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錦 在中華歷史上的封建時代,皇帝這一職業(yè)是所有人都難以仰望的存在。歷史上多少權(quán)臣叛將你爭我斗、爾虞我詐,甚至外族入侵,城破國碎,百姓亡之無數(shù),只為了坐上那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縱觀我國封建歷史上,二次登基為帝的皇帝尚出一手之數(shù),但只有一人,他的一生總共做過三次“皇帝”,這是誰呢? 他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 一、慈禧選中,幼年登基 溥儀的父親是光緒帝的異母弟愛新覺羅載灃,因為同治帝和光緒帝皆無子嗣,在光緒帝彌留之際,慈禧太后指定溥儀作為同治帝的嗣子繼承皇位,同時兼祧光緒帝。 公元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在兩日內(nèi)去世,震驚中外。按照慈禧太后的指定,溥儀繼位為帝,改元宣統(tǒng)。溥儀的父親載灃被加封為攝政王,代替小皇帝行使國家軍政大權(quán)。這是溥儀第一次作為清朝皇帝登基為帝。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要求自由民主的風暴迅速席卷了整個長江以南,攝政王載灃在一片謾罵和失望之中辭去攝政大權(quán),袁世凱成為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實際上的掌控人。最終在南北和談的結(jié)果下,隆裕太后和溥儀接受和平退位的條件,于公元1912年正式宣布退位,清王朝正式滅亡,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終結(jié)。 ![]() 二、府院之爭,張勛復辟 公元1917年,已經(jīng)退位五年之久的溥儀和殘留的清王朝內(nèi)務府龜縮在紫禁城之中,溥儀繼續(xù)以清遜帝的身份享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優(yōu)待。 來自江南的軍閥張勛以調(diào)解“府院之爭”的名義,率領(lǐng)五千“辮子軍”入駐北京城。隨后張勛借機發(fā)動復辟,重新?lián)砹⑼宋坏匿邇x為帝,并改年號為“宣統(tǒng)九年”。 但溥儀僅僅“登基”十三天后,段祺瑞率軍討伐張勛,張勛戰(zhàn)敗后逃往外國使館,溥儀的復辟失敗了,被迫第二次退位。 ![]() 三、投靠日寇,偽滿稱帝 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關(guān)東軍無恥地攻擊了駐守在東北的中國軍隊。在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下,東北三省迅速淪陷,日寇的大炮和飛機占領(lǐng)了那一片廣袤的黑土地。 此時的溥儀正躲在外國使館內(nèi),在聽說無恥的日本侵略者想要“推舉”恭親王溥偉(筆者按:第一代恭親王奕訢的孫子)為“新皇帝”的時候,溥儀身為“正統(tǒng)皇帝”自然不甘心被溥偉強占了先機,于是在一眾清朝遺老的勸說下,他孤注一擲前往大連,向無恥的日本侵略者投去了懷抱。 同年,無恥的日本侵略者擁立溥儀作為“偽滿洲國”的“執(zhí)政”。到了1934年,無恥的日寇為了更好地掌控溥儀,于是允許溥儀稱帝,改元“康德”。此后,偽帝溥儀完全受制于日本關(guān)東軍的淫威之下,“偽滿洲國”完全成為日本法西斯的傀儡“政權(quán)”。這是溥儀在歷史上的第三次“登基”。 1945年,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身為傀儡的溥儀無奈再次宣布“退位”,“偽滿洲國”這場跳梁小丑的鬧劇正式落下帷幕。 ![]() 而溥儀這三次“皇帝”經(jīng)歷均為傀儡,“皇權(quán)”始終受制于外人之手,他也成為整個中國歷史上唯一三次“登基稱帝”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