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曾在直播間吐露過一件往事。他有個弟弟,之前在老家上班,盡管工作輕松,工資卻不高。 董宇輝便建議弟弟,去大城市闖蕩一番。 弟弟聽了他的建議,先后在上海、深圳待了兩年。 可弟弟既適應不了大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工作能力也有限,能拿到的薪水十分微薄。 到最后,他不僅沒賺到錢,就連房租都交不起,只能無奈回到老家。 董宇輝對此,十分慚愧: “后來,我就再也不給人亂建議了,我們偏頗、片面、狹隘的思想不足以指導別人的人生?!?/font> 人活在這世上,見過的世面都很有限。 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片面的想法,給別人的人生指錯了路。 管好自己,不干涉他人的因果,才是一個人最清醒的認知。 01 前陣子,重溫了電視劇《我們的新時代》,有個片段讓我頗為感慨。 白菁和文靜兩人相識多年,關系很要好。 后來文靜離婚,為了養(yǎng)活孩子,她去當了出租車司機。 好友白菁看到,替文靜感到不值。 她認為對方師范畢業(yè),本該有一番好前程,不該被如此埋沒。 于是,她建議文靜換個工作,還主動為朋友牽線了一些老板。 對方覺得開出租車很自由,便婉拒了她的好意。 她卻固執(zhí)地說:“按我說的做吧,你要是沒有簡歷,我?guī)湍銓懸环莺昧?,你就準備面試吧?!?/font> 見狀,文靜終于忍不住說:“你總以為自己說得才對,把你覺得正確的事強加給我。我完全不想換工作,你聽懂了嗎?” 最后,兩個人不歡而散,多年的感情就這樣結束了。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 看到別人走了彎路,就恨不能立即幫他們糾正方向。 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活法,倘若過度干預,只會事與愿違。 妄圖去改變風的方向,移動山的位置,本就是你自己的執(zhí)念。 網(wǎng)友@王思忱講過自己的故事。 她過去有個關系不錯的朋友,兩人總會一起說些知心話。 后來,對方交往了一個男朋友,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 不僅如此,他還有暴力傾向,只要不如意,動輒便是一頓打罵。 思忱看不過去,苦口婆心地勸好友分手。 可好友嘴上說得斬釘截鐵,沒過兩天就又跟男友和好了。 到最后,好心沒好報的她反被責怪多管閑事,跟朋友的關系也一度降至冰點。 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一書中寫道: “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因為這是他的人生。” 朽木活得好好的,你非要把它雕成才,最終還不是白費力氣; 蛙在井底待得好好的,你非要把它帶出來,只會讓它的世界觀崩潰。 任何改變別人的念頭和想法都不要有。 試圖改變別人的命運,本就是一場錯誤。 02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作:拯救者心態(tài)。 意思是說,只要身邊的人遇到了困難,就急于伸出援手,如果不站出來拯救對方,內(nèi)心就會充滿愧疚感。 這類人習慣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但最后只會背負上別人的因果。 要知道,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改變不了一個無知的人。 倒不如管好自己,別去干涉別人的人生。 職場顧問崔錚,有個遠房表弟。 他從小不學無術,凈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情。 眼看表弟三十多歲還一事無成,崔錚念及往日的情分,便想著幫他一把。 他先是借給表弟十萬塊錢,又將對方作為合作人,介紹給幾個創(chuàng)業(yè)的朋友。 本以為做到這個份上,表弟總能闖出一番事業(yè)。 結果他惡習不改,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不說,還私自挪用公款去賭博。 最后表弟被踢出公司,還欠下了一屁股的債。 此事一出,崔錚也被圈子里的朋友紛紛拉黑,接連取消了好幾個合作訂單。 崔錚感慨地說: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坑,就是盲目拯救別人。 傅首爾也說過: “世界上什么人都有,當你能夠豁達地面對他們,不再妄想強行改變誰,那將會是自己的新生?!?/font> 很多時候,我們的好意未必會被別人接受。 過度插手別人的生活,只會給自己找罪受。 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便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03 心理學家武志紅,講過自己的故事。 有次,他一位多年朋友突然聯(lián)系他,跟他哭訴最近的遭遇。 那會兒,武志紅剛接觸心理學,見好友如此痛苦,便起了療愈對方的念頭。 他一邊聽朋友倒苦水,一邊加以安慰勸導。 一番疏解后,朋友逐漸平復了情緒,對他更是越發(fā)信任。 自那以后,朋友便纏上了武志紅。 只要自己稍有不順,就第一時間找到他發(fā)牢騷,尋求安慰。 時間久了,武志紅被朋友折磨得痛苦不堪,朋友卻一點變化都沒有。 后來,他才意識到,除非對方愿意改變,否則他根本無法改變?nèi)魏稳恕?/font>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 與其白費口舌,不如收起糾正別人的欲望。等對方真正痛了,自然便能醒來。 作家楊明遠有個朋友,原本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做策劃總監(jiān)。 前些年,因為效益不好,公司的年終獎比以往少了一半。 再加上任務太多,他常常要熬到通宵才下班。 一來二去,朋友便動了辭職的念頭。 楊明遠知道現(xiàn)在不好找工作,便苦口婆心地勸他穩(wěn)住,別沖動離職。 朋友面對他的好言相勸卻毫不在乎,以為憑著自己的履歷很快就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可過了兩個月,他投的簡歷都石沉大海。 眼見一家老小都等著用錢,他這才后悔莫及。 為了活下去,他也不再挑挑揀揀,只求趕快入職,好有一份收入。 最后,他才進了一家小公司,薪資水平遠遠不如過去的工作。 后來,朋友對楊明遠說:早知道這樣,當初說什么也不該辭職啊。 美國作家弗格森講過: 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從內(nèi)開啟的改變之門,即便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無法替別人開門。 你根本叫不醒任何人,人只能自己醒來。 吃虧跟吃飯一樣,吃多了自然會成長。 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對方撞一次南墻有用。 成年人的世界,你只管發(fā)自己的光,不要自作多情為他人點燈。 作家水木然說過一段話,我頗有同感: “小時候,覺得自己長大一定能成為英雄,可以改變世界; 長大了,發(fā)現(xiàn)自己改變不了世界,整天只想著改變別人; 而現(xiàn)在,終于明白一個道理,人生能改變的,只有自己?!?/font> 你只需管好自己的事,不給別人添堵,不給自己惹禍。 收起無處安放的責任心,你才能真正過上想要的人生,遇見更好的自己。 發(fā)布于 安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