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尊重父親,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媽媽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不尊重他的父親,那他的媽媽也不會尊重他的父親,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抱怨指責父親 。 有人說,媽媽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溫柔的媽媽,養(yǎng)出來的孩子多半情緒穩(wěn)定;暴躁的媽媽,養(yǎng)出來的孩子多半性格急躁。 我想說,媽媽確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你別忘了,媽媽情緒多半是由爸爸造成的。 只有爸爸安心,媽媽才放心,媽媽放心情緒才穩(wěn)定。 所以說,孩子好與不好,從來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 但也要承認一個現(xiàn)實,孩子不尊重父親時,媽媽可能是第一個推手。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時,我被眼前的一幕刺痛了。十歲的男孩把游戲手柄砸向地板,對著正在修空調(diào)的父親大喊:"笨手笨腳的,換我媽早修好了!" 而他的母親正倚在廚房門框上,邊剝蒜邊冷笑:"你爸就是沒用,當年裝空調(diào)就裝反了外機。" 1、每個不尊重父親的孩子背后,都站著個"差評師"媽媽 心理學中有個"情緒翻譯官"的概念,在家庭里這個角色往往由母親扮演。 當媽媽習慣性地說"你爸就是個窩囊廢",在丈夫忘記交電費時翻著白眼說"看見沒,你爸永遠這么不靠譜",孩子接收到的不是具體事件的評價,而是對父親人格的全盤否定。 我見過最典型的案例是小區(qū)里的明明家。每次爸爸輔導作業(yè),媽媽就會端著果盤"路過":"這道題都不會教?你爸初中數(shù)學就沒及格過。"現(xiàn)在明明寫作業(yè)時總會說:"爸你走開,我要等媽媽教。" 更可怕的是這種貶低往往包裹著"為你好"的糖衣。 就像上周在超市,有位媽媽指著正在挑西瓜的丈夫?qū)ε畠赫f:"千萬別學你爸,挑個瓜都能挑到生的。" 女兒邊玩手機邊點頭的樣子,像極了媽媽翻白眼時的神態(tài)。 2、當父親淪為"家庭差評區(qū)",傷害正在裂變 這種持續(xù)貶低會形成可怕的"破窗效應"。就像小區(qū)里被砸碎玻璃的空房子會招來更多破壞,當媽媽帶頭在父親這面"窗戶"上敲出第一個裂痕,孩子會本能地跟著砸石頭。 鄰居老張的故事讓人唏噓。他妻子常在家族群發(fā)丈夫炒菜燒焦的照片,配上"看看我家大廚的杰作"。 現(xiàn)在上初中的兒子會在家庭聚會時當面調(diào)侃:"爸你別碰鍋鏟,留著給消防員叔叔減負吧。"而老張只是訕笑著搓手,像個做錯事的孩子。 這種傷害是雙向的。當7歲的小女孩在作文里寫"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笨的人",她同時也在學習如何用刻薄的方式表達愛。 那些脫口而出的嘲諷,正在悄悄改寫孩子的情感表達模式。 3、重建父親尊嚴需要全家"手動打碼" 聰明的媽媽都懂得當"修圖師"。表姐的做法值得借鑒:當她丈夫修自行車弄臟襯衫時,她會說:"爸爸在給你的坐騎做體檢呢。" 孩子現(xiàn)在總驕傲地說:"我爸爸什么都會修!" 真正的家庭地位不是吼出來的。 樓下的王叔每天雷打不動陪孩子晨跑,風雨無阻地出現(xiàn)在家長會。 現(xiàn)在他女兒說起父親時眼睛會發(fā)光:"我爸是超級英雄!"而那些晨跑時聽父親講的故事,正在澆筑成最堅固的尊重。 必要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要像混凝土般牢固。閨蜜夫妻有個心照不宣的約定:任何分歧都在孩子睡后討論。 有次丈夫忘記買奶粉,她在孩子面前說:"爸爸工作太拼了,我們現(xiàn)在去超市探險吧!"這種默契,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4、最后 在廚房的煙火氣里,藏著家庭權(quán)力最真實的模樣。 當媽媽學會把抱怨換成"爸爸在努力",當爸爸愿意放下手機走進孩子的世界,那些消失的尊重會像春芽般重新破土。 畢竟,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從來不是完美的家庭,而是相互尊重的模板。 下次想吐槽丈夫時,不妨先看看身邊那個小聽眾的眼睛——那里倒映著整個家庭的未來。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輝叔叔。 今日話題:孩子不尊重父親,你覺得是爸爸的缺席,還是受媽媽的不良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