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從來不是公平競爭的賽場,而是充滿套利、收割和操控的狩獵場。 普通人努力遵守規(guī)則,而真正的高手只做三件事:尋找規(guī)則漏洞、綁定關鍵資源、操控群體情緒。 他們不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重新分配價值;不生產財富,而是轉移財富;不改變世界,而是利用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 第一件事:找到規(guī)則漏洞——所有暴富的本質,都是套利任何系統(tǒng)都有漏洞,而財富往往藏在規(guī)則的縫隙里。法律、政策、市場、人性,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存在信息差或執(zhí)行偏差,高手的第一能力就是發(fā)現并利用這些漏洞。 為什么改革開放初期“倒爺”能暴富?因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雙軌制存在套利空間。 為什么早期炒房團能賺得盆滿缽滿?因為銀行信貸寬松而普通人還沒意識到杠桿的威力。 為什么比特幣早期玩家能實現階層躍遷?因為全球監(jiān)管尚未跟上數字貨幣的發(fā)展。 普通人看到的是“規(guī)則”,高手看到的是“規(guī)則的例外”。 制度有漏洞,就有人做離岸架構;監(jiān)管有滯后,就有人玩金融創(chuàng)新;信息有不對稱,就有人靠內幕獲利。 真正的財富游戲,從來不是比誰更努力,而是比誰更早發(fā)現規(guī)則的薄弱點,并在它被修補前完成收割。 第二件事:綁定關鍵資源——誰掌握稀缺性,誰就掌握定價權世界的運行邏輯是:稀缺決定價值,控制稀缺資源的人決定分配方式。 普通人爭奪的是“可替代性資源”,比如工資、技能、學歷,而高手爭奪的是“不可替代性資源”,比如權力、渠道、流量、牌照、核心人脈。 為什么明星賺錢比科學家多?因為注意力是稀缺資源,而科學家的成果可以共享和批量復制。但如果科學家的成果做成專利商業(yè)化,成果也就成了稀缺資源,那么科學家賺的錢也會上一個量級。 為什么某些行業(yè)利潤率極高?因為它們綁定了壟斷性資源,比如煙草、石油、金融牌照等等。你會發(fā)現,最高的暴利往往都來自于壟斷性行業(yè)。 為什么某些人總能拿到最好的項目?因為他們掌握關鍵決策鏈上的某個節(jié)點,比如審批權、推薦權、信息源。能抓到重點的人,往往都是高手。 高手不會去紅海里廝殺,而是會找到“必須經過自己”的環(huán)節(jié)。銀行綁定的是信用創(chuàng)造權,平臺綁定的是流量分配權,中介綁定的是信息撮合權。 普通人靠勞動賺錢,高手靠“卡位”賺錢,換句話說,你不需要成為最好的人,只需要成為那個“繞不開”的人。 第三件事:操控群體情緒——所有生意的終點,都是人性的收割財富的終極形態(tài)不是產品,不是服務,而是共識。 比特幣值錢,是因為有足夠多的人相信它值錢;奢侈品溢價高,是因為足夠多的人認可它的符號價值。 股市、樓市、虛擬貨幣、知識付費……所有高利潤的生意,本質上都在販賣某種情緒或信仰。 高手深諳一個道理:人不是理性的,而是被情緒驅動的??謶?、貪婪、虛榮、焦慮、歸屬感......等等,這些才是真正的財富密碼。 保健品市場永遠火爆,是因為它在給老人販賣“怕死”的情緒;成功學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在給窮人販賣“捷徑”的幻想;而社交平臺能讓人上癮,是因為它在利用“多巴胺反饋”機制控制普通人的各種情緒。 高手從來不需要跟用戶講道理,而是會制造出一種讓你“不得不買”的心理沖動,比如限時折扣、饑餓營銷、身份認同、階層焦慮,這些都是情緒操控的經典手段。 普通人學習知識,高手改變規(guī)則普通人研究如何提高效率,高手研究如何重新制定規(guī)則; 普通人想的是“我怎么才能賺更多錢”,高手想的是“我怎么讓錢流向我”; 普通人關注“做什么能成功”,高手關注“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普通人相信“努力就有回報”,高手知道“回報取決于分配”。 這個世界真正的贏家,從來不是最勤奮的人,而是最懂規(guī)則、最能綁定資源、最會操控情緒的人。 他們一定要創(chuàng)造財富,但能決定財富流向;不一定能制定法律,但總能找到法律的灰色地帶;不親自生產信息,但能左右信息的傳播。 如果你還在用“努力”“勤奮”“堅持”來安慰自己,那么你很可能只是別人游戲里的一個NPC。 真正的競爭,從來不在表面,而在認知的維度: 看透規(guī)則的人制定規(guī)則,綁定資源的人分配資源,操控情緒的人收割情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