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黑風(fēng)高,陜西扶風(fēng)黃堆村,一群盜墓賊趁著夜色潛入古墓,他們目標(biāo),自然是的玉璧、玉鉞、青銅禮器。一件“茶杯蓋”雖是青銅,卻被盜墓賊嫌棄……后來,考古專家趕來,發(fā)現(xiàn)這“茶杯蓋”蘊含著中國人駕馭太陽的驚天智慧。原來,這竟是三千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 ![]() 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陜西扶風(fēng)黃堆村是個寂寂無名的邊遠山村,但在考古人員眼中,這里卻是實實在在的地下寶庫。數(shù)千年前,這里東側(cè)就是周京都,平平無奇的黃土崗下,埋著的是西周王室成員墓群…… 因明定陵考古失敗后,中國考古堅持“不主動”原則,雖然已初步探測此地古墓群規(guī)模達到數(shù)百畝,但國家還是保持了謹慎態(tài)度。但官方謹慎,盜墓賊卻活躍起來,在人員巡視的空檔,一伙盜墓賊挖通了一座墓葬…… ![]() 等考古隊趕來時,只覺得滿目瘡痍,墓葬東北角有個大盜洞直通墓底,墓穴幾乎被盜空,地上隨意散落著馬骨、狗骨、銅鈴等一些小零碎。 對墓葬進行搶救式發(fā)掘后,大家發(fā)現(xiàn),這墓主人的尸骨還在,但身上的陪葬物被盜墓賊順手牽羊,而上文提到的被盜墓賊嫌棄的“茶杯蓋”,就在墓主右臂一側(cè)。 ![]() 這小蓋子猶如小號的銅鏡,直徑僅8.8厘米,凸面中央有個小紐,但周身既無紋飾又無寶石鑲嵌,通體都被厚厚的翠綠色銅銹包裹,但還是有些部位仍保持著光潔的平面,還有一定的弧度。 這件奇怪的文物到底是做什么的?考古隊員也拿不準,后來,這文物被送到了著名考古專家羅西章手中,看著眼前的奇怪青銅器,羅西章靈光一閃,《古今注·雜談》有記載:“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以艾炷之則得火。”陽燧怎么使用?宋代《夢溪筆談》解釋得清楚:“陽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nèi)。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fā),此則腰鼓最細處也。” ![]() 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羅西章和工作人員依照這件文物放置了一件,并打磨拋光。等到日上三竿時,他們找來紙條,拿著這面仿制品對著陽光一試,紙條瞬間點燃…… 幾人難掩興奮,并反復(fù)測試,最后,他們總結(jié)出來,焦距約為10厘米,陽光強烈時,2-3秒就可點燃紙條或柳絮。 沒錯,這就是傳說中的“陽燧”! 是3000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是中國人“駕馭”太陽的證明! 后來,人們對原件陽燧進行研究,經(jīng)測算這枚西周陽燧,形似現(xiàn)代衛(wèi)星天線,曲率精度堪比工業(yè)車床,與現(xiàn)代拋物面公式計算值誤差不足2%。令人驚嘆的是,西周工匠僅憑肉眼與經(jīng)驗,將銅液澆入陶范,反復(fù)打磨至鏡面可映日生輝,竟能達到如此精密的曲面鑄造效果,老祖宗的智慧,果然令人驚嘆。 專家們推測,這位隨葬陽燧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司烜氏”?!吨芏Y》記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這“夫燧”正是陽燧。古人認為,陽燧直接從太陽處取火,沒有經(jīng)過地上污染,最為圣潔。在周代,取“天火”是王室專屬的宗教儀式:祭司手持陽燧對準正午太陽,焦點處的艾絨瞬間點燃,這簇象征“天命所歸”的圣火,將被引入宗廟,點燃祭祀青銅鼎中的犧牲。與其說這是工具,不如說是周天子“君權(quán)神授”的物理證明。 古人用于取天火的陽燧,在中國考古過程中并不是孤例。 在浙江紹興獅子山戰(zhàn)國墓中,曾出土一枚龍紋玉陽燧。玉質(zhì)脆硬難以鑄造凹面,工匠就以整塊和田玉掏膛打磨,最薄處僅0.1厘米,陽光下龍紋流轉(zhuǎn),取火時如神龍吐焰。這已不僅是工具,更是將宇宙能量具象化的禮器。 ![]() 重慶巫山出土的宋代蟠螭紋陽燧,鏡背浮雕螭龍穿云,取火效率極低??脊艑W(xué)家發(fā)現(xiàn),墓主人雖隨葬陽燧,卻并非真要取火,而是標(biāo)榜自己“追慕先賢”的雅士身份。 重慶璧山明代墓葬中,一枚素面陽燧高懸墓頂。古人相信,亡魂畏火,這面匯聚日精的銅鏡如同“光學(xué)符咒”,以聚焦的陽光構(gòu)筑無形結(jié)界,護佑墓主永離幽冥侵擾。 ![]() 火,這一自然元素,令人又愛又恨又崇拜又恐懼。火能燒山毀林,也能燒熟食物,能毀掉一切,卻也能給人類帶來安全、溫暖……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和火的關(guān)系,也在不斷變化。 人們崇火,紅山文化的火焰形玉器,將自然之火升華為圖騰;人們惜火,馬王堆漢墓的漆木火種罐,雙層密封設(shè)計防止熄滅;人們戀火,唐代詩人李商隱寫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將生命比作燃燒的燭火;鎮(zhèn)火:紫禁城屋頂?shù)捏の巧瘾F,既是排水構(gòu)件,更是“以水克火”的信仰符號。 ![]() 而陽燧的存在,更是人們對火的創(chuàng)造性獲取,從神圣強大的太陽中取得火種,同時駕馭兩種強大的自然元素,多么令人激動! 不滅的火種,永恒的光明。當(dāng)我們在博物館凝視這些火之遺物,看到的不僅是技術(shù)進步,更是人類對人定勝天的雄渾宣誓~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
|
來自: 檸檬豬nyzbh9re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