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城坐落于安徽省鳳陽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初登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為顯示新王朝威勢,詔以家鄉(xiāng)臨濠建中都城,征調(diào)全國名材和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百萬計,大興土木,歷時六年營造,將成而罷,明中都城中軸線南端首門便是洪武門。 如今的洪武門是在原洪武門遺址略偏南復建,2022年8月通過竣工驗收。城門及城墻馬道矗立在今鳳陽縣城前門大街與洪武大道交叉口南側(cè),是一座七開間周圍廊三重檐帶平座的樓閣式建筑,城門總高47.05米(其中城臺高16.8米),長69.78米,深35米。臺基上建木結構城樓二層,高31米,斗栱梁架,第二層平座層外有環(huán)廊。城樓建筑主色調(diào)為暗紅,墨線大點金三退暈旋子彩畫。綠琉璃剪邊削割瓦屋面,四角飛檐,歇山式屋頂,上雕正脊獸。城門正中為五伏五券式單門洞,高7.12米,寬6米。南門外墻上方4.5米乘1.9米匾額,書有“洪武門”三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兩邊城墻各長70.89米、寬13.44米,高15.6米(含堞墻,即鋸齒形防御矮墻),北側(cè)設有與城臺平行的相對東西八字形直線馬道。臺基和城墻馬道為鋼筋混凝土建筑,外包青磚,白灰勾縫,整體色調(diào)青白相間,明初官式建筑風格?!俺桥_無論進深、臺高都比北京正陽門城臺稍大,約在1.1倍左右。”【《鳳陽如意河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洪武門)工程設計方案》】彰顯太祖尊位,極具皇家氣派。中軸線上,洪武門與大明門、承天門、午門南北呼應,再現(xiàn)明中都城昔日的絢麗與輝煌,成為“一座中都城,鳳陽城市魂”的又一道靚麗風景。 那么,大家不禁要問,原明中都洪武門到底建于何年?復建前為何只留下東西兩個不起眼的土堆?630多年洪武門都經(jīng)歷了哪些輝煌與坎坷?筆者通過實地調(diào)研、走訪、查閱資料、搜集民間傳說等方式對明中都城洪武門進行了認真考證。 命運多舛的洪武門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在濠州府,今鳳陽縣,25歲參加郭子興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率淮西子弟經(jīng)16年征戰(zhàn),41歲的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據(jù)史料記載,朱元璋經(jīng)過一年多的多地考察與反復斟酌,認為“臨濠前江后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決定以臨濠為中都,這一提議很快得到了淮西集團勛貴們的一致贊同,并于洪武二年(1369)九月癸卯下詔,“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焉?!保ā睹魈鎸嶄洝罚亩_始了“中華民族在淮河流域第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都城”營建(《明中都大觀》)。由于工程前期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如都城選址、施工設計、物資調(diào)運、人員調(diào)配等,因此,中都城真正施工時間應該是從洪武三年(1370)開始的。開國重臣李善長“洪武四年正月丙戌致仕”回鳳陽,朱元璋“命董建臨濠宮殿”,直到洪武九年才離開鳳陽。(《明太祖實錄》《明中都研究》)可見朱元璋對中都工程的重視程度。 根據(jù)《鳳陽新書》記載和明中都的發(fā)現(xiàn)者、北京歷史學家王劍英的考證,明中都城規(guī)劃遵循《周禮·考工記》王城制度,“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三朝五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基本格局??傉嫉孛娣e約50平方公里,近7000米(《明中都大觀》)的中軸線貫穿南北。