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縣隸屬于三門峽,2015年撤縣改區(qū)為“陜州區(qū)”,陜縣成為歷史?!妒酚洝ぞ砣摹ぱ嗾俟兰业谒摹酚涊d:“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即“分陜而治”,它是周初權(quán)爭后妥協(xié)的產(chǎn)物。而成語“分陜之重”“陜西”省名也是由此而來的。 ![]() ![]() 崤函古道石壕段 ![]() 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在陜州區(qū)硤石鄉(xiāng),它是2014年世遺“絲綢之路天山廊道”中國境內(nèi)的22個段點之一,2019年列入國八,相當于又給補充了一個高等級的文物名分。 崤函古道為長安-洛陽兩京之間的重要通道,崤指崤山,是秦嶺東段的支脈,函為函谷關(guān),具體指東起新安、洛寧,西至潼關(guān)的穿行在崤山之間的地理方位,長約200多公里。 ![]() ![]() ![]() ![]() 關(guān)于古道的元素,不絕于書,其有著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宗教等歷史結(jié)構(gòu)和意義,也是納貢、驛傳、救食及詩賦之路。無論賈誼、班固、張衡、左思、駱賓王、白居易、杜甫、歐陽修、蘇轍還是林則徐等,都留下過詩文,如語文課本里,我們學的杜大爺?shù)摹妒纠簟贰?/span> 石壕段已修成了一個景區(qū),無游客,廣場后有世遺標志碑和國保碑,先走一上坡,再走一下坡,氣喘吁吁的。遺址區(qū)有圍欄和木棧道,可見車轍凸顯在高低不平的石路上,踩踏的痕跡深淺不一,道路寬窄也不同,又或隱或現(xiàn)。蓄水池那為終點,道路碑碎石覆蓋,還有一殘碑座遺存,不知年代。 ![]() ![]() ![]() ![]() ![]() ![]() ![]() ![]() ![]() ![]() ![]() ▲瓦松,景天科,瓦松屬 ![]() ▲菟絲子,旋花科,菟絲子屬,其為寄生植物,組成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故呈白色,進入宿主韌皮部后,靠吸取養(yǎng)分維生,它的種子等也是藥材。 ![]() ![]() 陜縣安國寺 ![]() 陜縣安國寺在元上村北面,是三門峽最偏遠的國保,道路七扭八繞,蜿蜒至此,前期到的游客給廟頭打了電話,我們下車,廟頭過來開門,無縫銜接。 大廟為國7,坐北朝南,山門進去,一進有天王殿、西耳殿、東鐘樓,二進有大殿、西配殿“三圣殿”、東配殿“藥師殿”、觀音殿,過磚雕門樓后,第三進為毗盧殿,格局較完整。 山門面闊三間,兩側(cè)開偏門,正門兩側(cè)各有2塊大型磚雕,麒麟、鳳鳥、鹿、仙鶴為中國傳統(tǒng)祥瑞圖像,精雕細琢,頗吸眼球。拱券門上有嘉慶六年的磚雕匾額“香云結(jié)彩”,周圍裝飾著卷草紋。 ![]() ![]() ![]() ![]() ![]() 天王殿單檐硬山頂,中規(guī)中矩,無亮點。鐘樓為磚制無梁殿式結(jié)構(gòu),正在維修。大殿前有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碑,模糊不堪。 大殿面闊三間,周匝有副階,單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覆頂,是安國寺建筑的靈魂,正脊裝飾有琉璃龍鳳、鴟吻、仙人騎雞、花草等。大殿的前后墻各有2款磚雕,后墻還嵌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重修陜州安國寺石碣□序》碑、順治十四年(1657年)《自序修造緣起》碑。 ![]() ![]() ![]() ![]() ![]() ![]() ![]() ![]() ![]() ![]() ![]() ![]() ![]() ![]() ![]() ![]() ![]() ![]() ![]() ![]() ![]() 觀音殿為面闊三間的硬山房,其稍間兩壁依舊有大型磚雕,可惜用骯臟的玻璃罩著,為龍鳳圖案。 磚雕門樓的墻上嵌有明隆慶四年(1570年)《重修瑞云山安國禪寺火墻詩記》碑,稱它為“火墻”,它確實是二進與三進的物理隔離墻。此墻是安國寺磚雕藝術(shù)的巔峰代表,運斤成風,刻有二龍戲珠、麒麟、蟠龍、五瑞圖等圖案。磚木石三雕就是建筑另外的藝術(shù)表達,猶如味精,是風味的改善劑。 ![]() ![]() ![]() ![]() ![]() ![]() ![]() ![]() ![]() ![]() ![]() ![]() ![]() ![]() ![]() ![]() 毗盧殿為后殿,單檐硬山頂,闊五間,檐下為八棱石柱,上鐫刻兩幅對聯(lián),中間是“昌水縈洄萬頃流光映梵宇 瑞山繚繞四圍爽氣浮祇園”,兩側(cè)為“寶筏渡迷津源里犬河邊牛愿相逢去 金繩開覺路井中蛇藤上鼠應早脫來”。 柱上還有幾首“半山朝雨”“龜首夜燈”等五言絕句詩,以及記述了洪武十五年修造、嘉靖年刻對聯(lián)詩句的題刻。隔扇門上的絳環(huán)板、裙板上有獅子、鳳、鶴、鹿等圖案,新舊不一。殿內(nèi)進深六椽,無壁畫,毗盧佛也是新塑。 ![]() ![]() ![]() ![]() ![]() ![]() ![]() ![]() ![]() ![]() ![]() ![]() ![]() 海公禪師塔 ![]() 海公禪師塔為省保,在觀音堂鎮(zhèn)北張村外的一個木材加工廠后院里,周圍還都是返青的麥苗。它曾經(jīng)是龍興寺的附屬,寺早隳,塔是最后的榮光。塔為青磚方塔,由塔基、塔身和金字塔形的半截塔頂組成,通高約4米左右。 ![]() ![]() ![]() ![]() 磚塔為海公靈骨塔,地宮有明顯盜擾痕跡,塔基束腰部四面有磚雕圖像,花卉和走獸,可辨識出麒麟、荷花等,很多也殘缺。塔身上嵌石碑,楷書“金故海公禪師之塔”,落款為“至正二年三月□□”,即1342年,碑下開一券形龕。 這是一款元朝人為金朝人興建或重修的磚塔,時近700年了,海公禪師在《陜縣志》里有零星記載,其為龍興寺開山鼻祖,尊敬償至,死后葬寺院側(cè)墻處。■ ![]() ![]() ![]() ![]() ![]() 陽春召我以煙景 與同好同行 ![]() ![]() 更多河南 ![]() |
|