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心經(jīng)》也好,抄《心經(jīng)》也好,都是一種修持。通過這種修持,核心在于以般若智慧為指引,逐步凈化心念、破除執(zhí)著,最終證悟真如本性。
根據(jù)《心經(jīng)》的教義與修行路徑,我覺得修的是這“五心”:
一修「般若心」——照見空性的智慧
“般若心”即《心經(jīng)》的核心——“照見五蘊(yùn)皆空”的洞察力,破除對現(xiàn)象世界的實(shí)有執(zhí)著,直抵諸法空性。 - 每日誦讀《心經(jīng)》,默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體悟現(xiàn)象與空性的一體兩面。
- 遇順逆境時,反問:“此境可有自性?是否因緣和合而生?”以此消解執(zhí)念。
二修「無掛礙心」——遠(yuǎn)離恐懼的自由
通過般若智慧,超越對“得失、生死、榮辱”的掛礙,達(dá)到“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的境界。
- 持誦《心經(jīng)》咒語“揭諦揭諦”(去吧,到彼岸),象征放下對外境的攀附。
- 臨事時默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減輕焦慮與執(zhí)著。
三修「平等心」——超越分別的包容
泯滅“自他、善惡、凈穢”的二元對立,以空性視角看待一切眾生與現(xiàn)象,如《心經(jīng)》“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 觀想他人與己身同為五蘊(yùn)和合,本質(zhì)皆空,淡化分別與對立。
- 面對沖突時,思維“一切如夢幻泡影”,培養(yǎng)寬容與慈悲。
四修「清凈心」——回歸真如的本性
即“自性清凈心”,《心經(jīng)》通過“五蘊(yùn)皆空”的觀照,剝落妄念塵埃,顯露本具的佛性。
- 禪坐中專注“空”的體悟,讓雜念自然消散,安住于無念的清凈。
- 日常保持覺知,如《壇經(jīng)》云:“念念不被妄念染”,時時返照本心。
五修「慈悲心」——空性之上的利他
般若智慧與慈悲一體兩面,證悟空性后自然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觀自在菩薩救苦救難。 - 誦經(jīng)后回向眾生:“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證悟般若?!?
- 實(shí)踐中以空性智慧為基,主動助人而不執(zhí)功德相。
總而言之:五心圓融的修行也是有它的次第
以「般若心」破執(zhí):用智慧照破無明,為修行之眼目。
以「無掛礙心」離苦:斷煩惱之纏縛,得心靈自在。
以「平等心」消對立:化人我分別,契入空性平等。
以「清凈心」顯真如:回歸本凈自性,安住涅槃寂靜。
以「慈悲心」行愿力:從空出假,廣度眾生而不著相。
《心經(jīng)》的修持并非割裂的步驟,而是五心互為支撐的整體: - 空慧為體(般若心、清凈心), - 悲愿為用(平等心、慈悲心), - 無礙為相(無掛礙心)。
每日誦讀時,可依次觀想這五心,將經(jīng)文融入生活,逐步轉(zhuǎn)凡夫心為菩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