分為外、中、內(nèi)三道城。外城墻周長60余里,開9門。中為禁垣,磚石修葺,周長15余里,高約7米,開4門。內(nèi)為皇城,又稱紫禁城、宮城。近似方形,周長7余里,高15米有余(“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墻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明中都》。合 15.15米。),實測面積84萬平方米。 據(jù)考證,中都城的營建工程總體是由內(nèi)到外順序:先內(nèi)城,后外城;先建筑,后城垣;先皇城,再禁垣,后外城郭。至洪武七年,方才“土筑外城”。洪武八年初,外城開始包磚。工程浩大,“令天下名材至斯”(《龍興寺碑》),所有殿壇建筑“窮極侈麗”,一切石構建“雕飾奇巧”。據(jù)統(tǒng)計,參與建設的民夫、工匠、罪犯上百萬人。如此宏偉工程持續(xù)進行了6年,“功將完成”。洪武八年(1375)四月二日,朱元璋稱帝后第二次回鳳陽,旨在“親至中都驗功賞勞”。這次在從南京回鳳陽的路上,朱元璋的心情還是非常不錯的,途經(jīng)滁州,“遣官祭滁陽王廟”,在醉翁亭飲了酒,夜宿瑯琊山。據(jù)《鳳陽新書》記載,朱元璋前后在鳳陽待了26天,住在皇城興福宮中。期間,去皇陵祭祖,到圜丘祭天??闪钊巳f萬沒想到的是,朱元璋四月二十八日結束鳳陽之行回到南京的當天,卻突然下旨,“詔罷中都役作”(《明太祖實錄》)。洪武十一年(1378)改建皇陵,洪武十六年(1383)修建龍興寺。同時史料表明,罷建中都城后,中都城有些工程仍在延續(xù),如外城的城墻及城門修筑持續(xù)到了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庚寅,“罷筑鳳陽城。先是,命筑鳳陽城,軍士就役者凡三萬余人,至是,上以工力浩繁,命罷之,仍賞赍其軍士”。洪武三十年六月戊戌,“賞鳳陽等衛(wèi)筑城門軍士九千九百八十七人鈔各三錠”?!睹髦卸肌芬粫?,王劍英先生分析,“罷建中都以后,宮殿和中央官署的營建工程確實是完全停下來,不再繼續(xù)進行下去了,但是中都城的城門、水關等未了工程以后還在進行下去,鐘樓、鼓樓還繼續(xù)施工,別的新建工程項目還安排進行了一些。”) 自罷建中都城以后,明朝官方記載中很少再見到關于鳳陽中都城的只言片語,涉及到洪武門方面更是少之又少,我想個中原因大家也都能猜得到。 《鳳陽新書》載:“洪武門……北左甲第門……朝陽門……涂山門……以上四門倶洪武二十六年修筑。……南左甲第門……獨山門……長春門……前右甲第門……后右甲第門……以上五門倶洪武三十年修筑”。另據(jù)孟凡人《明朝都城》描述,《鳳陽新書》記載,外城九門修筑時間均為洪武二十六年,可能有誤,區(qū)別是前四門“上俱有樓”,后五門“上俱無樓”。但二者的共同點,都可以 看 出 洪 武 門 修 筑 于 洪 武 二 十 六 年(1393)。 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罷建中都城后的整整80年,重新修筑了一次中都外城墻。高榖《中都留守修城記》載:“自高皇帝即位以來,迨今八十余載?!瓋?nèi)設九門,門樓臺基有無相半。歲月即久,傾圮不堪,……適左掖都指揮燕山穆公(盛)……來守茲土……工用告成,壯金湯而堅鐵石,民安堵而戎息肩?!贝撕?,雖一再奏請因舊址修筑磚城。終因種種原因,未能興工修筑?!皬谋4嫦聛淼膬煞鞒瘯r候的鳳陽地圖看,《鳳陽新書》里的《中都形勢總圖》反映了中都城完好時候的面貌;萬歷四十一年增補的《中都志》《鳳陽府治圖》則如實地繪出了當時中都城的狀況。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鳳陽府志》時,圖說上中都城依然'九門高峙,周圍基址宛然’?!保ā睹髦卸汲茄芯俊罚┣《辏?755)拆中都皇城(指禁垣)及“城內(nèi)外廢磚及臺基等磚”添建鳳陽府城。結合乾隆《鳳陽縣志·城池·中都廢城》:“按外城(指明中都城)基址間斷猶存。”王劍英分析,“外城基址間斷猶存”,就不再是“九門高峙”“磚墻至今甚堅”,對比乾隆鳳陽地圖和康熙鳳陽地圖,中都外城九門(含洪武門)已消失。 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昔日氣勢恢宏的明中都洪武門逐漸掩沒在歷史的塵煙中,不知從何時起,只留下東西兩個土堆,當?shù)厝朔Q之謂留守司南雙古堆。