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啊大家~ 德國聯(lián)邦材料研究與測試研究所(BAM)在 2023 年發(fā)布的一份檢測報告中指出,部分臨床使用的鈦合金種植牙體可能存在重金屬釋放風險,長期接觸可能增加口腔組織病變概率。 這讓許多做過種植牙的患者心生疑慮:自己嘴里的植體是否安全?種植牙材料的安全性該如何判斷? 德國研究揭示植體隱患 BAM 對歐洲 12 國的 376 例種植牙樣本分析發(fā)現,約 15% 的鈦合金植體使用 3 年后,表面涂層出現微裂紋,導致內部鈷、鉻等重金屬元素緩慢析出。雖釋放量未超歐盟標準,但長期積聚在牙齦組織,可能引發(fā)慢性炎癥、損傷細胞 DNA。 不過此次出問題的主要是 “鈷鉻鈦合金” 植體。 21 世紀初因其強度高、成本低被廣泛應用,如今主流已升級為四級純鈦(純度≥99.7%)或鈦鋯合金,理論上不含鈷、鉻。可部分低價植體為降成本,仍采用早期鈷鉻鈦合金配方,多見于非正規(guī)機構的 “低價套餐”。 ![]() 哪些人需警惕風險? BAM 首席研究員 Dr. Thomas Link 建議三類人群優(yōu)先排查植體安全: 2015 年前完成種植牙者:當時行業(yè)未強制用純鈦材料,部分早期植體或有材質隱患。 口腔持續(xù)不適者:如牙齦反復紅腫、種植牙區(qū)隱痛、口腔黏膜有異常斑點,需警惕重金屬釋放引發(fā)的毒性反應。 選低價植體套餐者:市場上低于 4000 元 / 顆(含牙冠)的種植牙,較可能使用鈷鉻鈦合金,建議核對植體品牌與材質證書。 判斷植體是否含風險金屬,可看正規(guī)機構提供的《植體材料說明書》。純鈦植體標注為 “Ti-6Al-4V” 或 “Grade 4 Pure Titanium”;安全的鈦鋯合金標注為 “Ti-Zr Alloy”。 成分中若有 “Co(鈷)”“Cr(鉻)” 字樣,不論含量多少,都屬風險材質,建議聯(lián)系醫(yī)生更換。 ![]() 給種植牙患者的建議 1. 核查植體 “身份” 通過手術記錄或材料保修卡,在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 官網輸入植體品牌及注冊證號核對材質,或撥打廠商客服電話(如瑞士 ITI 中國客服 400 - 820 - 8120),提供植體編號查詢生產批次。 2. 定期給植體 “體檢” 建議每年做一次口腔 CBCT 檢查,觀察植體周圍有無低密度影(提示骨吸收)、牙齦附著處有無金屬離子沉積(局部發(fā)黑)、牙槽骨與植體結合度是否≥90%(正常愈合標準)。 ![]() 3. 新種牙者選材質指南 拒絕模糊宣傳:警惕 “納米抗菌植體” 等模糊說法,要求明確標注材質等級(如 Grade 4 純鈦)。 警惕低價陷阱:純鈦植體材料成本通常 2000 - 4000 元,低于 5000 元 / 顆全包價需謹慎,可能用的是過時材質。 索要完整憑證:正規(guī)植體應附帶獨立包裝滅菌盒、材質檢測報告、5 - 10 年質保的保修卡。 ![]()
方便你可以先去找到靠譜的醫(yī)院醫(yī)生,再去核實種植體的信息。 另外,德國這項研究針對特定階段的材質問題,并非否定現代種植牙安全性。據 2024 年《中國口腔種植臨床指南》,使用合規(guī)純鈦植體 10 年成功率達 97.2%,遠超活動義齒和固定橋修復。 已裝種植牙的患者不必恐慌,但要重視材質核查。選擇種植牙時,材料安全是基礎,醫(yī)生技術也很關鍵。口腔健康關乎全身,種植牙安全性不容忽視。 德國研究敲響警鐘,追求性價比時,要確認植體材質符合最新醫(yī)療標準,選擇有口腔種植??瀑Y質的醫(yī)生操作,才能確保種植牙安全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