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材、調(diào)料、香料、調(diào)味料,甚至菜品往往帶有“浮味”,集中存放時味道更加明顯。 浮味,是縈繞在對象表面、附近的一種獨特味道,頑固而持久,且常帶有負面傾向,但同時也具有標志性。 比如在副食店就混合了醬油、醋、咸菜、腐乳、韭菜花,甚至還有臭豆腐的味道。它不是某一對象的氣味,所以無法根據(jù)該味道評判具體對象。但這混合味道卻足夠濃郁、足夠強勢,甚至有些沖、有些頂,會壓制諸如水果、蔬菜的氣味。所以在菜市場尋味便能找到其中副食店的所在,這就是副食店的標志味道。 印度的香料市場也是,遠遠就能聞到那味道初識之下還真說不清那是個什么怪味兒。 熬豬油的時候會散發(fā)出一種“美拉德反應(yīng)/2”的味道,一種在高溫下油脂從脂肪中析出后風味物質(zhì)釋放的味道。再具體說就是其中蛋白質(zhì)熟化的味道,因為沒有同等比例的糖分參與,所以只是“美拉德反應(yīng)/2”。同時又因為熬制時不加鹽,其風味也未作激發(fā),所以只是單純蛋白質(zhì)熟化的氣味。這種味道只是一種味道,談不上討喜或反感,但能明確的是通過該味道可以判斷豬油熬制的狀態(tài)與品質(zhì)。而真正使用豬油烹飪時就不再是這個味道了,變了。所以這個味道就是豬油的“浮味”。 有了浮味,就表示這個東西對了,但不代表你稍后吃到的就是這個味道。 剛炸得的炸糕最好吃,因為使用的是棕櫚油,所以熱騰騰的炸糕會釋放出棕櫚油的味道。至此,成人已經(jīng)能預(yù)判入口后的美味體驗,已經(jīng)開始分泌唾液。但對于沒吃過炸糕的人可不是這樣,尤其是孩子,因為也沒接觸過棕櫚油,只是聞到了一種不熟悉的油脂味兒,你跟他說這是美味,他不會接受的。正確的方法是把炸糕趁熱掰開,讓其中的豆沙餡兒散發(fā)甜香蓋住油脂味兒,孩子們就趨之若鶩了。油脂味就是炸糕的“浮味”。 魚腥味是魚檔的“浮味”,因為剛屠宰的血液、內(nèi)臟、鱗、鰭等還在旁邊的渣桶里散發(fā)味道,而這正是你在正式食用時所要規(guī)避的味道。而魚腥味對與不對是評判是否新鮮的依據(jù)。 說回茶,生普里偶有出現(xiàn)的“汗腳味”恰恰是蛋白質(zhì)豐富的表現(xiàn)。同樣巖茶中的“武夷臭”、熟茶的堆味,六堡茶的“土味”、安化黑茶的“草垛子味”也都是各自的“浮味”。切忌簡單通過浮味做品質(zhì)判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