王劍英先生在《明中都遺址考察報告》中寫到,“1960至1962年,安徽省蚌埠市建設局測量隊測量繪1:5000地形圖時,標高海拔33.797米,遺址四周平地海拔27.68米,相對高度6米。1973年冬平整土地,把它扒低了不少,扒成了兩個坡度平緩的小丘。1974年冬,從正在扒挖城磚和基石的坑址測量,洪武門遺址東西寬63.5米,南北長35米。” 洪武門的重要地位及對兩京都城建設的影響洪武二年,朱元璋在鳳陽建都除了家鄉(xiāng)情結外,還有著政治、經(jīng)濟、軍事、交通上的考量。早在渡江作戰(zhàn)時,就有謀臣建議“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朱元璋在徐達攻克河南后,急赴汴梁(今開封),經(jīng)過兩個月的視察,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形成明初南北二京的格局。”(《明中都大觀》)元朝滅亡后,朱元璋放棄建都開封,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群臣商榷,決定在離中原較近的臨濠(今鳳陽)建都。當時的中都城是按國都形制設計,洪武門位于外城最南門, 南為陽、屬火,在中都城的中軸線上,往北依次是大明門、禁垣承天門、端門、皇城午門、奉天門。經(jīng)過洪武門的道路寬敞,按照《周禮》規(guī)制,“經(jīng)涂九軌”,即能并排通過九駕馬車,是主干道。由此可見,洪武門對外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屬于國門。也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雖然罷建中都,只是廢除其京師的地位,中都城并沒有被廢棄。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丁酉,正式在鳳陽設置中都留守司,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及以后還陸續(xù)修筑了洪武門等外城九門,突出了鳳陽帝鄉(xiāng)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又強化了鳳陽的政治地位,可見鳳陽仍是大明王朝初期的陪都。因此,洪武門在中都外城九座城門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明中都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之后,在自己家鄉(xiāng)悉心營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被國內(nèi)古建筑學界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奢華的都城。它的規(guī)制,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為明代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建設提供了藍本和實踐經(jīng)驗,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就拿鳳陽明中都洪武門來講,它對南京和北京的外城正南門設計有一定的影響?!澳暇┏刑扉T前相當于鳳陽明中都的大明門,初名'廣敬門’,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改名洪武門。”(《明中都大觀》)可以肯定的說,這樣的改名必然是受到了中都城洪武門的影響。鳳陽中都城原設計12門,四面外城各設3座城門,罷建中都后,革去西邊的長秋、子順 2 門,革去北面父道 1 門,僅開 9門。鳳陽洪武門位于外城三座城門之間,中軸線最南端。與南京洪武門的位置有很大區(qū)別,明初修筑的正陽門在其之南,向北依次有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具有國門的地位,因此正陽門才跟鳳陽洪武門相當。老北京內(nèi)城九門、外城七門,正陽門是“京師九門”之一。“受鳳陽明中都城影響,北京的南城墻向南推移了將近800米,……延伸了京城和皇城、宮城之間的距離,增加了宮闕的縱深度和雄偉氣勢,確定了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的位置……”(王劍英《明初營建中都及其對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影響》)所以北京的正陽門所處的九門位置和鳳陽洪武門相同,但是從政治和軍事地位上講,永定門在北京城市中軸線最南端,其重要性才與鳳陽洪武門相當。 