挑選PPT模板主題”,進入博思AIPPT的模板庫。
從右側的PPT模板庫中,選擇一個符合PPT主題、使用場景的PPT模板。PPT模板庫預置的模板數(shù)量超過300+,可點擊上方的場景、風格、行業(yè)、色系按鈕組合篩選,快速找到符合需求的PPT模板。
確定PPT模板后,接下來還可以選擇PPT配圖的來源,默認為主題配圖,即基于PPT模板預置的素材包插入配圖,有自定義配圖需求的朋友,可點擊右側的AI配圖,輸入AI提示詞,讓AI生成更契合內(nèi)容的配圖。
完成后點擊底部的“生成PPT”按鈕,稍等進度條走完,就能看到博思AIPPT+豆包1.5 Pro模型生成的PPT演示文稿。
博思AIPPT一鍵生成的演示文稿如下,將鼠標指針置于左側的導航窗口,可自上而下查看所有頁面,博思AIPPT不僅支持一鍵生成PPT,而且提供了功能全面的在線PPT編輯器,支持再次調(diào)用AI優(yōu)化PPT內(nèi)容,包括重寫文本、擴展文本、縮短文本、簡化語言、翻譯內(nèi)容等,讓最終呈現(xiàn)的PPT盡善盡美!
AI美化PPT
除了支持使用豆包生成PPT,博思AIPPT還提供了職場高頻使用的功能——基于AI自動美化PPT,讓原本略顯樸素的PPT一鍵轉(zhuǎn)換為精致、高顏值的PPT,持續(xù)賦能個人演示和可視化呈現(xiàn)。
*PPT自動美化AI-博思AIPPT
在瀏覽器打開博思AIPPT工作臺,如下圖,點擊右側的導入按鈕,選擇導入PPTX文件,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支持導入的PPTX文件最大為100MB,如果文件超過當前上限,可考慮將PPTX文件拆分為2個文件。
導入后會解析為博思AIPPT的云端文件,并自動進入編輯器中,如下圖,點擊左上角的AI美化PPT按鈕,使用AI美化PPT。
首要選擇PPT模板,從右側的PPT模板庫中,選擇一個符合PPT主題、使用場景的PPT模板。PPT模板庫預置的模板數(shù)量超過200+,可點擊上方的場景、風格、行業(yè)、色系按鈕組合篩選,快速找到符合需求的PPT模板。
其次需要配置插圖來源,即確定PPT頁面配圖的來源,如果上傳的PPTX文件帶有圖片,可選擇文件圖片,使用美化前自帶的圖片,如果缺少圖片,可選擇主題配圖或AI配圖,使用當前模板預置的或AI生成的圖片。
經(jīng)過前面2步,就能得到一份經(jīng)由AI自動完成美化的PPT演示文稿,是不是非常簡單呢?有PPT美化需求的朋友,可以打開博思AIPPT首頁,親自嘗試一下!
以上就是本次想和各位分享的所有內(nèi)容,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你有其他疑問,或是想進一步了解的內(nèi)容,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qū)留言,我們一起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