對復建的洪武門幾個疑問與推測鳳陽明中都洪武門的復建是鳳陽人的長久夙愿,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是承傳古今的橋梁,映射著600多年來滄海桑田的變遷。但是,看到當前復建的鳳陽洪武門,估計許多喜歡明史的朋友跟筆者一樣,不自覺地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洪武門建筑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建設的位置是否準確?有幾個門洞?649年前,因洪武皇帝“詔罷中都”,之后朱元璋承認“以臨濠為中都”的錯誤,“檢制其心”“夙夜兢惕,弗遑底寧”,故從朱元璋起及有明一代,朱氏子孫為維護太祖皇帝形象,樹立明朝皇權的威嚴,對鳳陽明中都興建與罷建鮮有記載,有關鳳陽中都城的變遷多是避之不提,使得一些細節(jié)的東西無法找到直接證據(jù)。但是,明史專家們總會抽絲剝繭,從浩瀚的歷史海洋中尋找證據(jù)。一方面,既然鳳陽明中都城建設為南京和后來北京的都城建設提供了藍本,無疑從兩京相應的建設主體和結構可以找到當年中都城的影子,可以作為洪武門復建的依據(jù)。另一方面,通過現(xiàn)場勘測和考古也可以找到答案。 實測明中都皇城面積為84萬平方米,比北京紫禁城整整大12萬平方米。明中都城的考據(jù)者——明史學家王劍英認為這是朱棣在建造北京故宮時,有意為之,意在尊祖?!白鹱妗辈荒茉街?,自古有之。仔細查閱復建洪武門建設的相關數(shù)據(jù),是在北京正陽門城臺基礎上按1.1倍比例擴建的,規(guī)制也大于南京正陽門(洪武門)。因此,復建的洪武門的規(guī)模是基本符合當時情況的。 筆者在鳳陽縣重點局了解到,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明中都洪武門遺址的位置在洪武路與前門路交口偏南,因修建前門路時略占遺址北側(cè),故在復建洪武門時向南略微平移了些距離。關于復建的洪武門是幾券門的問題,筆者查閱了明代關于鳳陽府志的部分地圖,外城門洞數(shù)量均未明確畫出。我從網(wǎng)上搜閱了西安外城門、南京正陽門、北京正陽門永定門、其他一些外城城門以及翁城的箭門,發(fā)現(xiàn)都只有一個門洞。利用幾個早晨,我開車沿鳳陽明中都外城遺址跑了一圈,考察了北左甲第門遺址、朝陽門遺址和剛竣工的涂山門遺址(其他各門遺址及城門道路已消失或無法查找)。從現(xiàn)存的幾個外城門可以明顯看出,城門遺址都只有中間一條道路。結合王劍英先生1974、1975年拍攝的洪武門遺址、涂山門遺址、朝陽門遺址、北左甲第門遺址照片看,也是這種情況。從軍事防御角度說,古代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外城墻是戰(zhàn)略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相對于城墻,城門是戰(zhàn)爭防御中較為薄弱的地方。古代戰(zhàn)爭中,無論是直接攻破城門,還是從城墻攻入城內(nèi)的士兵,第一時間便是打開城門,以便大部隊長驅(qū)直入。因此,大明門、承天門可以為三券門,午門為“明三暗五”,但是作為都城的首要門戶——洪武門單券門洞肯定是比較容易防守的。復建的洪武門設計者,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也同樣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證,給出了“城門設計為單門道形式”的結論。 《明中都研究》一書中,關于洪武門王劍英寫道,“從《鳳陽新書》和其他有關記載,……洪武門是明中都城的正門,南向,三券,有樓。”筆者調(diào)研了解到,也正是因為復建洪武門之前,很對人對洪武門門洞到底是一券還是三券爭議很大,鳳陽文物管理所于2019年對洪武門遺址進行了考古清理,發(fā)現(xiàn)了殘存的門枕石等遺跡,確認只有一個門洞??磥?,王劍英當年“三券”門洞的說法只是推測,描述是不準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